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有狮子楼街道办事处吗?
有的。由原来阳谷镇、西湖乡各一部分村组成。阳谷县狮子楼街道办事处地处阳谷县城西郊,共辖6个社区居委会,24个行政村,总人口30434人,其中农业人口19831人,耕地23763亩,面积33.35平方公里. 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博济桥、侨润、狮子楼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1)博济桥办事处:北界以侨润街道办事处的南界为界,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为北起点,沿紫荆街、会盟路接阳金路向南至阳谷镇高庙王乡交界处,东南边界以原阳谷镇边界为界。将原阳谷镇的东街(一部分)、南街(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司营(一部分)、后李、位海、西海、段庄、前席、南三里、马庙、费楼、阳谷县乡镇有几个
阳谷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12个镇: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狮子楼街道、 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屯镇、西湖镇、大布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 侨润街道地处阳谷县城东北部,是阳谷县新城区的主要区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阳谷县属于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的山东区域之一。聊城阳谷县有哪几个乡镇?
阳谷县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侨润街道办事处、博济桥街道办事、狮子楼街道办事处、 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店屯乡、大布乡、西湖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 以前有杨庄乡,现在已经合并到大布乡了(2001年)阳谷县的行政区划
北宋初年,阳谷县编为10乡,后并为3乡。
明代编为22里。
清代编为39里,后增至42里,另有东、西二“更名”281庄,亦分编为24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内六个区所辖284个乡镇合并为51个。
1950年,又将并入第一区的原第十区村庄划出,另设第九区。全县共设9个区,122个乡,辖763年自然村。
1958年4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707个自然村,合并成立18个乡。同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
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建制。
1964年11月,原寿张县建制撤销,其金堤以前村镇全部划归阳谷。全县共划为12个区,79处人民公社,554个生产大队。
1971年3月,撤销区级建制,合并成立19处人民公社,共辖560个生产大队。
1982年,城关公社、寿张公社分别改为城关镇、寿张镇。
1984年8月,重新划为6个镇,15个乡,共辖790个行政村。1987年底,各乡镇所辖行政村增至824个。
1994年,阳谷县辖阳谷镇、寿张镇、张秋镇、七级镇、安乐镇6个镇,石门宋、四棚、十五里元、范海、阎楼、石佛、定水镇、杨庄、翟庄、大布、西湖、高庙王、李台、金斗营、郭屯15个乡,841个行政村。
1995年6月20日,撤销阎楼镇,撤销石佛乡设立石佛镇;撤销定水镇乡设立定水镇。
1996年10月31日,撤销范海乡,设立范海镇。
1998年8月,撤销李台乡,设立李台镇;撤销十五里园乡,设立十五里园镇。
1999年底,阳谷县辖11镇,5个乡,共辖865个行政村。
2004年10月,撤消阳谷镇,在其基础上设置博济桥、侨润和狮子楼三个办事处。全县共辖10镇5乡三个办事处。
2010年7月,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郭屯镇、西湖镇。全县共辖12镇3乡三个办事处。即:博济桥办事处、侨润办事处、狮子楼办事处、寿张镇、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阎楼镇、石佛镇、定水镇、李台镇、十五里园镇、郭屯镇、西湖镇、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大布乡。
2012年阳谷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3个镇。 2013年,阳谷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2个,文化站18个。2013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日均播音时间13小时,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全年制作新闻电视节目38小时,制作专题电视节目12小时,制作综艺类节目21小时。
阳谷镇的大事记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阳谷县始迁于孟店(今阳谷镇),以避河患。
明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杨虎率领骑兵3000余人攻破县城,不久离去。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破阳谷城,大掠而去。
清顺治四年(1647年),丁维岳率反清义军攻克阳谷城,斩县令李可爱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二十八日,白莲教清水派首领王伦在寿张发动反清起义,北上攻克阳谷。
咸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1854年3月25日) ,太平天国北伐援军攻克阳谷,斩知县文颖于城内东街,斩典史徐凤喈于狱门,县儒学教谕李文自缢于城殿。
1915年,阳谷县商会成立,设事务所于阳谷镇南街。
1918年4月,阳谷镇人范耘经捐资万元,在城内考棚旧址创办私塾“崇实小学”;当年,华籍传道员王文博、张道德受基督教聊城区会堂派遣,到阳谷镇传教。
1934年8月,段延铭(现名段缄三) 介绍阳谷乡师孟广生、李子厚、焦玉美等人入党,遂成立中共阳谷县城关支部,初属寿张八乡师支部,后归阳谷安乐镇中心支部。芦沟桥事变后,乡师停办,该支部自行解体。
1938年7月,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来阳谷参观,受到全县各界群众热烈欢迎。
1940年7月, 县独立营营长李程九率12名战士夜袭阳谷西关伪军团部,俘伪军40多人。
1944年1月,阳谷县基干大队拔掉石门宋据点。
1945年7月下旬,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主力6000人,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发动了阳谷战役。激战至26日,全歼伪治安军中校团长张玉环以下1500人。阳谷县全境解放。
1948年10月,因国民党军进犯鲁西南,湖西中学和边区七中在阳谷镇合并,称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
1952年春,阳谷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在该镇建立,名宋长生合作社。
1954年10月28日,阳谷县委转发宋长生农业生产合作社增产增收经验。
1956年,《农村工作通讯》第二期刊登了石门宋农业社《我们一个社要养猪两万头》 一文,同年11月9日,毛泽东对此文作了批示,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石门宋农业社发展养猪的经验。
1957年6月24日, 山东省就石门宋养猪问题发出指示,指出阳谷县石门宋养猪成绩很大,但也存在数量上盲目求高求大的问题。
1958年4月撤区改乡,成立城关乡、石门宋乡。
是年7月8日,山东省委书记夏征农率检查团来阳谷检查工作。
是年11月9日, 省委书记谭启龙率团来阳谷检查工作。参观了石门宋养猪场并代表省委奖给阳谷县和石门宋公社锦旗一面。
