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有没有送外卖这项业务?

对于外卖这个行业,你们知道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



说起外卖,不少人会觉得是个最近十年才逐渐兴起来的,早些年是靠拨打商家电话叫外卖,到后来发展到了一个外卖平台。

逐渐成为蓝精灵和黄袋鼠红团火三足鼎立。

但是你知道吗?

最早的外卖竟然早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宋朝时期就已经兴起了!

而且在那时,外卖就已经风靡一时了。

宋朝时期的开封,经济空前繁荣,仅开封城就有近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再加之,宋朝对商业的压制并不严重。因此宋朝商业十分发达,百姓生活富足。

清明上河图就活灵活现的描写了当时的宋朝都城开封的繁荣景象。

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基础上,餐饮业随之发达。

自然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

因此,世界上最早的外卖,横空出世。

根据《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宋朝,那些做生意的买卖人家,通常只会在市场中的饭店买现成的饭菜,然后带回去吃,而不是自己去买菜做饭。

可见,现在在家里不做饭的年轻人也是有所遗传于一千年前的古人。

或许这里会有人会想,这哪算什么外卖?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美食,但是宋朝时,人们点外卖,同样也能足不出户吃到美食。



而且当时甚至还有外卖专送、外卖定时送的服务,在接到订单后,商家会“逐时施行索唤”,按照订单的先后进行准备,并在做好后派专门的伙计前去送餐。

或者每个月月初去商店预定这一个月的订餐信息,留下菜谱和地址,由每天定点会有伙计上门去送。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京城时就经常留下菜谱,常常约三五好友至驿馆作诗畅谈国事。

这时到时间后就会有商店伙计来送餐,而且,有些饭店中午饭点伙计不够,竟然逐渐萌生了外卖送餐员的职业。

有这么一批工作者,带上最早的外卖服装,也就是两条衫布写上大大的餐字。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外卖送餐员了吧。



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画中有一家叫“十千”的脚店旁就发现了这么一个伙计,左手拿着两个打包盒,右手拿着两双筷子,身上还穿着店里的围裙。

因此可见,外卖还真不是现代的新发明,早在一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享受到了如此的服务。

竞争越激烈,商家就越重视顾客的体验,虽然当时没有大众点评、或者好评有奖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影响商家对其出餐售后的重视,因为古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哪家饭菜不好吃了人们就会自相传达,以后别点这家的外卖,甚至会有客人去商店退款退其后的订单。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让客人投诉了,伙计轻则被老板责骂,扣工钱,重则被老板直接开除。

而且,本来古代是只有两餐的。

也就是早饭和晚饭。

但是宋朝随着商业的发达,餐饮外卖业的逐渐兴起。

不少商家开始在中午对客服进行送饭,直接导致了午饭的兴起,因为不点外卖的人家不做饭吧看人家吃的挺香。

故此开始兴起了午饭,所以说,某种因素来看,外卖竟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宋朝粮食产量提高,所以老百姓不再像唐朝那样仅仅为了温饱,而是能够将食物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西方的汉学家认为中国美食的烹调技法始于宋朝。

油条的老祖宗是油炸面食,最早的发明,就是解决外卖送餐员吃饭问题,因为那时候并没有电动车。

只能靠两条腿,而只吃馒头吧需要配菜,米饭同样没办法吃菜。

干吃无味,这怎么可以?于是就诞生了油炸面食。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外卖员呢?他们是如何送外卖的?

黄袍加身,终日大鱼大肉相伴,一旦暂失行踪,就有无数美女心急如焚。


没错,这句话描述的就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他们拯救了大半个城市的饿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管是嘴馋、工作忙、没时间做饭,一份外卖就搞定。烤羊腿、红烧肉、三文鱼等大量美食任选,结果转眼看到了干瘪的钱包,略微一思量:还是继续昨天的“米饭套餐”吧……


以前是没钱吃外卖,现在是没钱吃外卖。

大部分人表示:工(dou)作(li)太(mei)忙(qian),随便吃点就得了。随着这个行业不断发展,竞争也尤为激烈,“订外卖”也由最开始的“时髦”变成了现在的“对付一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几千年前的唐朝,就有了外卖的雏形,一直到民国,这时期内的“外卖”,

都保持着极高的饮食标准,从头到尾都是让人羡慕。大唐盛世,经济繁荣,餐饮行业自然随之兴盛,当时的民众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


