大典星射姓是什么

《汉书》研读62:志·律历志上(五)

汉朝开始建立时,国家纲纪刚刚奠定,万事都处于草创阶段,所以就沿袭了秦朝历法。后来采纳了北平侯张苍的建议,把《颛顼历》与其他六种历法相比较,认为其与自然规律最为接近。但没有正服色,方法也不得当,所以经常出现朔晦之时月亮出现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弦望满亏,很多与真实情况不符。
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即改制后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汉朝已经建立了一百零二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奏报说:“历法已不能再沿用了,应当改正历法。”这时御史大夫倪宽懂得经学,汉武帝就命令倪宽说:“你去和博士们一起商议下,现在应如何计算朔日,服饰应当以什么颜色为上。”
倪宽就和博士赐等人讨论后奏报说:“帝王必须要改换历法和服饰颜色,用来表明受命于上天。创业后要更改制度,前后都没有重复的。从历史文献推论来看,现在应当使用夏正历法。臣下等人学识狭隘浅陋,不能明晓事理。陛下身有圣德可以与天地相匹配,臣下等人认为夏、商、周的制度,之所以后代重复前代的,只是因为二代在前。现在二代制度已经绝迹没有记载了,希望陛下发扬圣德,广泛考察天地四时,调和顺阴阳以确定历法,以便作为万代法则。”
汉武帝听完奏报后,下诏命给御史道:“前不久主管部门汇报说历法没有确定,要求多召集一些人询问对策,用来推算历法星度,但一直没有完成。朕听说古代黄帝能与自然相合而不死,能根据事物名字来考察进退,确定律声清浊,推演五行,从而建立了节气、万物、历法推算。但这些都是很早的事了。因为现在书籍缺乏,音乐废弛,朕感觉这事难度不小。经过左思右想,仍然没有弄明白,现在就以元封七年作为太初元年。”
汉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和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制定《汉历》。开始确定东西南北四方,安装晷仪进行测度,下面放上计时漏壶,用来测算二十八星宿间隔分布在方位,最终确定朔晦历数春、秋分冬、夏至、日月运行所在和弦望时间。依照前一历法的上元泰初的4617年开始计算,到元封七年,重复出现的甲寅年,仲冬十一月甲子初一天明时为冬至,日月在建星之处,太岁在子位,从而得到了太初星度的正确数值。
这时,射姓等人上奏说他们不懂计算,希望招聘研究历法的人,重新制定更精确的计算方法,经过增减后制定汉朝自己的《太初历》。汉武帝就下诏书,选拔专门研究历法的邓平以及长乐的司马可、酒泉的候宜君、侍郎尊以及一些民间研究历法的人,共计二十多个,方士唐都以及巴郡的落下闳也参加其中。唐都划分天上星宿的分布,落下闳推算历数。他们的方法是根据律度来确定历数,为此解释说:“律的容量是一龠,积数是八十一寸,正好是一天的分数。与律长相始终。律长有九寸,到一百七十一分时又重新开始,经过三次重复就成甲子。律中的阴阳数字是九和六,这是从爻象所演化而来的。所以用黄钟来调理元气就叫律。律,也就是法则,没有不以律为法则的。”
大家的研究结果正好同邓平相同。于是,大家便都来观察新的星度以及日月的运行,重新加以推算,与落下闳、邓乎的结果一样,其法则是一月有二十九天八十一分之四十三。先借半天,叫做阳历;不借的则叫做阴历。所谓阳历,就是朔日前可见到月亮;所谓阴历,就是朔日后才可见到月亮。
邓平说:“使用阳历,朔日平旦时可以见到月亮,这是为了方便诸侯王和群臣朝见皇帝。”
汉武帝便下令司马迁使用邓平所制定的八十一分律历,废除相差很远的其他十七家历法,又命令继续校验该律历中是否存在不准确之处。宦官淳于陵渠又重新推算《太初历》的晦、朔、弦、望,都比其他历法更精确,日月如璧合,五星如珠连在一起。淳于陵渠把情况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下诏书开始使用邓平的历法,并且任命邓平为太史丞。
二十七年后的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给汉昭帝上书说:“历法是天地间的大事,是上天所为。相传下来的黄帝《调律历》,汉朝建立后就使用它。现在阴阳不调,是由于改用《太初历》造成的。”汉昭帝就命令主持历法工作的使者鲜于妄人前去责问,张寿王很不服气。鲜于妄人就请示与研究历法的大司农中丞麻光等共二十多人一起观望日月的晦、朔、弦、望和八节二十四节气,以便验证各历法情况。他的请求被批准,汉昭帝命令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出一人,一起在上林清台观察天象,以便验证各种历法的粗疏与精密,参与的共有十一家。
汉昭帝批准,从公元前78年十一月初一天明冬至开始时,到公元前76年十二月完成校验,十一家历法都有其与实际相符合的次序。检验结果证明,张寿王所提出的历法相差太远。这说明汉朝建立后不使用黄帝的《调律历》是正确的,张寿王非议汉朝历法,违背天道,这不是他职责应当讲的,犯下了大不敬罪。
