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宝香茗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叫什么

茶文化节演讲词有什么

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节演讲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节演讲词1
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茶源于中国,我国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茶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2011年,中国的茶叶总产量达162万吨,茶叶农业总产值达729亿元人民币,中国茶产业连续12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率,成为全球茶叶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茶文化与茶健康的宣传与推广下,茶叶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2011年,国内茶叶消费量达130万吨,茶叶市场销售金额在14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搭建国际茶叶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全球茶叶消费的增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普洱市人民政府将于6月16—19日在京共同主办“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2012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以下简称“一会二节”)。一会二节将坚持“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促进国际化、推动茶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发扬中国茶叶第一街在茶经济与茶文化领域的驱动力,突显茶叶销区政府和产区政府在茶叶行业的推动作用和协会在行业中的凝聚力,三家强强联合,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茶叶盛会。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各项活动有关情况。
一、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
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BeijingInternationalTeaExpo2012)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6月16日-19日在北京展览馆主办的,中国茶叶行业的重大盛会之一。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22000平方米,设890个标准展位,分设国家地理标志馆、百强企业馆、全国重点产茶县馆、台湾馆、国际馆、茶具馆等。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秉承“展示国际茶叶精品,搭建全球贸易平台”为主题,坚持以“倾力打造全方位互动平台、打造世界高端茶业盛会、打造世界茶业风向标,汇聚精英产品”为出发点,全面打造有利于茶企、茶叶消费者的核心价值:
(1)强大的参展企业
本次展会参展的企业达300余家,创下历届展会三最:一是知名品牌之最,一线品牌企业占80%以上,其中有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茶叶集团、湖南茶叶总公司、大益集团、四川竹叶青茶叶公司、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福建八马茶业、铁观音集团、华祥苑、中闽魏氏等60余家百强企业;二是组团地域之最,国内有普洱、黄山、六安、雅安、信阳等20余家重点产茶区政府组团,海外有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孟加拉、德国、意大利、阿根廷等10余个国家组团,还有各地质检局、各省农委和各省、市茶叶办、茶叶局、行业协会组团,等等;三是产品种类之最,本次参展企业阵容庞大,产品覆盖面广,涵盖茶叶行业全产业链,如茶产品、茶食品、茶机械、茶包装、茶具、茶饮料、茶用品等,品类齐全,种类繁多,集中外茶叶之精品,是中国茶叶行业的盛会,也是一次世界性的茶叶交易盛宴。
(2)云集国内外专业买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展览馆将通过自身的行业资源、政府资源和展览界资源共同组织、邀请国内外的专业买家参加本次展会,同时为专业买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服务的便利。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FAOIGG)、国际茶委会(ITC)、斯里兰卡茶叶局、肯尼亚茶叶局以及意大利茶叶协会等国际性机构的组织与安排下,全球主要的茶叶买家如英国川宁(Twinings)、德国万浩茶和(Wollenhaupt)等也将参加本次展会并出席大会的论坛。预计到会的专业观众将会达到1万人次以上,参观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
(3)第三届国际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
为进一步掌握全球茶叶发展动向,寻求未来发展的机会。展会将举办第三届国际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茶叶主管部门、知名茶叶专家和企业家,共同交流全球茶产业发展现状,分享茶行业发展经验,探讨茶叶未来发展方向和机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将在论坛上发布最新国际茶叶产销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茶叶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国内重点产茶区代表介绍茶叶发展经验;荷兰禾金基金会(SOLIDARIDAD)、雨林联盟(RAINFORESTAlliance)组织、国际公平贸易(FAIRTRADE)组织、茶叶道德合作联盟(ETP)等国内外主要行业组织就联合开展茶叶可持续发展项目,构建科学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系统解决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作专题报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农产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茶叶分会和国家茶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介绍茶叶标准建设最新情况;国内外著名的品牌企业围绕“品牌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主题发言。
(4)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
展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这些内容包括:
1、万名小茶人逛北京大茶展。饮茶要从孩子抓起,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青少年加深对茶的了解与认识,增进全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引领青少年走进茶的世界,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茶文化;2、“民生银行杯”全国名优茶评比大赛。发展茶叶是为了“民生”,本项活动旨在提高优质品牌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茶企业在本次茶文化节的参与度,引导广大消费者健康饮茶意识,倡导品饮品牌茶、优质茶,促进茶叶质量的提升;3、“金汇通”杯全国茶席设计大赛。茶席设计,是以茶为核心,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品饮环境布置艺术,旨在丰富茶文化内涵,诠释“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理念。4、“甲拉一号”中国普洱茶高端论坛。论坛旨在树立普洱茶收藏投资正确理念,普及普洱茶品饮知识,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论坛中推出新颖的普洱茶茶票投资交易的新型模式等。同时,各产茶区政府和参展企业还将在展会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茶产品推介会和新品发布会等活动。
