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下一句是什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是哪个朝代,谁是作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自清代尹会一的《吕语集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明朝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释义:种什么,收什么。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释义: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后人才能乘凉。形容前人的恩惠或形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文: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白话释义:长出了豆,它的种子也必定是豆。长出了瓜,它的种子也必定是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原文:“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话释义:不知道什么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鸭蛋掉进了浆里,竹竿再长也没用,因为空心的捞不出,也只有前人栽了树,后人才能够凉爽。
扩展资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赏析:
道教乐生恶死,主张超越生命极限,追求“天长地久,长生久视”,最好成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庄子就曾指出:“龟宁生而曳尾于涂中,不愿死为留骨而贵”。
道教在依据“天道循环说”的哲学基础上,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提出“承负”说作为自己的报应观,并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因果报应现象。
《太平经》是最早对承负思想做出较为系统阐述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承负说有两种解释:其一,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
其二,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其“承负说的核心内容是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的循环逻辑发展之中,用天道、地道来论证人道。
说明天灾之发、地祸之起的原因,在于违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负。社会动乱,王朝更迭,亦是人为所致。任何自然、社会现象都蕴涵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的承负结局之中。
你我都是这漫长承负接力赛中的队员。跑好自己这一棒,上承先人们积累的基因、智慧等优势,无愧于先民,下负后世人生存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世人积累更多优势,无愧于纷纷而来的后世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处?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 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处:《涅槃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翻译:种瓜收获的也是瓜,种豆子收获的也是豆子。
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qián rén zāi shù,hòu rén chéng liáng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翻译: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下树苗,后人能在长大的树下享受阴凉。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先秦·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 比喻在取得很高的成就后争取更高的成就。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翻译: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足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扩展资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义词:因果报应
解释: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译文:要想讨论天地大道,就看因果报应。
反义词:以怨报德
解释: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出处:《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译文: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是不仁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