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红木装修的榫卯结构有几种类型?
请参考下文 红木家具中常见的五种榫卯结构 中式红木家具区别与其他类型家具的标志之一是精妙的榫卯结构。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在各个部位的接合处使用榫结构卯合,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红木家具通常在相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的接合方式,其中,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槽、卯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红木家具中常见的五种榫卯结构。 第一,两块薄板拼合时常用“龙凤榫”,即用榫舌和榫槽拼接。 红木板拼合后,为增加牢度、防止其弯翘,在反面开槽,将梯形长榫格穿人,称为“穿带”。这种榫称为“燕尾榫”。厚的红木板的直角接合处常使用闷榫角接合和明榫角接合。明榫接合比较粗糙,常用在看不见的木材之间靠什么连接的,以及木材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一、榫卯连接。中国古代匠师创造的一种连接方式(见中国古代木结构)。其特点是利用木材承压传力,以简化梁柱连接的构造;利用榫卯嵌合作用,使结构在承受水平外力时,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木结构连接。也叫胶黏剂连接 ,至今仍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缺点是对木料的受力面积削弱较大,用料不甚经济。
三、齿连接。用于桁架节点的连接方式。将压杆的端头做成齿形,直接抵承于另一杆件的齿槽中,通过木材承压和受剪传力。为了提高其可靠性,要求压杆的轴线必须垂直于齿槽的承压面并通过其中心。这样使压杆的垂直分力对齿槽的受剪面有压紧作用,提高木材的抗剪强度。为了防止刻槽过深削弱杆件截面影响杆件承载能力,对于桁架中间节点,应要求齿深(h0)不大于杆件截面高度的1/4;对于桁架支座节点应不大于1/3。
受剪面过短容易撕裂,过长又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为此宜将受剪面长度(lv)控制在4~10h范围内。并应设置保险螺栓,以防受剪面意外剪坏时,可能引起的屋盖结构倒塌。
四、螺栓连接和钉连接。在木结构中,螺栓和钉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由于阻止了构件的相对移动,而受到其孔壁木材的挤压,这种挤压还使螺栓和钉受剪与受弯,木材受剪与受劈。为了充分利用螺栓和钉受弯、木材受挤压的良好韧性,避免因螺栓和钉过粗、排列过密或构件过薄而导致木材剪坏或劈裂。在构造上对木料的最小厚度、螺栓和钉的最小排列间距已有规定。
五、键连接 。有木键和钢键两类。近些年来,木键已逐渐被淘汰,而为受力性能较好的板销和钢键所代替。钢键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裂环、剪盘、齿环和齿板等四种。均可用于木料接长,拼合和节点连接,其承载能力通过试验确定。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
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凤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如今的红木家具,还都是用榫卯结构的吗?
中国以前的手工艺几乎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们能想出这样的方法,也是我们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比如我们以前的木制家具一般都是采用的榫卯结构,但是现在一般也用的是这样的结构。
比如我们最喜爱的红木家具,红木家具都是木头制作的。每根木头都是独立的,但是又要把他们全部都镶嵌起来,所以就要用榫卯结构,这样才可以让这些木材看起来严丝不漏。
榫卯结构其实就是有一部分凸出去有一部分凹进来,突出的部分叫榫凹出的部分叫卯。其实我们做的红木椅子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家具都是采用的榫卯结构,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会用铁钉。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不是说非得用榫卯结构才行了,有时候我们可以依靠铁钉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固定的东西都是可以的。
不过在木质家具上面,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永远都不会过时。毕竟我们古代人民那么聪明,发明了这样的结构以后,我们的家具或者是房屋建筑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前古代的时候没有钢筋混凝土,我们古代人民建筑房屋的时候都是用木头代替房梁的。对那些木头一般采用的也是榫卯结构,这样我们的房子做出来才会特别的结实。
虽然现在都很流行不以沙发,但是红木的实木家具还是没有过时。而且一般这些家具的制作方法几乎都是没有怎么变的,只不过样式款式这些更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