是年12月下旬,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个人代表大会召开,石门宋人民公社副社长宋长生出席了会议。
1959年9月8日,宋长生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61年,恢复阳谷县建制,成立城关区。
1976年6月23日,城关、石门宋均遭严重雹灾。
1982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1984年6月,乡镇机构改革,城关镇改为阳谷镇,石门宋公社改为石门宋乡。
1991年1月, 山东中石化工集团公司前身阳谷化工厂开始建设,当年投产。“石威”“中石”牌农药销往全国,出口国外,年产值近亿元。
1991年3月, 阳谷景阳岗针织有限公司始建,当年投产。生产“知音”牌四大系列上百个花色品种。
1992年7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马仲才一行视察了阳谷镇等乡镇抗旱、抢种、保苗现场。
1995年3月,组建阳谷县景阳岗肉羊开发总公司,当年投产,总投资1450万元。
1998年2月,山东阳谷钎具厂开始建设,当年投产。
1998年7月21日, 阳谷镇赵庙村附近遭到龙卷风袭击,刮倒玉米1000公顷,树木1500株。
是年12月,阳谷城区改造拉开帷幕。
1999年,通过省级卫生城验收。
2000年5月,鲁西复合肥有限公司始建,7月投产。
2001年1月,阳谷景阳岗彩钢工程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是年7月投产。
200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石门宋乡,将其建制并入阳谷镇。
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 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狮子楼街道、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1949年, 粮食作物亩产仅70公斤,棉花亩产9公斤。50年代初,开始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引进推广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优良品种,施用化学肥料。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56年,粮食作物亩产增至128公斤;棉花亩产12.5公斤。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了以“共产风”“浮夸风”“平调风”等“五风”为主要特点的“大跃进”运动,农业生产遭到破坏。1961年,农业生产跌入低谷,当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1公斤。1969年开始兴建引黄、引河灌溉工程,取得较好效益。1977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452.5公斤,棉花亩产31.5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林、 牧、副、渔业同时得到发展。1990年,全镇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729公斤,棉花单产64公斤。1990年以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镇农、林、牧、副、渔各业保持全面发展。199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810万元,比1988年增长82.8%,粮食总产量达到977.2万公斤,比1988年增加了367.9万公斤,增长25%。花生、蔬菜等经济性作物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31∶1,复种指数达到了200%。全镇共发展和完善农林网2534.7公顷。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培植新增长点。全镇共建起千只标准肉鸡棚338座,5000只高标准肉鸡棚114座,批养肉鸡90.8万只,年出栏肉鸡4 54万只, 全镇人均增收150元;全镇还存栏蛋鸡100万只,年蛋产量达100万公斤;建有规模饲养场12处,全年出栏生猪5.3万头,家禽269万只。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种植业6293万元,畜牧业3065万元,其它26642万元。 抗战爆发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酒作坊、织布、染布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37年沦陷后,各厂先后倒闭,城乡手工业生产趋于萧条。1945年,县民主政府倡导支持城乡工匠发展手工业生产。1953年后,手工业发展较快,1955年底,县城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增至18处。1957年后,地方国营性质的小型工厂相继在县城建成投产,带动了该镇工业发展。先后建起了铁业社、木业社、服装社(厂)、鞋业社、砖瓦厂、面粉厂、发电厂等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后来多数升格为县集体企业。1984年以后,镇村工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体制、经营机制问题,发展速度不稳定,总量增长缓慢。1990年以来,强化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和投入,阳谷镇企业有了质的飞跃。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成为全聊城地区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 到1994年底,全镇四级企业已达到1577处,其中镇办企业8处,村办企业28处,联办343处,私营企业8处,个体办1190处。全镇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建筑建材、 造纸印刷、食品加工、电缆电线、针织羽绒等十大生产经营体系,200多种产品。 1994年全镇工业实现总产值2.4亿元。此后,由于政策、运营机制等原因,有些企业停产,有的转产。1998年,全镇对企业实行了转制,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方式、方法, 盘活资产,改革企业机制。到2000年,全镇民营企业共有196家,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的3家, 百万元以上的33家,个体工商户达4421家。其中,中石化工集团为市、县重点企业,景阳岗针织有限公司、鲁西复合肥有限公司、阳谷镇建筑公司、景阳岗肉羊开发公司、谷山建筑公司、阳谷钎具厂等企业在全县都小有名气。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8.1亿元, 实现工商税收1337万元,被聊城市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1949年前,泥瓦匠、木工等多散居民间,平时务农,春、秋季节组成泥水班,从事一般民房建筑。1950年,县城及附近泥瓦匠人率先组成市建筑工会,1953年发展为县建筑大队。1972年后,成立了公社建筑队,主要从事本范围内的学校、机关、公用房屋及民房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村两级建筑队迅速扩大,到2000年底,全镇共有建筑公司(队)9个,职工1940人,其中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315名。技术设备较好的有阳谷镇建筑公司, 为四级建筑企业,拥有大型设备5台;谷山建筑公司,为三级建筑企业,拥有大型建筑设备9台。 境内文物古迹颇多,现存有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文庙、博济桥、吴铠墓、刘琰墓、会盟台、无影地、指挥洼等,现建有仿宋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