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进四九,刮旋风。是什么意?

冬进四九刮旋风猜三数字

冬进四九刮旋风猜三数字——答案:598。


旋风

【读音】

xuàn fēng

【基本解释】

螺旋状运动的风。

亦形容迅疾的动作。

【例句】

这股邀请的旋风真把我弄得头昏目眩。

【相关词语】

黑旋风,旋风笔,旋风叶

【详细引证解释】

  1. 作螺旋状的疾风。

《后汉书·王忳传》:"被随旋风与马俱亡。" 宋王安石诗之一:"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侠客》:"倏见庭心内陡起旋风,知妖至,客手剑隐於屏后。"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工作热情像一阵旋风似地把他裹起来了。"

2.形容迅疾的动作。

前蜀韦庄《秦妇吟》:"入门下马若旋风,磬室倾囊如卷土。"

清洪升《长生殿·合围》:"马蹄儿泼剌剌旋风赸,不住的把弓来紧弯,弦来急攀。"

端木蕻良《可塑性的》:"'哼……我得换衣服。'说着一个旋风便钻到屏风后边去了。"

3. 喻来势猛的某种运动或活动。

张书绅《正气歌》:"游斗的旋风刮遍了北京市的大街小巷。"

4,据考证,就是宋金时期的"旋风炮"

冬进四九一一一刮旋风、打三数字

冬进四九一一一刮旋风、打三数字——答案:493。

【基本解释】

1.用刀子去掉物体表面的东西:~脸。~宫(子宫手术)。~削。~痧(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方法,刮皮肤,使充血,以减轻炎症)。

2.掠夺财物:搜~。~地皮(搜刮民财)。

3.在物体表面上涂抹:~糨子。

4.风吹动:大风~倒一棵树。

"数九隆冬"相关的成语

▲描写冬天的词语(一) 冬:冬季。可单用。如“数九隆冬”。 残冬:冬季的末尾。例:“残冬已过,春天来到了。” 初冬:冬季的开头。 冬季:一年的第四季,我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等三个月。 冬令:冬季。注意:冬令,也指冬季的气候。 冬天:冬季。 寒冬:泛指寒冷的冬天。如“寒冬腊月”。 李冬:冬季的第三个月。 隆冬:冬天最冷的阶段。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严冬:冬天特别冷的时节。 仲冬:冬季的第二个。 白雪皑皑:形容雪很洁白。白雪皑皑是冬天的景象。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大雪纷飞:形容雪很大。 滴水成冰:形容天气特别冷。 寒风凛冽:凛冽,刺骨的寒冷。形容十分

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形象意义是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一幅大鹏搏击云天的雄奇画面,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鹏鸟巨大的形体,搏击云天的惊人冲击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接着又形象地描绘了作为鹏鸟的对立面---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讽。作者写这则寓言其目的是说明无论大智(如鹏鸟)与小智(如蜩、学鸠)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最高境界。 形象大于思维。鹏鸟作为寓言中的主体形象,除其本质寓意外,还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三点--- 启示一:要善于捕捉时机 庄子所描绘的鹏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

常见的各种风有哪些?

旋风

旋风是打转转的空气涡旋,是由地面挟带灰尘向空中飞舞的涡旋。这种涡旋正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旋风,它是空气在流动中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可是风为什么会打转转呢?

旋风

我们知道,当空气围绕地面上像树木、丘陵、建筑物等不平的地方流动时,或者空气和地面发生摩擦时,要急速地改变它的前进方向,于是就会产生随气流一同移动的涡旋,这就刮起了旋风。但是,这种旋风很少,也很小。

旋风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某个地方被太阳晒得很热时,这里的空气就会膨胀起来,一部分空气被挤得上升,到高空后温度又逐渐降低,开始向四周流动,最后下沉到地面附近。这时,受热地区的空气减少了,气压也降低了,而四周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加上受热的这部分空气从空中落下来,所以空气增多,气压显著加大。这样,空气就要从四周气压高的地方,向中心气压低的地方流来,跟水往低处流一样。但是,由于空气是在地球上流动,而地球又是时刻不停地从西向东旋转,那么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就要受地球转动的影响,逐渐向右偏去(原来的北风偏转成东北风,南风偏转成西南风,西风偏转成西北风,东风偏转成东南风)。于是从四周吹来的较冷空气,就围绕着受热的低气压区旋转起来,成为一个和钟表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空气涡旋,这就形成了旋风。