二、2012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
1、马连道中国茶叶第一街专场展览
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中,将在2号馆设置面积567平方米的北京马连道展区,紫艺茶业、更香茶叶、武夷星、天月、御茶园、一园国际等在马连道成长和发展的全国知名茶产销企业、连锁茶超市、上市茶企业和茶文化机构10余家,将在此集中展现北京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街作为中国茶叶第一街与首都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成就与领先优势。
2、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交流活动
本届茶文化节,将继续大力发挥马连道作为中华茶交流中心的茶文化展示、推介平台作用,西城区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联合举办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的两大品牌活动—“马连道杯”全国茶艺表演大赛和全国名优茶评比(斗茶)大赛。今年的茶艺表演大赛,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支茶艺表演队和爱好者的踊跃报名,集中展现国内外各地的精彩茶艺文化。全国名优茶评比(斗茶)大赛将广泛征集全国参展企业的各类参展茶和茶产品,充分展现全国各地的名优茶品和茶文化。此外,还将举办中国瓷器及紫砂艺术文化讲座;张一元公司的现场咨询、展示及茶艺表演;老舍茶馆“香茗消暑•雅乐怡情——外国使节&夫人仲夏品茶会”和“电影《大碗茶》消暑看片会暨影评有奖征集”等多项活动,促进茶文化的推广与交流。
3、马连道体验区与北展展区互动交流活动
自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和2012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举办当日到活动结束,每天保证一小时对开一次班车,往返于马连道茶叶街体验区和北京展览馆展区,以实现马连道和北展两区域的国内外政府及企业,有效开展各项茶文化互动活动和体验活动。
4、特色茶消费活动
本届茶文化节期间,马连道地区各商家将集中举办多项茶产品促销活动,吸引广大消费者参与包括全国十大品牌茶和茶企业消费者网络评选、消费者万人品茶、马连道茶叶消费发票抽奖等多项便利、实惠的消费体验活动,更加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茶消费需求,繁荣首都茶消费市场。
5、知名品牌专题推介活动
茶文化节期间,马连道将为知名品牌茶组织专场推介活动,目前确定举办推介活动的茶企业与茶品牌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安微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茶叶商会、福建省天丰源茶产业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等,通过形式各异的品牌推介活动,与茶文化节的主题活动有效互动,以达到提升形象、推广品牌、扩大消费的目的,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人口256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形成了“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普洱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均气温18.9℃,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普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浓度每立方厘米12500多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2倍多,享有“天然氧吧”、“春天中的春天,春城中的春城”的美誉,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61%,是《阿瓦人民唱新歌》、《芦笙恋歌》的诞生地,原生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普洱生物多样性丰富,生命生态系统完整,是绿色生态的圣境。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7%,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是北回归线上保存较为完整、不可多得的一片绿洲。普洱是普洱茶原产地、茶马古道的源头和全国咖啡主产区、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和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市的茶文化节会品牌和文化名片。199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普洱茶节,中国普洱茶节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茶界人士的关注、关切,逐渐成为普洱众多节会品牌中在国内外茶界具有较高知名度茶事盛会和茶文化品牌。
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共同主办,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组委会、2012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和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组委会承办,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世界华商协会协办。本届茶节的主旨是,以“养生普洱”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普洱特有的普洱茶文化、民族旅游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文化,让世人充分感受“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独特魅力,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将带您:
(一)充分体验“养生普洱”韵味。普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是“茶林里长出的城市”。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并取得重大进展。茶节期间,一是在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上,展示传统普洱茶产品和“科学普洱”最新系列产品以及一系列普洱名特优产品。二是举办高端品茗暨普洱养生体验交流活动,邀请有关领导、百强企业家、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新闻媒体,开展普洱茶品茗和养生体验交流,共同探讨普洱养生心得。三是举办青年与普洱系列活动,开展“品鉴普洱”主题活动、“普洱之恋——妙曼普洱、青春之旅”青年联谊活动,让年青一代充分感受普洱文化的深厚底蕴。四是举办普洱咖啡之夜活动,让嘉宾品尝普洱咖啡,体验普洱咖啡优良的品质和独特风味。中国的咖啡产量95%以上的咖啡出自云南,云南咖啡的60%出自普洱,普洱的咖啡品质已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认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之都”。
