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到青蛙苗是怎样养的?
在青蛙繁殖季节,雌蛙将卵产在水中,雄蛙随即排出精液。精、卵在体外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膜内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蝌蚪从膜内孵化出来。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经过几天以后,长出了口,能够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再过些时候,外鳃消失,长出内鳃,身体外面逐渐出现侧线,心脏发育成一心房一心室,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构造都很像鱼。大约再过40天,蝌蚪又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先开始长出后肢,然后又长出前肢;尾部逐渐缩短;内鳃消失,肺形成;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不再刚从蝌蚪变成的青蛙怎么养
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怎样把蝌蚪养成青蛙?
刚孵化的蝌蚪体呈棕黄色,体长6~8mm,头部有马蹄形吸盘,用于附着,口位于吸盘下方,体质较弱,活动量小,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进行开口摄食,3d后,可以投喂外源性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及生长需要。
蝌蚪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3~25 ℃,适宜pH在6~8之间,蝌蚪生长缓慢,自蝌蚪变态成幼蛙约需要60~80d,一般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时期蝌蚪对营养需要有所差异。
扩展资料
蝌蚪生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生长初期:(1~10d)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
2、生长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
3、生长中期:(20~50d)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蝌蚪
蝌蚪苗怎么养?
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两种孵化方式:孵化池集中孵化和养殖池分池孵化。
集中孵化对场地、水质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配备增氧设备,并对青苔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适用于种苗场。
分池孵化简单易行,即是个别池子爆池,对场地整体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是分池孵化不能很好的了解卵块孵化率,容易造成蝌蚪苗过多或过少,影响密度及养殖效益。
江渔提倡:对于购买卵块或自繁自养的朋友,可收集卵块于孵化池集中孵化,蝌蚪孵化后进行短期培育,再挑选蝌蚪苗分池饲养。在鱼类养殖中,这种集中育苗的方式叫做“标粗”,做到了育养分离,提高苗种成活率,降低前期养殖成本。具体表现优势有四点:①方便水质的统一管理;②清楚地掌握蝌蚪的孵化率与成长情况;③蝌蚪转池时可精确控制每个蛙池的放养密度;④集中育苗具有明显的群体带动效应,蝌蚪苗开口和摄食较为集中,生长速度也较快。
具体的操作方案如下:
1、孵化池修建
在养殖过程中,一般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水泥池和孵化箱等。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朋友可以隔离出几个养殖池作为孵化池,进行全水面孵化。
对于早春苗的孵化,我们建议修建孵化棚进行保温。棚内保持水体交换(喷淋管)、配置合理的增氧机组,防止缺氧等。晴天中午底部的遮盖膜打开保持空气流通,阴雨寒潮天气落下来,定期保持空气流通,棚内不能起雾。
2、孵化池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必须做到,彻底的清塘消毒可以有效隔绝外来的敌害,包括病原微生物、昆虫及虫卵、野杂鱼等,减少患病和感染的几率,提高养殖成功率。根据新池或者老池用生石灰150-250Kg/亩或者漂白粉20-30kg/亩全水面消毒。静置10-15天,换水后才能放入卵块。
3、放卵前稳水
稳定的水质是保证孵化率和成活率的关键。放卵前2-3天先用测水试剂盒检测水体pH值,再用解毒活水素和强效解毒灵分别对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的池水进行解毒。详细流程见前面文章《蝌蚪放苗前池水解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