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遮阳系统作用有哪些
植物遮阳系统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温作用。植物遮阳系统能够有效地遮挡直射阳光,减少建筑物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在炎热的夏季,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带走大量热量,有助于降低环境温度。此外,植物的叶片还能反射和吸收部分阳光,减少建筑物的光照强度,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因此,植物遮阳系统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调节光线和通风作用。植物遮阳系统的灵活布置可以控制阳光的入射方向和角度,进而调整室内的光线分布。适当调整植物的排列方式和高矮层次,可以达到不同场景下的光线调节需求。此外,植物遮阳系统还可以通过空气流动实现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植物的叶片间隙和枝条之间形成通道,有利于空气对流,减少室内闷热感。
美化环境作用。植物遮阳系统不仅能够提供遮阳功能,还能美化环境。植物的色彩、形态和香气等特点能够丰富城市景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缓解人们的压力,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植物遮阳系统在降温、调节光线和通风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利用植物遮阳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和工作质量。同时,植物遮阳系统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如何散热
植物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辐射散热和对流换热三种方式进行散热。蒸腾作用是植物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气孔以蒸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时,水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在高温环境下,植物通过增大气孔导度,提高蒸腾速率,进一步降低叶温,这是植物主动调节体温的机制。蒸腾作用不仅有助于散热,还能增加周围环境的湿度,对改善局部气候有一定作用。然而,蒸腾作用过强也可能导致植物缺水萎蔫,因此需要合理控制。
辐射散热是植物叶片通过电波形式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的过程。植物叶片表面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而反射的辐射能量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叶片温度。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叶片在反射太阳辐射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深色叶片比浅色叶片更吸热,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可能更高。而一些植物叶片表面的特殊结构,如绒毛或蜡质层,也能有效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叶片温度。
对流换热是植物叶片与周围空气直接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当叶片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会通过空气流动从叶片表面散发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散热方式受到空气流动速度的影响,空气流动越快,对流换热效果越好。因此,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植物散热效果更佳。同时,植物的冠形和叶形等形态特征也会影响对流换热效果,例如顶端开敞式的冠形有利于增加对流散热,而低矮且密集的冠形则可能阻碍空气流动,降低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辐射散热和对流换热三种方式共同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这些散热机制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实际养护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浇水、遮阴、通风等措施来优化植物的散热环境,提高植物的生长势和抗逆性。
中国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
1. 植树节的意义在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通过植树造林,我们不仅能够绿化和美化居住环境,还能够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并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一项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2.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许多国家都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3. 植树造林活动能够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树木的茂密树冠能够反射阳光,吸收热量,降低温度变化的速度。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树林内的空气湿度较大,热容量较大,风速较小,因此温度变化较为缓慢。
公园遮阴绿化采用什么方法简述它的原理?
公园遮阴绿化采用覆盖方法,它的原理是绿化植物的叶子可以吸收大量的阳光,有效的吸收,阳光的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1.植物能够吸收大部分找到其上的可见光,反射出来的绿色只是一小部分。 吸收太阳能以后,通过光合作用把能量储存起来,减少了反射到大气中的部分,也就降低了温度。
