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怎么来衡量钱币的发行量?
中国古代对金融没有什么很大的认知,钱币的发行量总量很是混乱,视当时朝廷的财政困难与否来铸造。我下面列出的说明写的很详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为加强其政权统治,发展经济,稳定金融,曾实行过一系列币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废两改元、发行法币、发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和发行银元券。这些币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有些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其统治政权的灭亡。 “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种确定银本位币的货币措施。1928年3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统一国币”、“废两改元”的建议。同年6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上,又有人提出“废两改元”、“统一国币”的议案,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实施。直到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实行“废两改元”,并制定了“废两改元”的原则。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废两改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有利于中央政府纸币的推行,为以后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关金券最初是一种与海关进口税相关联的钱币,最早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1月15日,国民政府以金价暴涨,银价低落,海关收入大为减少,不足以偿付外债为由,决定海关进口税改征金币,自2月1日起开始实施。1942年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大量发行关金券,规定1元关金券等于法币20元,并准用于完粮纳税。此后,关金券正式与海关征税脱离关系,只作为大额钞票使用。
1947年1月,国民政府发行面值为250元、500元关金券两种,分别折合法币5000元、1万元。1948年7月,又发行面值为1万元、25000元、5万元和25万元的关金券四种,分别折合法币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直到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关金券遂被废止。 1948年,为了挽救由于法币破产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财政经济处分令》,同时发布了包括《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在《金圆券发行办法》中,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是,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一个《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的发行总额将不以20亿元为限,而“另以命令之”。
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1949年2月23日,国民政府迁至广州后不久,由行政院通过了一项《金融改革案》,明文规定:以银元和关元作为军费开支和关税征收的计算单位,并允许部分货物税和盐税改征实物由各地方政府自由征收。这个《金融改革案》实际上宣告了金圆券的破产。5月20日,在代总统李宗仁召开的财政问题专门会议上,专题讨论了改革币制和发行新币的问题。6月24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会上,财政部长徐堪向大会报告了财政部准备发行银元券的情况。7月3日行政院公布币制改革令,决定发行银元兑换券。银元券的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5种及辅币4种。后来因为实际上硬币不足,转而又采取“限价兑换”的办法。
银元券一出台便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抵制,群众的挤兑风潮不断发生,广西、重庆、西北等地也纷纷向国民政府发出库存不敷兑现的告急电文。由于各地群众纷纷拒用,银元券宣告彻底崩溃。新中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陆续用人民币作价收回。
70周年纪念币发行量是多少
纪念钞70周年发行量为1.2亿张,面额为50元,票面长为150毫米,宽为70毫米,材质为纸钞。纪念钞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纪念钞正面主景图案为树木年轮与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代表性局部图案。
左上方为国徽图案、“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其下为“人民币发行七十周年纪念”与“1948-2018”文字。票面左下方为面额数字“50”,右上方为面额数字“50”与汉字“伍拾圆”。
纪念钞背面主景图案为中国人民银行大楼,辅以牡丹花、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布告及城市建筑剪影图案。
票面左上角为面额数字“50”,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与面额,票面下方为行长章与年号文字“2018年”,票面右下角为面额数字“50”,汉语拼音字母“YUAN”。
拓展资料:
普通纪念币发行量:
普通双色铜合金纪念币,面值为10元,直径为27毫米,材质为双色铜合金,总发行数量为1.5亿枚。
金银纪念币发行量:
150克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150克,直径60毫米,面额20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枚。
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8克,直径22毫米,面额1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60000枚。
1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公斤,直径100毫米,面额3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5000枚。
15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50克,直径70毫米,面额5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7000枚。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30克,直径40毫米,面额1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100000枚。
银元存世量还有多少?
很多人认为存世海量,其实所剩无多了,从以下几个关于银元数量的统计数字,大体可以判断一下还有多少存世量。 一、大头铸造前(1889-1914)各种银元的数量2-2.2亿元 据《银行周报》统计,自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银元,到1913年底时,全国共铸银元约2.2亿元,另有资料记载在1915年初开铸新币时,时人调查应改铸的旧币数额为:银元206 028 152枚。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4-1928)各种银元的数量11-13亿元 《北洋政府时期银元铸毁数目表》统计,至1928年各厂已铸银元(袁大头)约为10.7亿元。加上没有销毁的清末银元总数推算不会超过13亿元,因为铸造新币特别是作为国币需要不少皇帝都喜欢改革币制,改革币制主要是为了什么?
在中国古代,贵金属供应量有限,能够起到稳定市场价值的作用,比如一斤铜可以换多少石粮食,在汉代是有较为固定的比价的!如果政府用一两铜铸币,规定能买一石粮食,我只是假设啊,现在就规定用半两铜铸币能买一斤粮食,那么余下的半两铜就成了铸币税,也就是朝廷可以用同样的贵金属买到更多的社会商品,当然了这是在经济上打劫国民!
另外,改革币制还是出于重农抑商的目的,限制商人收入。比如汉武帝时期,就曾多次进行币制改革。
汉武帝初次改革币值是为了打击大贾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在汉武帝建元五年,汉武帝为了更符合社会需要,简单的推行“重如其文”三铢钱行不通重新推行半两钱,进行二次币制改革。第三次币制改革是为了打击那些为富不仁、兼并土地、不顾天下安危的豪富,以此来充实国库财政。但由于货币品种众多复杂,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所以汉武帝又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为了避免伪钱泛滥影响国家的税收,汉武帝又进行第五次币制改革。但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机囤积取利,使货币铸造权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汉武帝又进行第六次币制改革。
然而到了王莽篡汉时期,改革币制则是为了彰显新朝的新气象,“托古改制”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四次币制改革,恢复了周代的刀币和布币。
因此,在我看来,皇帝都喜欢改革币制,改革币制主要是为了:
1、维护自己的国家统治,树立帝皇威信;
2、扩充国库,维护重农抑商的政策;
3、减少贪污腐败现象,遏制贪污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