这种旋风的中心,由于暖空气不断上升,加上四周的空气不断旋转,所以很容易把地面上的尘土、树叶、纸屑等卷到空中,并随空气的流动而旋转飞舞。如果旋风的势力较强,有时会把地面上的一些小动物,如小蛇、小虫等卷到空中去,在尘沙弥漫中随风飘走。

一般小旋风的高度不太大,当它受到地面的摩擦或房屋、树木等的阻挡时,就渐渐消散变成普通的风。

也许有人还会问题:既然地面受热就容易起旋风,那夏天比春天还热,为什么夏天旋风少而春天旋风多呢?这是原因夏天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地面的草木青青,土地湿润,气温相差不大,所以夏天很少刮旋风。可是,在春天,树叶还没有全长出来,草也刚发芽,庄稼地是一片光光的,处处没遮没挡,这就容易晒热,使地面上空气的温度变化较大,就容易刮旋风。

旋风能挟带灰尘、乱纸向空中飞舞,当然也能把地面的热量、水汽等带到空中,所以,它造成了空气的热量、水汽等的垂直混合,使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等的垂直分布均匀。但在地面附近旋风很小,垂直交换作用不大,因此在紧贴地面气层中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

焚风

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上容易发生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名叫焚风。这种风不像山风那样经常出现,它是在山岭两面气压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

焚风示意图

在山岭的一侧是高气压,另一侧是低气压时,空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在空气移动途中遇山受阻,被迫上升,气压降低,空气膨胀,温度也就随之降低。空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雨雪落下。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稀薄干燥,然后翻过山脊,顺坡下降,空气在下降过程中,重又变得紧密,并出现增温的现象。空气每下降100米,气温就会升高1℃。因此,空气沿着高大的山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会有大幅度的升高。迎风和背风两面的空气,即使高度相同,背风面空气的温度也总是比迎风面的高。每当背风山坡刮炎热干燥的焚风时,迎风山坡却常常下雨或落雪。

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19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河流、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焚风有弊,但是它也有利。由于它能加速冬季积雪的溶化,不用等到明年春天,牛羊就可以在户外放牧了。焚风还丰富了当地的热量资源,像罗纳河谷上游瑞士的玉米和葡萄,就是靠了焚风的热量而成熟的;而焚风影响不到的邻近地区,这些庄稼就难以成熟。

海陆风

在海滨地区,只要天气晴朗,白天风总是从海上吹向陆地;到夜里,风则从陆地吹向海上。从海上吹向陆地的风,叫做海风;从陆地吹向海上的风,称为陆风。气象上常把两者合称为海陆风。

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海陆风成因示意图

海陆风和季风一样,都是因为海陆分布影响所形成的周期性的风。不过海陆风是以昼夜为周期,而季风的风向却随季节变化,同时海陆风范围也比季风小。那么,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白天,陆地上空气增温迅速,而海面上气温变化很小。这样,温度低的地方空气冷而下沉,接近海面上的气压就高些;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轻而上浮,陆地上的气压便低些。陆地上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它上空的气压比海面上空气压要高些。因为在下层海面气压高于陆地,在上层陆地气压又高于海洋,而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到气压低的地区,所以,就在海陆交界地区出现了范围不大的垂直环流。陆地上空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从上空流向海洋;在海洋上空,空气下沉,到达海面后,转而流向陆地。这支在下层从海面流向陆地,方向差不多垂直海岸的风,便是海风。

夜间,情况变得恰恰相反。陆地上,空气很快冷却,气压升高;海面降温比较迟缓(同时深处较温暖的海水和表面降温之后的海水可以交流混合),因此比起陆面来仍要温暖得多,这时海面是相对的低气压区。但到一定高度之后,海面气压又高于陆地。因此,在下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在上层的空气便从海上流向陆地。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也变得和前面海风里的垂直环流完全相反了。在这个完整的垂直环流的下层,从陆地流向海洋,方向大致垂直海岸的气流,便是陆风。

