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为长辈沏茶:茶叶悬浮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对吗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称为(  )A.溶质B.悬浊液C.乳浊液D.溶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其分散在水中的微粒是分子或离子;悬浊液分散到水中的物质是不溶性固体;
乳浊液分散到水中的物质是不溶性的液体.
故选B

溶液都是混合物吗

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所以溶液是混合物。
拓展知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若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溶液分类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对一切溶液适用)或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须升高温度,如石灰水)、蒸发溶剂(溶剂是液体时)能转化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对一切溶液适用)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降低温度,如石灰水)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规则溶液是更接近实际溶液的一种溶液。它的形成除混合熵不等于零外,其他特性和理想溶液一致。由规则溶液推导出的热力学规律,广泛应用于非电解质溶液,尤其对许多合金溶液的应用,更为合适。因此,对于冶金和金属材料科学来说,规则溶液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形成机制
溶液形成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体积变化,有时还有颜色变化。溶解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变化,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散,这个过程需要吸热以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同时增大体积;二是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的结合,这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体积缩小。整个过程的综合情况是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溶液一定属于混合物吗

溶液一定属于混合物。
一、溶液的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
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若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二、溶液性质:
1、均一性: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透明);
3、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溶液的形成机制以及用途:
一、形成机制:
溶液形成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体积变化,有时还有颜色变化。溶解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变化,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散,这个过程需要吸热以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同时增大体积;二是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的结合,这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体积缩小。整个过程的综合情况是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二、溶液用途: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土壤里含有水分,里面溶解了多种物质,形成土壤溶液,土壤溶液里就含有植物需要的养料。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秆、野草等等。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

(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植物油不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是一种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混合物,静置后可分层,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A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变,不分层,各部分性质相同形成的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B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是一种以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混合物,静置后可分层,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变,不分层,各部分性质相同形成的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D正确;
由于题目要求选出不能形成的,故答案为:AC;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元素;
(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易生水垢,与肥皂不易起泡沫,易起渣,而软水则与肥皂易起泡沫,所以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故答案为:肥皂水;
(4)锈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5)A、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甲物质有剩余,说明在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小,故A错误;
B、温度升高到50℃时,剩余的甲物质溶解,此时的甲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温度升高到50℃时,二都没有剩余,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相等,所用溶剂质量也相等,所以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由图3可以看出:在30℃,二者溶解度相等是30g,其意义是在3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二者的质量为30g,如果刚开始加入的质量大于30g,则将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就会析出晶体;故D错误;
E、图1中,甲物质有剩余,所以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E错误;
故答案为:C;
(6)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水分子;
(7)A.从海水到淡水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分离出淡水后,剩余的海水中盐类的浓度变大,所以该技术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盐类物质;故B正确;
C.膜技术也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故C正确;
D.该分离方法目的是除去水中的可溶物和不溶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8)①t2℃时,由于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从上到下的顺序为:乙甲丙;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故答案为:乙>甲>丙;
②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由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其质量分数还是t1℃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而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变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在t1℃,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可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甲;故答案为:甲;
③t3℃时,将三种物质各x 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当X的值为10时,丙物质恰好饱和,继续增大,此时做为丙,溶质有剩余,但对甲和乙来讲,还是不饱和溶液,当X=100时,乙就饱和了;由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x的取值范围是:10≤X<100;故答案为:10≤X<100;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1)瘦肉和鸡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蔬菜、水

(1)瘦肉和鸡蛋清中富含蛋白质;体内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故答案为:蛋白质 夜盲症;
(2)酸碱度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通常用pH表表示,测定溶液pH通常用pH试纸;硬水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形成浮渣,而软水与肥皂作用易产生大量泡沫,所以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加以鉴别;故答案为:pH试纸 肥皂水;
(3)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味精易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变,不分层,各部分性质相同形成的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A正确;
B、食用油不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是一种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混合物,静置后可分层,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B错误;
C、蔗糖易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变,不分层,各部分性质相同形成的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C正确;
D、面粉微溶于水,放到水中形成的是一种以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混合物,静置后可分层,形成的是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文章标签:化学理工学科自然科学实验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