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宗道教的盛唐时期,王维为什么维护笃信佛教?
在盛唐诗人中,人们对于王维生年的说法乃是众说非一的,因为迄今为止,已有公元692年(武后如意元年)、694年(延载元年)、695年(证圣元年)、699年(圣历二年)、700年(久视元年)、701年(长安元年)等多种说法存在。这些说法,显然是不可能都成为王维的确切生年的,但其中却涉及到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这就是王维之生,乃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据两《唐书·则天皇后纪》可知,武则天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周”者,事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长安四年(公元704年)驾崩,其即皇帝位正好为整15年。若以此加上武则天即皇帝位前执掌大唐政权的6年(始于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止于永初元年即公元689年,翌年为载初元年,亦即天授元年),则其前后主宰当时的政治舞台共21年(其“垂帘听政”于唐高宗时期的时间未计)。武则天在初唐后期之所以能够主宰当时的政治舞台并最终成为一位女皇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佛教徒之鼎力支持,则不能不视之为最关键者之一。众所周知,武则天不仅自小就崇信佛教,而且还曾大兴佛寺,广造佛像,并与一些佛教人物打得火热,如她曾将神秀迎入宫中,奉为国师,即为典型的一例。对此,《宋高僧传》之《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一文乃有记载:“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3]在唐高宗即位期间,武则天还于咸亨三年在洛阳龙门建造了一组著名的石窟佛像,佚名氏的《奉先寺像龛记》对此载之甚详,其有云:“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4]其中的卢舍那大佛,据说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镌刻的,这尊佛像面容娇好,气势磅礴,至今仍屹立于龙门石窟。武则天与佛教之所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乃是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与意图的,对此,《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的一则记载,即可帮助我们有所认识与把握。该《纪》于载初元年内说:“秋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5]所谓“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云云,指的是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洛阳白马寺僧人怀义与东魏寺僧人法明等十位和尚伪造《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作闫浮提主(即皇帝—笔者注)”之事。怀义其人,《资治通鉴·垂拱元年》乃有载:“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寒微,命与附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6]其后,这位“本姓冯”的薛怀义,即视大臣“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并曾任新平军大总管等职。由于怀义、法明等十僧人在伪造的《大云经》中,“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所以在此之未久后的“九月九日壬午”,武则天即“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并“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资治通鉴》中所谓的“释教开革命之阶”,即因此而言。
佛教从舆论的角度襄助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为了对其予以报答,当上了皇帝的武则天,即向全国颁布了一道《释教在道法上制》的诏书,钦定“佛教在道教之上”,从而以强权政治的手段抬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制》云:“朕先蒙金口之记,又承宝偈之文,历教表于当今,本愿标于曩劫。大云阐奥,明王国之祯符;方等发扬,显自在之丕业。驭一境而教化,宏五戒以训人,爰开革命之阶,方启维新之运。宜叶随时之义,以申自我之规。……布告遐迩,知朕意焉。”[7]其中所谓“蒙金口之记”云云,指的就是怀义与法明等人伪造《大云经》“言神皇受命之事”,而“又承宝偈之文”之载,则是指武承嗣“伪造瑞石”并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所谓“宝图”文字,两《唐书·则天皇后纪》对此均有记载,兹不具述。政治与宗教的相互勾结,最后虽然是各得其所,但佛教却因此而在华夏蔚成大国,并千年不息。
而在武则天之前的唐代帝王中,如唐太宗、唐高宗等,亦几乎都与佛教打得火热,以至于在皇宫乃至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以崇佛为时尚的风气。《旧唐书·神秀传》有云:“开元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普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终于都城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曾谒者,皆制弟子之服。……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8]这只是当时“都城士庶”崇佛的一个缩影。这种风气的形成,若追根溯源,应与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前曾得到过僧人的援助大相关联。《全唐文》卷十《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卷九《佛遗教经施行敕》二文,即就此事进行了记载。据前文,知秦王李世民为王世充所围攻时,曾得到少林寺僧的大力救助,故其中乃有“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擒彼凶孽”[9]之载。后文则记载了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下诏书让“官宦五品已上,及诸州刺史”以《遗教经》为准绳,进行“护持佛法”[10]的决定。由是而观,可知武则天的礼僧敬佛,乃绝非偶然,而是与唐太宗等人一样,都是在利用佛教为其“皇图永固”之政治目的服务。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西学东渐”之一者的佛教,则即因此获得了一个既巨大又长久的政治靠山,并在其发展史的王国里,首次凌驾于纯属“东学”的道教之上。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初盛唐时期的诸多诗人如陈子昂、卢藏用、张说、孟浩然、王昌龄,以及李白、杜甫等,即都与当时的佛教徒有过不同程度之交往。以与王维同享“山水诗人”盛名的孟浩然为例,他不仅在家乡襄阳时经常出入“兰若”(佛寺、僧舍)并与其主人打得火热,而且在几次出游越剡之际,还曾与驻锡于当地的一些僧人交往密切,并先后写下了约20首左右的“佛教山水诗”。孟浩然的礼佛,虽然未能给王维以任何影响(至今未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但与孟浩然生活于同一时期的王维,与孟浩然等人一样受当时以崇佛为时尚的社会风气之影响,则是可以论断的。而且,上引《旧唐书》记载普寂开元十三年为唐玄宗诏令“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的那种盛大场面,王维应是亲眼目睹了的,因为据拙文《王维早期行事探究》[11]之所考可知,开元十三年的春天,王维已由济州遇赦西归长安了。即是说,发生于京城的这种狂热的崇佛场面,对于当时的王维而言,应是颇具影响的。
中国古代有哪些 王 姓的伟人
王莽(前45-后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公元8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公元23年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仕,隐居著述。在认识论上反对圣人先知说,强调“国以民为基”。在经济方面提出富民说,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影响很大。著有《潜夫论》等。
王祥(184-268),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休徵。汉末,隐居庐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后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事后母孝,民间有王祥卧鲤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建(约767-约830),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诜(1037-?),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家有宝绘堂,收藏历代书画。工诗词,善书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
王恂(1235-1281),元代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字敬甫。精通历算之学,与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
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幼时曾牧牛,劳动之余读书习画,年轻时曾热衷功名,屡次名落孙山,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游历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师法仲仁和尚、扬无咎,加以发展,其梅枝干遒劲,花或疏或密,蕊萼错落分布,花朵或圈或点,皆以水墨为之,得梅花之韵致风骨。有《墨梅图》、《南枝早春图》传世,著《梅谱》,阐述画梅理论。善诗,多表现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权贵的腐化与骄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时俗等。著《竹斋诗集》四卷。
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文成。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阳明学派,在明代影响极大,并流传到日本。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王翚(1632-1717),清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擅山水。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后人称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等传世。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次年任学部总务司行走。1916年回到上海。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2日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王国维一生著述甚丰,其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所仅见。其主要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
历史朝代歌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 [香港版]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 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第五种 [香港版本]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六种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王维 《相思》
不是的。《大明宫词》这个玩笑开得比较大。
但从时间来讲,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1年(和李白同岁),而武则天大约生于624年前后,690年改国号“周”,崩于705年,对比后就可发现,电视剧中武则天并未死,由此可见当时王维最多才刚刚出生,会不会走路还是问题呢,怎么可能已经把《红豆相思》诗挂到了太平公主的墙上?不但如此,还向大他至少二十多岁的太平公主表达爱慕和相思……
“大漠孤烟直”的出处是哪里
“大漠孤烟直”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全诗
《使至塞上》
唐代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使至塞上翻译及注释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