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上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海风前进的速度,最大可达5~6米/秒,陆风一般只有1~2米/秒。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海陆风发展得最强烈的地区,是在温度日变化最大以及昼夜海陆温度差最大的地区。所以,在气温日变化比较大的热带地区,全年都可见到海陆风;中纬地区海陆风较弱,而且大多在夏季才出现;高纬度地区,只有夏季无云的日子里,才可以偶尔见到极弱的海陆风。我国沿海的台湾省和青岛等地,海陆风很明显,尤其是夏半年,海陆温差及气温日变化增大,所以海陆风较强,出现的次数也较多。而冬半年的海陆风就没有夏半年突出,出现机会比较少。

海陆风是在海岸附近,由于陆地与海水热容量的显著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地方性风系。

白天,陆地表面受太阳辐射增温比海洋快得多,因而陆地上的气温显著比海洋上的气温高。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气压下降。这时海洋上的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海洋指向陆地,从而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

日落以后,陆地表面辐射降温比海洋快得多。到了夜间,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陆地上的气压则比海洋上的气压高。这时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白天相反,由陆地指向海洋,因此便形成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在较大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的湖陆交界地区,也会产生与海陆风相似的地方性风系——湖陆风。

这种海陆风或湖陆风是太阳照射的结果。因此,在阴云密布的日子里,由于不存在这种显著的海陆的热力差异,也就没有明显的海陆风。

由于海陆风是地方性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它的势力较弱,其水平范围不超过几十千米,垂直高度也在1~2千米以内。在大型天气系统影响时,这种地方性的风系就淹没在势力更强大的大尺度风系之中了。

干热风

在初夏季节,我国一些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的风,这就是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天左右)的特定的天气现象。

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强烈的干热风,对当地小麦、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气候干燥的蒙古和我国河套以西与新疆、甘肃一带,是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的地区。热低压离开源地后,沿途经过干热的戈壁沙漠,会变得更加干热,干热风也变得更强盛。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强烈冷锋越过天山、帕米尔高原后产生的“焚风”,往往引起本地区大范围的干热风发生。

在黄淮平原,干热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该区域的大气干旱为基础。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阳直射角最大的季节,同时又是我国北方雨季来临前天气晴朗、少雨的时期。在干燥气团控制下,这里天晴、干燥、风多,地面增温快(平均最高气温可达25~30℃),凝云致雨的机会少,容易形成干热风。这种干热风,对这一带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

在江淮流域,干热风是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影响下产生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气组成的。春夏之际,这个高气压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后逐渐向北移动。由于在高压区内,风向是顺时针方向吹的,所以在副热带高压的西部,就吹西南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偏北部和西部地区,受这股西南风的影响,产生干热风天气。初夏时,北方仍有冷高压不断南下,势力减弱,发生变性;当它与副热带高压合并时,势力又得到加强,使晴好天气继续维持,干热风就更加明显。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结束后天气晴朗干燥,偏南干热风往往伴随“伏旱”同时出现,对双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扬花不利。

干热风的影响

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强风迫使空气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大,作物体内的水分消耗很快,从而破坏了叶绿素等色素,阻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干热风,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

干热风常发生的初夏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时期,碰上干热风,麦穗会被烤得不能灌浆,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严重减产。

干热风的危害程度,还与干热风出现前几天的天气状况有关。如雨后骤晴,紧接着出现高温低湿的燥热天气,危害较重。在干热风发生前如稍有降水,对于减轻干热风危害是有利的。从播种时间的早晚来看,晚麦容易受害。所以,农谚说:“早谷晚麦,十年九坏。”从农时来看,小满、芒种是一关,农谚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说法。就是说,小麦在小满时还没有灌浆乳熟,是容易受到干热风危害的。

季风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风系。随着风向的季节变化,天气和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mawsim”,意为季节。中国古称信风,意为这种风的方向总是随着季节而改变,是季节的信使。现在也经常将季风称为信风,如东南信风,西北信风等。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1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2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较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季风形成示意图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台风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洋面上的大气涡旋,是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它一直可伸展到20千米以上的高空,它的水平范围从数百千米到上千千米。