2.另外植物由于表面积大,有比地面更多的蒸发量,水蒸气也能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夏天在屋里洒点水能降温原理差不多。
3.植物本身吸收、反射了本应该射到地表的阳光,降低了地面温度,也就是减少了地面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同时减少了地面热量的储存。
4.有植物的地方土壤含水往往比较高,水的比热相对来说比较大,也能减少温度增加。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植物除了和人类一样要进行呼吸作用,另外还会有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恰恰主要是这后两点早就了它可以降温的奇效。
蒸腾作用会蒸发水分,我们知道水分的蒸发(对比于化雪比下雪还冷)会吸走热量。在植物正常生长的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其蒸腾作用越强从而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警告:室内种植的植物,必须要开窗通气保证良好的通风状况,因为植物所蒸发出来的水分没有排到室外的话,会使室内的湿度上升,高湿度的环境对人体感觉来说就是热的时候更热、冷的时候更冷。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紫外线),将其隔离开来不接触到人体表,就不会有过多的阳光带着热量跑进我们的领地来。
物理遮挡,这个很好理解了直接将阳光与人体隔绝开来,室内以及人体接触不到阳光自然也不会感觉到热了。
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
高空大气环流,直接影响着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他们时而感觉到临风扑面,时而又是在无风和微风的天气中度过。尽管有时候风的作用在减少,但气流还是在不停地循环流动,这里的助推剂是:热量。一般来说,凡是太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就会慢慢地上升。气流在上升的温度中烘烤加热后,形成垂直的流动。热空气比重小,轻,它会往上升;冷空气比重大,沉,它往下降,填补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缺,形成气流的循环运动,这就是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不同于水平流动的风,它是空气上下垂直的对流运动,冷与热激发出气流缓慢的运动,它跟风不一样,风能够改造局地环境的气候,而热力环流是气流运动的原始动力。
换句话说,凡是高低错落的或者是冷热分布不均的地方就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里参差不齐的楼群、房屋、道路,都为热力环流创造了良好的形成条件,白天屋顶受热最强,热空气从屋顶上升,与屋顶同一高度上比较凉的空气就会流向屋顶,这样屋顶上空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冷热空气的循环;街道两边背阴面与向阳面也一样产生这样的热力环流,向阳的一面暖空气上升,背阴面冷空气下沉,它们之间通过穿行的风来贯通热力循环。
城市聚热能力,来自于建设城市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这些密集的建造物,让城市接受更多的太阳热量,同时这些吸热面又散发和反射出巨大的辐射热能。城市的气温,在太阳能和各种辐射热能的烘烤下越来越高。据气象专家长期的观测:柏油路面能够吸收80%以上的热量,尤其是中午,马路表面的温度比百叶箱气温高出17.4℃。
城市的现代生活制造出巨大热量,工业生产的昼夜运转,家庭炉灶的明火烹饪,这些固定的热源每天排放的废气热量就占了全天热能的66.6%,柏油马路上的滚滚车轮,这些移动热源每天也释放着33.1%的热量,稠密人口释放出的生物热量占1%左右。种种热源像火炉一样直接烘烤大气,与此同时,空气中CO2对某些辐射波段有着强烈的吸收,也使得大气的温度上升很快。贴近地面的空气被加速烘热,整个城市宛如一个“热的岛屿”矗立在周围乡村较凉的“海洋”之上。
受热的空气膨胀起来,密度变小,轻盈地往上升,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一个低压中心,同时产生了指向城市的气压梯度力,使得周围低层较冷的空气——乡村风,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填补进来的冷空气遇热又会上升,这样城市和周围乡村之间的冷热空气就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冷热交换的环流系统,这是气象学上的“中尺度”运动,专家叫它“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气象专家们将多次观测到的城市热岛,绘成一幅城乡气温图,高峰值与乡村气温的悬差,就是城市热岛的强度。热岛强度是衡量乡村风涌入城市的指标,差值大涌入城市的乡村风就大,差值小吹进城市的乡村风就会很小。
“城市热岛”的变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一天中变化最大的时候在夜间,到了白天和午后反而差异不明显。这是因为午后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别不大;日落以后,空旷的乡村让大气散热很快,而城市里蓄积了白天大量热能的建筑物,散发出大量的辐射热,烘烤着大气,形成了夜间城市热岛,尤其在日落以后的3~5小时里表现得最强。
“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并没有一定的模式,对于我国来说,副热带和温带的气候条件,城市热岛表现为冬季和秋季最强,夏季和晚春最弱。
处在南副热带上的广州,春、夏风速大,热岛强度弱不说,甚至还会出现凉岛。北副热带上的上海,秋季云量最少,秋高气爽,风速也小,热岛效应表现强。冬季的北京,温带的气候条件本身就非常有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再加上人工取暖的增多,12月和1月的热岛效应表现特别明显。
