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三更是什么意?

三更是几点?是什么时辰?

三更又称子时,是指当天23时至第二天1时,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我国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扩展资料

五更

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睡觉了。

三更暗夜深:23点—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

四更入睡沉:凌晨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鸡打鸣:凌晨3—5点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深夜三更的三更是当日的23:00到第二天1:00。三更又名子时。古时候中国民俗把夜里分为五个时间范围,头尾及三个连接点用鼓打更报时,因此 称为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在戌初一刻,称傍晚,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二更在亥初三刻,知名人士定,又名定昏等。三更在子时整,名夜深,又名夜半,中夜等。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啼,又名荒鸡。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被称为黎明曙光,早上,日旦等,有夜与日的更替之时。打也是古时候汉族人社会的一种晚间报时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一种巡夜的岗位更夫,更夫也别名打更的。

把夜里子时整做为三更,三更便是深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周边,也就是在天的夜里11点至第二天下午1点。中国古时候直到20世纪,没有时钟之时,城镇都很时兴晚间打鼓报时。大都市配有“南京鼓楼”,小镇或者农村大宅院有“更楼”,每晚有值勤更夫(巡查兼报时奴仆),按时间从更楼摆脱巡查一番,一路敲鼓报时。今日在某些偏僻农村,依然有以打鼓或者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拓展材料:

西周时期就已应用。汉朝取名为夜深,鸡啼,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傍晚,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明,以夜深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先后递推。

宋朝之前,精确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卷尺插漏壶中,平面上边,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朝创造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传动齿轮带上托牌奸险小人从门后通过,时间小木人初显,时间小木人正位2个标示就行分辨了。

之后发生了时正,时正即时间牌正位,例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欧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是几点

三更指的就是子时,子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按道家学说。由于古代每个夜晚分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时,亥时为二更,子时就是三更,直到寅时五更结束。子时对应的是晚间11点到凌晨1点,属于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将子时称为“半夜三更”。

古代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因为古人休息较早,所以半夜时都熟睡了,那时的半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深夜了。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或 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叫做“更”

其实是因为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夜晚时间还称为“鼓”。

所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因为我国古代计算时间,并不像现在用时分秒,将全天共分为12个时辰。为方便计算,每个夜晚共有5个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时,到了戌时,更夫开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锣,两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时,更夫敲两遍锣,两下梆子。到了午夜子时,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时、寅时又分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天凌晨5:00~6:00还会敲一次梆子。因为这三个季节日出时间,相比较于夏季有所延长,更夫还得额外“加班”一个小时。


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1、子时:作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于零点换日。对照:北京时间23时~01时。

2、丑时:作为第二个时辰。丑时被称作鸡鸣。对照:北京时间01时~03时。

3、寅时:作为第三个时辰。据说,寅时是老虎最威猛的时刻。对照:北京时间03时~05时。

4、卯时:作为第四个时辰,破晓时刻,此时的太阳才微微露脸呢。对照:北京时间05时~07时。

5、辰时:作为第五个时辰,又名食时,孩子们吃早餐的时间到了!对照:北京时间07时~09时。

6、巳时:作为第六个时辰,快到中午时分,蛇会常常躲避在草丛中。对照:北京时间09 时~11时。

7、午时:作为第七个时辰,顾名思义也被称作中午。对照:北京时间11时~13时。

8、未时:作为第八个时辰,午后,可以小憩一会儿。对照:北京时间13时~15时。

9、申时:作为第九个时辰,也被称作夕时,猴子会在此时不停叫唤。对照:北京时间15时~17时。

10、酉时:作为第十个时辰,太阳悄然落山了。对照:北京时间17时~19时。

11、戌时:作为第十一个时辰,因为天还没有黑,万物处于朦胧中,所以被称作黄昏。对照:北京时间19时~21时。

12、亥时:作为第十二个时辰,夜深人静,所有人都静静地睡去。对照:北京时间21时~23时。



更在古代代表时间,是个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代表两个小时。

更字有两种读音:(一、gèng)①又。例: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②复,还。例:而西人更有油画。③再。例:劝君更尽一杯酒。④更加。例:今日拒之,事更不顺。⑤另外。例:愿足下更虑之。(二、gēng)①轮流更替,交替。例:使将士更休。②更换,换。例:使史更敞衣。③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例:夜夜达五更。④经过。例:更二万年三万年而革亦可也。⑤更改。例:改了姓,更了名。

三更是几点钟

夜里11点到1点

三更又称子时,是指当天23时至第二天1时,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扩展资料: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成。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对应十二生肖中不同的属相,且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别称。

三更和五更分别指什么时候?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古人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夜里的这些节点被称为“更”。一夜即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现今的2.4小时。

1、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3、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4、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5、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扩展资料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乌漆麻黑的小巷里,一个更夫走过来。一边敲梆子,一边叫喊:“大爷来玩啊!”,乱了乱了,重新来。他一边敲,一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钟表,没有手机。要想知道时间,全靠打更。打更在中国出现很早,《周礼》记载:“夕击柝以比之。”,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扫街的都是由市井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

到了明代,巡更这一行归于丐帮,多是由老弱病残的穷人充任。清代为了加强管理,便从治安缉盗方面强调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

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但这名字却保留下来了,在很多地方,依旧还把守门人叫打更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文章标签:文学生活三更起名民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