汉昭帝下令不再追究张寿王的罪责,命人重新观察,持续了公元前75年一整年。结果仍然是《太初历》排名第一,即墨徐万且和长安徐禹研究《太初历》的结果也得出其精确度第一的结论。张寿王和待韶李信所研究的黄帝《调律历》,在试验中误差很大,他还说从黄帝到元凤三年共有六千多年的时间。丞相委托实、长安单安国、安陵梧育等人研究《终始》,证明从黄帝以来有3629年,与张寿王的不相符合。
张寿王又把争论转移到《帝王录》中,说舜、禹的年岁不合乎正常人的年龄。他还说伯益替代禹为天子,骊山女在殷、周年代也是天子,这些都不符合经学。张寿王所倡导的历法就是太史官的《殷历》。张寿王胡根本无法得到五家历法,又乱说《太初历》与实际的一年相差四分之三天,去掉小余七百零五分,所以才出现阴阳不调,把当世称为为乱世。有人弹劾贬张寿王身为朝廷的八百石官员,作为古代的大夫身穿儒生服装,却胡说不吉祥的话,散布怪诞邪说妄图扰乱国家制度,犯下大逆不道罪。
汉昭帝批准了弹劾。张寿王被取保候审,结果他连续三年政绩都属下等,却一直表示不服。接着又有人弹劾他该当死罪,结果被汉昭帝赦免,张寿王便不再争辩,但随后说他坏话的人更多了,最后还是被交给法官审讯。所以历法验证在于天,从汉朝的历法开始实施,到了公元前75年,前后经历了三十六年,最后的是非才确定下来。
到了汉成帝时期,刘向汇总六种历法,罗列出是非,写成了《五纪论》。刘向的儿子刘趑(音zī,资)研究其中微妙,写成了《三统历》和《谱》,用来解说《春秋》,所推算的精确得其要领,因此要在这里重点说一说。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是按照天时来进行的,依照天时来排列人事。书传中说:“百姓接受天地之气才能生存,这就是所谓的命。所以才有礼、义、行动、威严及荣貌来确定人的命运,善于护养就会成功有福,不能养护就会失败招祸。”因此列出鲁国十二公共计242年的事情,用阴阳中和之气来制定礼仪。所以春天属于中和阳气,万物得以生长;秋天属于中和阴气,万物得以成熟。所有事物列举其中,礼是选取和谐部分,历数就是用闰月来协调天地之中,用于指导人们的各种活动以便惠及民生,这些都是用来定命的。《周易》中说金、火相克的卦相时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说“治历明时”,这是调和人世大道的。
周朝逐步衰落,在周幽王去世后,天子便不能再颁布历法,鲁国的历法又不正确,它以一年中闰还剩一作为一年蔀(音pǒu)首。所以《春秋》在书中讽刺说:“十一月乙亥朔,日又食之。”斗柄指向在申位,但掌管历法的人却认为在建戌位,史书上则记载在建亥位。鲁哀公十二年,也是以建申大火星在黄昏时位于西方天际的月份作为建亥,反而对冬眠动物不冬眠而感觉奇怪。
从文公闰月没有颁布朔日,到这时已一百多年了,已经不能校正历数。因此子贡打算不送为告朔而准备的牲羊,孔子坚持要举行这种礼仪,就把这种方法写进《春秋》之中。《春秋》说:“冬十月初一,日又食之。”《左传》中说:“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这里说的就是颁布朔。
正常来看,历数的起始称为元。书传中说:“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又说:“元,体之长也。”书传把《风》《雅》、《颂》三种体裁合起来称为元。在春季的三个月中,每月都记载春王正月、春王二月、春王三月等,这是元的三统。三统合成一元,因此用元一乘以三的九次方形成法数,用三的十一次方作为实数。实数如法数得一。黄钟初九,是律的头一个,阳的变化。用六来乘,以九作为除数,就得到林钟初六,是吕的头一个,阴的变化。这都是参天量地的方法。上生六就加倍,下生六就减半,都以九作为除数。九六是阴阳、夫妇、子母的规律。律娶妻而吕生子,是天地的常情。六律六吕,十二辰就形成了。五声中有清浊,这样就形成了地支的十日。
《左传》中说:“天六地五”,这是数的常数。天有六气,下降则形成五味。五六是天地的中合之数,人们凭借藉它们得以生存。所以日有六甲,辰有五子,相加得十一,天地的规律就全都在这里,它们周而复始。太极中央元气,所以作为黄钟,它的容积是一龠,用它的长来自乘,所以八十一作为日法数,因此产生了权、衡、度、量,礼和乐也由此而产生。经过万物惟一的本源来统一开始,是《周易》中太极之首。春秋二季来表示一年,是《周易》两仪的中间。在春天每月记载春王正月等,是《周易》三极之统。在四时即使没有事件也要记时令和月份,这是《周易》四象品质。月份有斗建之分,节气有立春、立夏和立秋、立冬之分,这是《周易》中的八卦之位。验证事物成败,是《周易》中吉凶的验证。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和霸主,这是《周易》中大业的根本。所以《周易》与《春秋》,是天人的规律。《左传》中说:“龟就是形象,筮就是数。万物出生后才有形象,有形象后才能繁衍,繁衍后才能有数。”
黄其军
      作于2021年5月12日(古历辛丑年四月初一)
志•律历志上(四)
志•律历志上(三)
志•律历志上(二)
志•律历志上(一)
表(七)(八)