台风

发展成熟的台风,一般由螺旋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3部分组成。螺旋云带最外层是层积云,然后是浓积云和积雨云。一条条向内旋入的螺旋云带,是台风系统水汽和热量的输送者。云墙区是在台风中心周围高耸的积雨云,宽度约8~20千米,台风的大风暴雨都出现在云墙区内,最大风速出现在云墙区外侧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最大的暴雨出现在云墙区内侧积雨云发展最旺盛的地方。台风眼是台风的中心所在,这里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无云,白天可见阳光晚上可见星光,好似台风的眼睛,又像云墙中的一眼深井。

台风的成因

台风就像一部机器,要使它转动必须有足够的能量。热带洋面上的高温高湿条件,可以提供台风生成发展所需的热能。国内外专家研究得出,海温高于26~27℃是台风形成起码的条件。海温越高,越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

台风是不断旋转的大气涡旋,要形成台风低空必须有气旋性的气流辐合,从而使对流运动发展,形成大量的积雨云。在赤道附近海面,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不利于气旋性气流的形成,所以赤道附近没有台风形成。只有在纬度5°~8°的热带洋面上,才有利于台风的形成。

要使台风这部热机转动,高层还需要有向外的辐散气流,就像在台风系统上空安装上一部抽气机,不停地把低层的暖湿空气向上抽吸,从而加强空气的对流上升运动,使更多水汽凝结并释放潜热,提供更多的热量,风才得以迅速发展。

为使台风这部热机不停地运转,就要使热量保持在台风中心附近不被风吹散。这就要求台风系统中上下升速差要小,即风的垂直切变小,从而保持热量源源不断地供应,促使台风发展加强。

我们知道赤道是一个低压带,那里太阳辐射强,空气受热上升,南北半球的东南信风、东北信风吹向赤道。但是,太阳不总是直射赤道,只在春分、秋分两天直射赤道。春分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越过赤道慢慢北移,太阳直射的位置,空气最热,上升最强烈,近地面气压最小,这相当于赤道低压带在向北移动(跟着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也跟着向北半球移动。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东南信风在北半球变成了西南风,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顶着吹,这样一来就可能形成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在亚洲东部,这种漩涡多产生在北纬5°~20°的菲律宾以东至关岛的洋面上,这里海水温度高,水汽充沛,具备形成漩涡的条件。在开始形成阶段,漩涡直径仅100千米左右,漩涡越转越大,移到北纬30°时,直径可达600~1000千米,中心的风力也越来越大,可能成为热带风暴或台风。

台风的各种名称

在全球的热带洋面上都有台风生成,但各地对台风的称呼各不相同。发生在北大洋西部和南海上的习惯上称为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发生在印度洋上的称为印度洋风暴,其中发生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分别称为孟加拉湾风暴和阿拉伯海风暴。

台风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其强度不同(根据最大风力来划分),名称也各不相同。它们的统称是热带气旋。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7级或以下,称为热带低压;当中心附近最达风力达到8~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当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0~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当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线以上时,称为台风。

我国中央气象台和各级气象台在发布台风消息和警报都是按以上的统一标准发布的。

台风的移动路径

台风这个气旋性涡旋,像小朋友玩的陀螺一样,一面不停地旋转,一面向前移动。台风的路径就是指台风整体的移动方向。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有4种:①台风这个旋转系统的内力作用,总是使台风向北和向西移动;②大范围引导气流的作用,当台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时,受高压南侧的偏东引导气流作用向西移动,当台风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时则受高压西侧偏南气流的引导而向北移动;③台风与四周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如台风靠近西风槽时,会受槽的吸附作用,然后在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④洋面温度的影响,台风有向暖洋面移动的趋势。

虽然有以上4种作用影响台风的移动,但实际上,这4种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预料。这就是台风路径复杂多变时往往造成预报失败的原因。

飓风

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而台风一词则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有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风。

飓风

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东部地区将强大而深厚(最大风速达32.7米/秒,风力为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

