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三种锈病均为真菌性病害,病害为柄锈菌属的三种不同锈菌侵染而致。小麦叶锈病以休眠菌丝体在受侵染的冬小麦上越冬,而小麦条锈菌和秆锈菌因不耐低温在承德地区不能越冬,而由外地迁来。
第二年春季,冬麦返青后,越冬的叶锈菌也随之萌动侵染;以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春麦的播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及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基地和华北冬麦区通过气流传来的条锈菌和秆锈菌也相继侵染冬麦、春麦引起发病。夏季麦收后,锈菌的夏孢子再经气流传到西南及西北地区的越夏基地的小麦上侵染、越夏。
秋季冬麦出苗后,叶锈菌又可随气流传回本地侵染并在麦苗上越冬。在整个生长季,三种锈病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的。三种锈病的发病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的雨水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季和春、夏季雨水多,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就重;反之则轻。
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次侵染。造成春季流行的条件为:①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②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③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月的雨量过大;④早春气温回升较早。我省晋南是条锈病的常发区,晋中是易发区。
(2)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各麦区一般都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浸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流行,叶锈菌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叶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3)小麦秆锈病 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
据报道,今年小麦条锈病存在春季大流行风险,该如何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可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已在湖北、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8个省份232个县区发生215万亩,为近10年来第三重发年份。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麦秆及小麦穗。针对今年病虫害加重发生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及时指导各地开展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措施有:
第一, 要坚持综合防治的策略。当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暴发流行时,药剂防治仍是当前控制病害的主要措施。在条锈病发病初期的小麦拔节和孕穗期用药物治疗都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建议相关部门在防控资金、药械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条锈病突发流行。
第二,要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们要培育聚合品种、多系品种或多抗品种。
第三,要严密监控春季引发流行的因素。春季是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密切监控病菌来源、菌源量大小、春季降雨量及早春气温回升早晚等。
第四,要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我们要在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原类型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实行多品种分区布局。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慢病性、耐病性和高温抗病性等特点的品种。
第五,要栽培防治。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条锈病发生。另外我们要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小麦叶锈病的发病因素是怎样的?
叶锈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1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d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多雨露,叶锈病发展早且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叶锈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果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同时,由于叶锈菌夏孢子可以在相对湿度高于95%的条件下萌芽。因此,在雨水较少、田间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害仍有可能流行。
对叶锈病的持久抗性,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有关工作者认为,抗叶锈基因Lrl3如同抗秆锈基因Sr2,分别起着类似水平抗性的作用。
小麦锈病的温度关系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冬季在小麦停止生长但最冷月气温不低于O℃的地方,同条锈菌—样,以休眠菌丝体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再扩大繁殖为害。秆锈病同叶锈基本一样,但越冬要求温度比叶锈高,—般在最冷月日均温在lO℃左右的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