司马迁的经历

早年经历
汉景帝至汉武帝年间,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诞生。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世本》 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回朝为官
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洛阳)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私淑古今贤
因为在长安任职,又缝“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 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 然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因孔安国为孔子后人,家中有当世失逸的《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今古文学。故而司马迁亦尝就《古文尚书》问故于孔安国,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而《古文尚书》作为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亦从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其亦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
讨论改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尽管如此,《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 于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38]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8%E9%A9%AC%E8%BF%81/65648

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什么时期?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
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

相关内容: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对这次制历极为重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
汉武帝在明堂举行了,司马迁虽然守丧致仕,而汉武帝出巡,他仍然要奉召扈从,故元封二年有扈从武帝负薪塞河之事。司马迁被夺情,足见此时君臣相知。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颁历之后,对政治制度典章礼仪和官制进行了调整,这就是汉武帝的太初改制。

百家姓里有没有性射的

射姓
出自谢姓。得姓始祖:谢服。 谢服是一个将军,皇帝认为“谢服”这名字不好,于是谢服便改姓射。
宋版百家姓里面没有记载
1历史名人
射坚
三国时期蜀国蜀郡太守。坚少有美名,辟公府为黄门侍郎。献帝之初,三辅饥乱,坚去官,与弟援南入蜀依刘璋,璋以坚为长史。先主代璋,以坚为广汉、蜀郡太守。
射援
三国时期蜀国从事中郎。射坚弟。献帝之初,三辅饥乱,兄坚去官,与援南入蜀依刘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援以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上表献帝。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诸葛亮以援为祭酒,迁从事中郎,卒官。
射绍浩
男,1934年8月出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湖北襄樊市通大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业绩:发明了“全自动分体快速式电热水器”、“双人晴雨伞”。“全自动分体快速式电热水器”是在快速式电热水器之外增加一个贮水箱分别放置加热管,通过传感器使之轮流加热。 (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射治平
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流汇市职业中专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先后担任过学区校长、联校教导主任及中小学语文职业中专财会课教学工作.6Q年代,系统总结,重点撰写过复式课教学论文五篇,列入《优江教育》;八十年代培训的财会学生两次参加市里珠算竞赛均获一名。先后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12次,立功三次,优秀党员二次,省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文章标签:历史历史人物司马迁文学未分类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