它也泛指具有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

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飓风的等级分类

一级,最高持续风速33~42米/秒、74~95米/时;64~82节、119~153千米/时;风暴潮4~5英尺(1英尺=0.3048米)、1.2~1.5米,中心最低气压28.94英寸(1英寸=2.54厘米)汞柱、980毫巴,潜在伤害对建筑物没有实际伤害,但对未固定的房车、灌木和树会造成伤害。一些海岸会遭到洪水,小码头会受损。

典型飓风:飓风艾格尼丝——飓风丹尼——飓风加斯顿——飓风奥菲莉娅

二级,最高持续风速43~49米/秒、96~110米/时;83~95节、154~177千米/时;风暴潮6~8英尺、1.8~2.4米,中心最低气压28.50~28.91英寸汞柱、965~979毫巴,潜在伤害部分房顶材质、门和窗受损,植被可能受损。洪水可能会突破未受保护的泊位使码头和小艇会受到威胁。

典型飓风:飓风鲍勃——飓风邦妮——飓风弗朗西斯——飓风胡安

三级,最高持续风速50~58米/秒、111~130米/时;96~113节、178~209千米/时;风暴潮9~12英尺、2.7~3.7米,中心最低气压27.91~28.47英寸汞柱、945~964毫巴,潜在伤害某些小屋和大楼会受损,某些甚至完全被摧毁。海岸附近的洪水摧毁大小建筑,内陆土地洪水泛滥。

典型飓风:1938年大新英格兰飓风——飓风弗兰——飓风伊西多尔——飓风珍妮

四级,最高持续风速59~69米/秒、131~155米/时;114~135节、210~249千米/时;风暴潮13~18英尺、4.0~5.5米,中心最低气压27.17~27.88英寸汞柱、920~944毫巴潜在伤害小建筑的屋顶被彻底地完全摧毁。靠海附近地区大部分淹没,内陆大范围发洪水。

典型飓风:1900年加尔维斯敦飓风——飓风查理——飓风雨果——飓风艾里斯

五级,最高持续风速≥70米/秒、≥156米/时;≥136节、≥250千米/时;风暴潮≥19英尺、≥5.5米,中心最低气压<27.17英寸汞柱、<920毫巴,潜在伤害大部分建筑物和独立房屋屋顶被完全摧毁,一些房子完全被吹走。洪水导致大范围地区受灾,海岸附近所有建筑物进水,定居者可能需要撤离。

典型飓风:飓风安德鲁——飓风卡米尔——飓风吉尔伯特——1935年劳动节飓风——台风泰培——飓风卡特里娜

产生原因和影响

飓风产生于热带海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温暖的海水是它的动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是否变暖的地球会带来更强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热带风暴。大多数的气象学家相信地球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热。他们认为二氧化碳和来自大气层的所谓温室气体正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研究人员警告说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了。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强烈的飓风或是飓风活跃的季节,并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了。

城市风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由于有众多的建筑、人口集中和工厂等热源的影响,造成城市比郊区温度为高。人们把这种城市的增温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在大型天气系统,如冷锋、台风影响时就往往被掩盖而不突出。当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就显露出来。由于城市上空较四周温度高,就引起空的对流运动,城市上空的暖空气上升,而在郊区下沉,而郊区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城市,补充城市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小型局地环流——城市风。

城市风的风速不大,一般在1米/秒左右,地面风向是由郊区吹向城市。这种风速不大吹向市区的城市风,对空气污染会有重要的影响。城市中的污染物(烟尘、杂质及有害气体)随着热空气上升,往往笼罩着城市上空形成穹形尘盖,使上升气流受阻而转变为上空由城市流向郊区的水平气流,引到郊区下沉,便将这些污染物带到郊区的地面附近。而当郊区城市风下沉区内有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便随着城市风一起流回城市中心,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上空风流到郊区的距离,以便使一些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不使高度污染的空气流回城市。另一方面建立卫星城也应在城市风环流之外,这样才能避免中心城市与卫星也之间的互相污染。

文章标签:学习脑筋急转弯文学自然科学刮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