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间
转来的,讲的是红军过乌蒙山。 1936年3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接到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发来的电报,要其到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举北进”。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人经过研究认为,北进会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全国革命斗争全局的要求,马上决定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意图。 为了顺利北渡金沙江,任弼时、贺龙等人又决定虚晃一枪直奔滇东。“云南王”龙云鉴于去年蒋介石追击中央红军时,顺路搞掉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教训,拒不让国民党中央军深入云南。红军以急行军逼近昆明郊区,夜间发射的信号弹映亮了城墙,城中许多官绅惊恐地发出“天将亡我”的悲呼哀号。龙云急忙调滇军主力到昆明保驾,还命令军官分校的学员全部上城墙守卫。红二在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先后顺序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各阶段:
1、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2、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3、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4、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6、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扩展资料:
历史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长征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红军从哪个红二方面军从哪个渡口渡过的金沙江?
红军渡金沙江是在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1935年5月3日晚,中央纵队先遣队干部团在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下,占领金沙江南岸皎平渡口,缴获停留在江上的两条渡船,并偷渡成功,歼灭国民党川康边防军1个排和江防大队一部,占领北岸渡口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各阶段:
1、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2、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3、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4、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6、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扩展资料:
历史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