城市热岛当然并非一无是处,在冬季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有利的,具体表现在凝结露、霜的机会比郊区小,下雪天比郊区少。春秋季节热岛中心上升气温的大幅度衰减,有利于形成对流云和降雨,降低城市的高温。可是夏季,城市热岛这个低压中心,加大了高温酷热的程度,烦躁的热气吸进鼻腔、喉咙,使人们的呼吸变得不畅和困难,还会造成体质虚弱人群的休克甚至是死亡。如何降低酷暑季节城市的热岛强度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于城市来说,高楼、房屋、道路这些不透水面积的不断扩大,不利于城市降温,只有科学地增加绿化带和水面,增加透水面积,才能实现城市的防暑降温。北京市对居住密集区域进行了局地改造,拆除一部分危旧房屋,规划建设出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水面,改善城市热岛的强度。新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坐落在紫禁城的东边,全长3.4千米,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其中90%的土地被绿地覆盖,10个造型各异的喷泉点缀其间,整个公园如同一个巨大的氧吧,清洗着紫禁城周围的空气,有效地降低了天安门周边的温度,使这一带的居民和游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清爽和舒适。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各行各业都展现出各自的绝招,有些环保意识前卫的企业,索性把绿地搬到自己的屋顶上,花园屋顶、森林屋顶层出不穷。这样既美化了城市,增加了绿地,又有利于城市的防暑降温。
一座城市是一个“活”的系统,“热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城市环境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地处理“热岛效应”将有利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处理不好既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又不利于污染物的驱散。
北京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气球探空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对北京市进行了城市尺度的探测,专家对2000年和2010年进行了量化分析:自1980年以来,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到了2000年,建筑物不断地升高,热岛面积明显扩大,驱散污染物需要36分钟;2010年,依据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增加环城绿化带的建设,热岛面积缩小到接近于1980年的面积,而自身净化的能力也缩短在30分钟以内完成。
实际上城市热岛还遭遇一个夜间杀手——逆温层。它往往出现在日落之后,消失在日出之前那些大多数的无风日子里。这个无色透明的大气罩将污染物笼罩在城市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直接影响大气质量。热岛环流就像锅盖一样将城市罩住,使城市闷热。
白天,城市的气温被太阳和热岛环流“加热”升高,日落以后,城市失去了太阳烘烤,地表空气温度也会迅速地降下,那些白天蓄了热的“加热炉”还继续散发着剩余的热量,这些余热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加热着冷空气,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接触,一个一个地传送着热量,这种分子间加热的地表气温比起200~300米高的气温还是凉了很多,因此出现的上升气流不是释放热量、逐渐降温,而是逐渐升温,于是形成了逆温层。逆温层如同一床巨大的被子悬浮在城市和郊区的上空,它抑制着空气的上下流动,也阻挡了乡村风的涌入。在这个穹顶形的温盖下面,那些本该被稀释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地堆积在我们的周围。
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身受“逆温层”之苦的城市不乏其例。甘肃省兰州市被群山环抱着,这里是一个几乎封闭的河谷盆地,东西狭长,南北较窄,黄河从中间穿过。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兰州市区风速小,天气稳定。特别是冬季,无风天出现的频率很高,降水量又少,干、热尤为突出,市区的热岛效应表现极强;厚厚的逆温层,如同锅盖一般,严严实实地罩在兰州城的上空,流通不起来的空气,没有能力稀释扩散被污染的大气。为此兰州市政府把“蓝天工程”放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首位,加强城市绿化的建设,改变燃料构成和供热方式,用电、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取代烟煤,大力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污染。
针对兰州市常年刮东风的特点,有专家大胆提议:通过改变这里的地形,增加通风量。将东部峡口附近的山头削平,并填入沟内,这样不足1千米的东部峡口被拓宽为4千米左右的平坦地区,盛行的东风被引进了市区,大大地改善市区的通风条件,降低热岛效应,改善逆温层的持续时间,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城市热岛,只有当乡村风大范围的风速达到3米/秒以上时,才能加速城乡的热力环流,减轻城市空气的混浊程度,给城市不断注入清新凉爽的清风。要实现这个目标,大面积的设置绿地,不断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才能改善城市局部区域气候环境,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色植物与气温调节
绿色植物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常常被人称为“绿色空调”。绿色植物,尤其是树木在夏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速度比较快,能迅速把水分释放到空气中,水分的蒸发带走了热量,草地或森林里就凉快下来了。
冬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慢吞吞的,热量很难散发出去,而且阳光直射进落叶或干枯的草地,也能增加地面温度。所以草地上或森林里会比较暖和。绿色植物不仅能调节自身的温度,还起到调节周围环境气温的作用。所以,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绿色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