(二)全面感受原生态民族文化魅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61%,原生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一是在“一会二节”开幕式上,将呈现普洱绚丽多姿、古朴神秘的的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二是举办电影《阿佤山》首映式,展示“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绚丽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三)大力展示绿色文明生机。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普洱有着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当前,普洱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云南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加快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茶节期间,将举办普洱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咨询论证会,对普洱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进行咨询和论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2012年我国的茶叶产业在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行业发展突飞猛进,预计2012年我国的茶叶产量将达到17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一,“一会两节”的召开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茶叶消费,众所周知,发展茶叶行业是一项富国利民的大事,是我国亿万茶农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2012年6月16-19日,让我们相聚北京,相聚马连道,相聚北京展览馆,品饮中国茶,体验茶文化。
感谢大家对一会两节的关注与支持!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茶文化节演讲词2
茶文化节上的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与各方专家、学者探讨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共商陕西茶业崛起的路径选择。在此,我代表XXXXX向参见2011’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及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茶是一种文化饮品,茶香里传递出的是浓郁的人文情愫。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礼俗形式,更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受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的浸润,传统的饮茶之道重审美艺术性、道德实践性、宗教哲理性的浑融合一。敬茶、品茶,是敬事之仪,明礼之伦,俭德之行,中庸之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而秦地有茶,启始先周,传于秦汉,昌于唐宋,盛于明清。古汉水流域的巴国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有着“茶圣”之誉的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认定“巴山峡川”是茶叶发源地。陕南生态条件独特,茶叶资源蕴藏丰富,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陕南的紫阳、西乡都曾是历史上东西部茶马交易的重镇。加之气候温润,海拔适中,陕南出产的茶叶品质极佳,被历代宫廷选为 “贡茶”。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汉中茶几个历史阶段。然而由于地缘因素的限制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陕茶”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已成为陕人的文化记忆。“陕茶”在中国茶类品牌中的影响力及其在国内茶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整体上仍处于下滑的态势。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却未能真正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业生产营销模式;茶种丰富且有天然的品质优势,却至今尚未培育出真正具有强势影响力的茶叶品牌。这一切实为“陕茶”之恨。
“陕茶”不只是陕南地域特产,也陕西的文化招牌。振兴陕南茶业,使陕南由茶业种植的宝地变为中国茶业营销的重镇,不仅是推动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和丰富秦地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旅游景观的有效手段。真诚地希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方专家、学者,能围绕陕南本土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陕茶”复兴之路的设计等问题献计献策。
五湖四海俱嘉宾,相聚安康皆是缘。再次欢迎各方朋友来到在中国282个城市中拥有最吉祥的城市名称的陕西安康游赏生态风光,共商“陕茶”振兴大计。
饮茶有助于养生健体、明心见性。诗僧皎然对饮茶的妙处做过这样的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请朋友们多饮茶,多饮“陕茶”!
最后,敬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方朋友一杯安康紫阳富硒茶,谨表谢忱!祝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
茶文化节演讲词3
茶文化节解说词
(入场,开场白):世间万物中,数茶最有灵气,在它的身上,艺术与生活共融合,历史与现代相交接,把人们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介绍茶具):闻香杯,此杯是用来闻茶的香气。——品茗杯,此杯是用来品茶的香味——紫砂壶——茶盅——将沸水注入茶盂,清洗茶具。——茶夹 (主泡手清洗闻香杯、品茗杯):紫阳城西南,逆任何而行三十余里,有一乡镇,名字颇为优雅,就仿佛是从诗经上走下来一般,叫做芭蕉,走进芭蕉,犹如走进一副山水的画卷。
芭蕉名称的由来,在文人墨客的记忆中,宋词里有“最是伤心离人泪,雨打芭蕉”的句子,读来很令人伤神。与此不同,芭蕉乡扼任何咽喉,接南北通道,旧时为紫阳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盖因处所无明显标记,渡口码头几簇芭蕉便自然成了方位词,大家就叫它“芭蕉口”。据县志记载,在过去不通铁路、公路的长久岁月里,这里一直是商贾云集、农学繁盛之所。至今依稀可见,
“茶马古道”分之点的印记,又为它的历史抹上了一层绚丽、神秘的色彩。 为了超越历史,再创辉煌,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已建成丰产密植茶园45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建名优茶叶加工厂13个,通过走出去培育市场,请进来投资办厂加大科技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来进一步做大做强芭蕉茶叶产业,善良纯朴的芭蕉人期待您的加盟,共谋发展,
(主泡手清洗茶具):注入沸水清洗紫砂壶——到入茶盅——清洗闻香
杯、品茗杯 “酒是将军,茶为逸客”。从茶中能折射出中国最富智慧的文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一杯清香的茶面前,您定能玩味出“人生意何在,不妨至农家,君交淡如水,山人一盏茶”的意境。 (开始泡茶):茶盒——茶择——用茶择将适量茶叶取出,放入茶碟——鉴赏佳茗——佳茗入瓮——注入沸水;第一次冲泡的茶是不能喝的,主要用于洗去茶叶中的毛毫和灰屑;——到入茶盅,清洗茶具。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心常饮紫阳茶”。作为紫阳茶叶产业的一个重点乡镇,芭蕉茶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境内无污染型企业,茶叶的品质得到最根本的保证,宜人的气候、纯净的水土,又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庇护。
