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阳历10月末旬天似亮似不亮是大概几点钟么?

阴历的10月中旬 阳历12月份 天刚亮的话 大约是几点?

不知你问的地方在那,各地是不一样的,举例说明12月1日长春日出6.52分,天刚亮大约6点左右。

2011年10月10日流星雨大概在几点?

10月10日 南金牛座流星雨极大 这段时间,大大小小的流星雨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一个接一个光临地球。其中不乏几个名头晌亮的流星雨,天龙座流星雨出名是因为历史上曾有流星暴雨级别的爆发,猎户座流星雨出名是因为它的母彗星是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而南金牛座流星雨则是以它速度缓慢的群内流星著称。 说到南金牛座流星雨,就不能不提它的同胞兄弟北金牛座流星雨,它们的母彗星同为2P恩克彗星。正是通过不断的观测和总结,天文学家对它们的了解才逐渐加深。起初,南、北金牛座流星雨被认为非常相似,例如极大时间都在11月,辐射点都在金牛座,只是其中一个赤纬更高。后来通过对辐射点位置变化的研究,天文学家发现,它们似乎并不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子时指的是夜晚23点到凌晨1点。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为: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我们现时每昼夜为24小时,而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汉语词语)

谁能告诉我冬季夜晚东方最亮的是什么星?

我给你一个确凿的答案,作为一个看了好几年星星以及天文摄影的爱好者我认为是非常有发言权的,10月31日木星大冲,此时木星在太阳落下时升起,星等达到-3.1是夜晚空中最亮的星星

之后木星会逐渐提早升起时间,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木星高度角逐渐变大。

这颗行星就是木星,下面的阐述只是证明其他回答者的错误

至于火星

亮度也就是0等,和木星根本没法比,而且由于颜色偏红,一线城市根本看都看不见

别提什么亮不亮的了。

金星和水星会在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时显现,由于白天被掩盖在太阳的光中,只有此时以及日出之时才可以看到

但是由于高度角不足10度,在城市中即使它们非常亮也需要站在数十层高地楼上才可以在西南方向看到

其他的直接上星等天狼-1.4但是现在半夜0点才会升起到比较容易观测的角度

织女-0.03七八点钟在西面土星1.30还不足火星别想了

而且某楼说的老人星canopus只有南半球的人有较好的观测条件,而且亮度是-0.4要比土星亮很多

OK直接上图某款天文软件叫做stellarium适合初学者操作方便可以调整实时时间

这是木星7点钟在天空中的位置,左上角是信息可以看到亮度-2.7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扩展资料: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文章标签:生活阳历未分类主题旅游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