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寻找丹霞地貌需要关注是么?

丹霞地貌的发现过程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定义中地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
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丹霞地貌的发现就名列其中。
2010年8月1日傍晚,正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这是是中国第四十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岩层的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有人主张不应受时代限制,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最后,对岩石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

北方最美的丹霞地貌是哪一个丹霞地貌?在什么地方了?

大自然是一位艺术家,在大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出了许多惊艳的艺术品,丹霞地貌则是其艺术作品之一。那么什么是丹霞地貌呢?下面就跟小编来了解一下:

丹霞地貌

所谓丹霞地貌就是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承德是北方最大丹霞地貌集中地,这里的奇峰异石真是能让您过足眼瘾不信来看一下吧~!

磬锤峰


  擎天拔地,气势磅礴。磬锤峰位于承德市区东侧武烈河东岸的山巅之上,在承德奇峰异石中最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您在承德市区向东望去就会看见那奇、秀的山峰。磬锤峰孤峰拨 起,屹立于绝壁之上,傲然倚天,通高60米(含石台基座),净高38.29米,上部最大直径15.04米,下部最小直径10.7米,体积约6508立方米,重约16205吨。孤石云举的磬锤峰,本身就是奇景,更奇特的是在光秃秃的石峰半腰还生长着一棵蒙桑,桑树有3米多高,大约已有300多年历史。春夏,蒙桑的新绿给石峰平添了许多姿色,到了夏季还会掉下又白又大的桑葚呢。

蛤蟆石

  形象逼真,憨然可爱。在承德市武烈河东岸馨锤峰的东南端海拔550米的山崖上,隔一条山谷,有一巨大的岩石,踞于群峰之巅,似一青蛙欲跃苍穹,故名。是承德十大自然胜景之一。这块昂首凸目、大嘴微启的蛤蟆石,长约二十米,高四十多米。蛤蟆头探出悬崖,腹下有南北两个空洞,洞室南北相连,东西贯通。蛤蟆石顶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卵石,像极了金蟾的背部。洞内地势平坦,夏季山风穿洞而过,可以一避外界的暑热。

思考以丹霞地貌为典型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质遗迹分散,交通成本高

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区公路交通发达,北、西、南3个方向都有G65、G22、G20等高速与咸阳、榆林、延安、甘肃、宁夏、宝鸡等地相连接。县区、乡镇均有省道或县道相通,但由于陕北丹霞地貌南北跨度大,造成景观遗迹分布范围广且散。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安全与保护设施匮乏

旅游配套设施是指一切为旅游业服务的相关设施。除基础设施外,主要指旅游接待设施(包括停车场、酒店、饭店等)、旅游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救护设施等。

(三)科普程度低,保护意识薄弱

多数周边居民认识到丹霞地貌景观具有美感,能够吸引人流,许多外地游客都会专程过来观看与拍照,甚至有旅游团到来。这对于身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来说具有极大吸引力。

加强保护教育与宣传,实现共建共管共享

丹霞地貌地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应当在优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业。周边居民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要重视居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居民为丹霞地貌景观带的保护、建设、开发出谋划策,决策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想法与需求。

保护与管理方面,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讲解丹霞地貌景观相关地学知识、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知识等内容,提升乡土知识与环保意识。

在周边设置综合服务型社区,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积极挖掘特色美食与文化,增强吸引力。可挑选受过教育且具有经验的居民一同参与管理,使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通过居民多角度多方面参与景区的方式,使居民成为真正的保护者和受益者。

丹霞地貌对自然环境演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上,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出了整合全国典型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该建议在理事会预备会议上,被定为大会议题,并在大会上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大会闭幕式上,该建议以《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的大会文件被一致通过,并被列入研究会近两年工作重点。 1 丹霞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 图1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示意图(根据黄进1999资料修改)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是在中国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从1928年冯景兰在广东[视频]丹霞山命名了“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命名“丹霞地形”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

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哪些是丹霞地貌?

1、中国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第四十项世界遗产,符合(vii)-(x)遴选标准,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

1993年-2006年,彭华提出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并进行大量前期工作;2006年,建设部确定进行中国丹霞地貌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07年,申报文本材料编制完成;2009年,确定流出系列提名地并正式将申报材料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8月1日,以“中国丹霞”为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是中国和世界上丹霞景观的例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中国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在学术界,地质学家把形成此类地貌的偏红色河湖相沉积岩统称为“ 红层”,红层上发育的地貌被称为“红层地貌”。在中国,这种带有“玫瑰色的云彩”的地貌则被很特别的命名为“丹霞地貌”。在全球都有“红层地貌”,而以中国分部最广,并且中国的红层地貌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此次申遗,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指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中国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2、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总面积为229.5km2,为保护公园环境与地质遗迹景观,在公园的外围还设置了168.5km2的缓冲区。

公园是一座以中生代花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与独特地质地貌现象的自然地理区域。位处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地带 。

公园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显示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三清山是世界展示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历史过程的一个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且保存完整,这种特有微地貌集群称“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组合。

这些,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在三清山中心区2800公顷范围内,花岗岩微地貌成因类型保存系统、出露完整,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密集,有花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 384处,具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峰巍峨的特点,犹如一个大盆景,座落于三清山中高山之上,集结了花岗岩微地貌的精华,为世界罕见,是研究花岗岩地貌的最佳地区。

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雅安、阿坝和甘孜共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2006年7月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保护国际(CI)选定的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博物馆”,这里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独有的珍稀物种。

此外,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很早就开始对邛崃山系的生物进行研究,并到实地搜集有关信息,这里一直是全世界都很知名的生物多样性地区。

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将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扩大熊猫的基因库,也将为今后大熊猫放归野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专家同时提醒,申遗成功,开发旅游要慎重。“大熊猫生态走廊”工程建设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指通过在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种植箭竹林,将不同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以扩大大熊猫活动范围,增加大熊猫的种群交流。

4、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区的三江国家公园内,包括八大片区,面积170万公顷,是亚洲三条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金沙江(长江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和怒江(萨尔温江上游)三条大江在此区域内并行奔腾,由北向南,途径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

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江并流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构成了在150公里内相同排列的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脉和大江形成的横断山脉的主体,这是世界上“三江并流”这一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自然景观。

从大地演化的蛇绿岩、枕状熔岩、占生化至第四世纪的地质岩层纪录到陆内造山带变质变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提名的条款标准之一。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区的三江国家公园内,包括八大片区,面积170万公顷,是亚洲三条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长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三条大江在此区域内并行奔腾,由北向南,途径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5、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

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由于武陵源地处石英砂岩与石灰岩结合部。景区北部大片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经亿万年河流变迁降位侵蚀溶解,形成了无数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达67%。

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黄腹角雉3种,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猕猴、穿山甲等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种 。

武陵源被称为自然的迷宫、地质的博物馆、森林的王国、植物的百花园、野生动物的乐园。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04年被列为国家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武陵源地区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武陵源地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武陵源地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丹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文章标签:地理历史自然科学旅游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