据《唐国史补》

记载: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凑疾驱诸客至府,已列筵毕。或问曰:‘何速?’吏对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可立办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唐德宗很突然的召见当时的京兆尹(一种职位)吴凑,后者在短时间内赶到,发现宴席早已摆好,问“为啥这么快?”。有人表示:长安‘东市和西市’有酒楼,俺们拿着锅碗瓢盆就把菜装来了,这三五百口子的宴席,根本不叫事儿。将“酒楼饭菜”用盆具装回家,以来招待客人,迅速又简洁,这绝对是在中华大地上,“外卖”最早的雏形。


宋朝年间最成功的一件事,莫过于打破“坊市分离”的制度。就如同“小区与夜市”合并一般,无论在“坊”还是“市”,都能开店设铺,人员增加,自然就对当时的“饮食文化”产生刺激。


据《癸辛杂识》中记载:隆兴间,德寿宫与六宫并于中瓦相对,令修内司染坊,设着位观,孝宗冬月正月孟享回,且就看灯买市。帘前堆垛见钱数万贯,宣押市食歌叫直一贯者,犒之二贯。时尚有京师流寓经纪人,如李婆婆鱼羹、南瓦张家圆子之类


意为宋朝隆兴年间的一次灯会上,宋孝宗派人到夜市里“订菜”回家吃,其中有“李婆婆鱼羹”、“南瓦张家园子”等菜品。这一顿,吃的皇帝是龙颜大悦,还给了赏钱,本来这些菜值100块,我给你200块。

这就相当于现在对外卖小哥的“感谢费”了,不得不说,毕竟是皇帝,一出手就是双份菜钱,阔绰程度一般人没法比。


说到“一般人”,《东京梦华录》里也有对他们的记载: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这就很好理解了,意思就是当时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城里人”,家中几乎从不买菜,想吃饭?从酒楼里订就行了!


当时也没有手机,一般吃“外卖”有三种方式:让家丁跑腿,去酒楼中点菜,送到后再给钱。与酒店长期合作,也不用我催,到饭点了,就把饭送到家来。到了饭点,有商贩就将饭菜做好,沿街兜售,有人听到吆喝,就会从家里出来现买。送餐的大都是酒店的伙计,他们依靠双腿奔波于城巷间,手里拎着一大“食盒”,盒中放着“暖盘”:暖盘中间是空隙,出门前注入热水,以来对菜品保温。

古代有没有类似于现在的“外卖配送”的业务呢?

在古代,私人的物流业务是非常艰难的。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都是靠私人捎带。邻居要出趟远门,那正好,替我捎点东西过去吧。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就是托同乡的人带回家的信件。

有钱一点的,可以派专人送信,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的运输。还有一些比较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里面,苏武把信绑在鸿雁的腿上,传回了汉朝,就有了“鸿雁传书”的说法,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

到唐代,随着交通的发展,私人旅社事业发达起来,私人通信的情况好了一些,根据《通典》中的记载,湖南、北京、四川、甘肃这些原来较为偏远的地方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旅馆。

1963年—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就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到,这封信是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出,十二月三日在洛阳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公里,三个月收到,平均每天要走大概30多公里。

明清时期逐渐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过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

想想在古代邮寄一件物品需要如此大费周折。而现在,快递速度从三四天到次日达到几小时达,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90后打工人的现状:不娶妻、不存钱、送外卖,你怎么看?

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里刨生活。而是逐渐走上了进城打工的道路。在国家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下,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仍然迅猛,但是人们外出打工的方式也不再仅限于这些。

70、80后可能更偏向于踏实稳定的工作,哪怕一些工作量大,时间长而且很辛苦的活也能接受,对于90后打工人来说,除却薪资外,自由度大的工作,也许更容易受他们青睐。

外卖对于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而言,可以说几乎已经变成不可或缺的了,有不少人因为工作、 学业繁忙,或者饭菜口味等原因,在做饭、排队买饭和点外卖之中选择了后者。正因如此,外卖员这个行业成了一大热门,与外卖平台签订长期、短期合同,甚至是未签合同有相应约定的,都可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而其实这些外卖员里面,就有很大一部分是90后。

对90后有些许偏见的人,都说90后是最不能吃苦的。但是他们能够做得了顶风冒雪的外卖员,不禁有些好奇,他们因何要做这份工作呢?为了追求较为自由的工作状态?或者是为了选择更为简单的赚钱方式?还是说二者都有?

90后打工人现状是什么

之所以提及外卖员这个行业,主要是90后的打工者跟这个行业大多息息相关。有人就用九个字总结了他们的工作现状,即“不娶妻、不存钱、送外卖”。其中的“送外卖”三个字就完整地表明了他们所选择的工作。

不得不说这样的工作状态,属实有些让人羡慕,毕竟这种简单的生活,过得没有太大的压力,虽然有些得过且过,“咸鱼”一般,但在很多人眼里至少活得很自在。

不娶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如今的90后打工者,很多都不喜欢过早结婚,2020年数据统计显示,现在单身的90后足足有一个亿,而90后只有1.88亿。这就意味着,每两个90后就有一个没有结婚,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结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压力。对于男孩子来说,结婚需要考虑到车、房,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女孩也要考虑以后的生活,不止是看眼下,单纯地为了结婚而结婚是不现实的,还得能够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农村的环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方面,很多人都清楚,大部分农村其实都是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的状态。面对一个冬冷夏热的环境,别说城里的男孩女孩接受不了,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面对寒霜酷暑时,也不免想到更舒适的环境里去。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旦开始离家打工,就不太愿意回到农村生活的原因,将故居打造成“安乐窝”,固然是个好想法。但是高昂的花费,繁琐的过程也是相当令人头疼的问题。

除此之外,年轻人自己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不愿意听父母亲戚的唠叨,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自己看得过去。毕竟一旦决定跟某一个人结婚,就要做好一辈子的准备,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想着慢慢磨合。

这就导致他们心里其实很矛盾,既想早点脱单,早点步入婚姻的殿堂,却也因为不将就,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迟迟不能踏出这一步。

不存钱?难存钱!

对于一些人眼中的90后打工的人不存钱这个问题,其实与自幼生活的环境有关。提到60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挨过饿;70、80的人,我们会说他们吃过苦;而90后,在70、80后眼中绝对算是蜜罐子里头长大的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90后吃了不少苦,只能说很大一部分,确实没有在最苦的年代闯荡过。以至于前人非常懂得珍惜,一粒米也不舍得浪费。与之相比,90后虽然也会珍惜拥有的一切,但相对而言,不管干什么都显得有些大手大脚的。

花钱大手大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更重要,也更现实。车贷、房贷、日常开销、租房等等,各个地方都需要用微薄的薪资去填补,一连串下来,赚得多一些的尚有盈余,赚得少的怕是要成月光族了。这么看来,他们或许不是不想存钱,而是很难存钱!

送外卖,为了自由还是为了工资?

同样是为了赚钱而工作,“送外卖”和做其他工作不同,其他工作如朝九晚五或者更多,主要是对工作时长,工作状态有所限制,送外卖就不一样了。“多劳多得”四个字在这里尤为耀眼,什么时候上下班,上班接多少单,甚至不上班不接单也行,完全由自己决定。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选择“送外卖”这项工作是为了自由。但是那只是对于少数人而言,他们做这份工作可能只是兼职,打发闲余时间或者多一种补贴家用的途径。

“送外卖”的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风雨无阻的时候不算少,一个差评、一个投诉可能就毁掉了他们一整天的努力。或许更多的人,只是看中了外卖员多接单就能多赚钱的方式,不需要太多技巧,也不需要学历支持。

只要肯吃苦,能坚持,就能赚到对他们而言,不算少的金钱,这对大多数没有高学历,没有技能在手的人来说,是很大的诱惑,不知能解多少燃眉之急。

专家的担忧

很多人都能看出来,90后送外卖这份工作,其实和70后离乡打工,在建筑行业出力赚钱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两种工作被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前途的职业。这些人可能也是没什么文化,也没有拿手的技能,在农村种地赚不到钱,外出寻找前途的人。

他们之间有着不止一个共同点,也有很多方面能够看出,他们都属于一类人: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顶着风雪,扛着暴晒,挥洒汗水,直到年老体衰,被“海浪”拍向“浅滩”。

专家对此确实有不小的担忧,其实主要是对未来的担忧,外卖员和民工的工作,其实都是吃得“青春饭”。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衰退等原因,这些工作都会逐渐难以胜任,如果没有一项技能在手,早晚都会被淘汰。

而如果在制造企业或者服务业上班,能够学到一门技术才是长久之计。外卖员的工作对于以后的生活来说,终究是不利的,所以专家所担忧的,其实也不无道理。

古时候有没有送外卖的?

文章标签:美食外卖美食烹饪餐饮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