(介绍):第二次向紫砂壶注入沸水,凤凰三点头;——到入茶盅——到茶也很讲究:第一步,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觅知音;第二步,蜻蜓点水、蜻蜓点水脱凡尘;第三步,关公巡城、关公巡城保平安。古老的中国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叫“茶七酒八饭十分”,茶只倒七分,表示对尊贵客人的深深敬意。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的奥妙还在于刚入口时苦涩难咽,片刻后即会口舌生津,细细品来还能砸出一口香甜的味道。人生不也是如此么,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苦后方有甘甜,风雨寓示晴空。倘若能参透这个道理,相信世上定会少了许多无谓的算计与纷争。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饮茶与其说是养身,倒不如说是养性。
(副泡手敬茶):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请尊贵的客人在主泡手的示范下品茶。——旋转闻香杯,闻茶香;用拇指、食指握住品茗杯身,中指托在杯底。品茶分三口:一口品,品佳茗清香;二口赏,赏壶中岁月;三口饮,饮人生绵长。
在芭蕉待客茶为先,茶好客常来,来芭蕉是客到心肠热,人走茶不凉,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到芭蕉来。
谢谢大家!

大红袍属于哪类茶,谁知道大红袍属于哪类茶???

乌龙茶!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 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
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茶逢盛世流芳远,都置龙津利水长。”(林松茂题)从茶乡到茶都,安溪给人予全新的概念,在茶都建造了中国茶都茶文化博物馆,占地四千平方米以上,馆内设有中国茶史厅、中国乌龙茶展览厅、中华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中国茶叶品种厅、中外茶具厅、名家名人茶事书画厅、茶艺表演厅、多功能厅等。古代茶和当代茶在此约会,那古远的、凝固的茶香升腾了,而那清新的、飘逸的茶香却聚焦成永恒,能不说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从茶乡到茶都,安溪向世人展示全新的姿态,2000年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2001年中国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等的成功举办,乃至2002年的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的召开,“让世界了解安溪,让安溪走向世界”不仅是心愿,而更是一种飞跃,一种茶文化新纪元的飞跃,安溪茶文化正在为中国茶文化建设谱写绚丽的篇章。八闽山间茶,四序水中香穿过福建茶文化的历史长廊,如今的八闽山水,把如春的茶园珍藏,让清芬的茗香释放,白茶、花茶、红茶、绿茶、乌龙茶争奇斗艳,风景这边独好。政和牡丹笑春风,榕城茉莉醉夏星。永春香橼盈秋霜,诏安八仙少冬眠。坦洋等闲追红霞,太姥雪芽腾绿云。武夷山水凝岩骨,凤山灵秀育音韵。还有那闽南第一峰的大芹山麓,白芽奇兰新秀清丽;大田第一峰的大仙峰下,台湾金萱新园探春;闽西第一峰的黄连盂峰北,云顶茶园品茗新景奇观…… 茶在福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以及以此为载体的区域人文特征。民间茶俗、茶情、茶艺绚丽多姿,支提、鼓山的“普茶”、闽东畲族“宝塔茶”“新娘茶”“凤凰茶”、将乐“擂茶”、古榕茉莉、福建工夫茶,不胜枚举;茶歌、茶谣、茶舞、茶剧遍及全省,福建茶叶品种繁多,名茶荟萃;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华章壮阔。走近福建茶,一个四序涌翠、天地凝芳的山水世界;走近福建茶文化,一个年代古远、日月生辉的人文世界……

茶文化。。。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珞七在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5、茶与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但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还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不过,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6、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8、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9、茶与美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造型、施色等手段,来创造可视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它的范围或内容,除一般认为的绘画、雕塑以外,甚至还包括建筑在内。
10、茶与楹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叶谚语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不外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换句话说,也就是茶谚主要来源于茶叶饮用和生产实践,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 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 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 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 采:①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 作为礼仪的一部分。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 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②茶与祭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 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 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还有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最终也是通过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学工作者曾对宜茶水品作过分析测定和试验比较。以浙江杭州为例,经理化检测和开汤审评,结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来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浙江杭州市西湖“龙井”而得名。它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外。
西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这里产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到了宋朝,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杭州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赞不绝口,并以“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为题吟颂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假售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龙井茶产地遍及西湖周围的群山,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葱郁,气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营造出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天时地利”。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龙井茶的特点是: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象一片片兰花瓣,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冲泡于玻璃杯中,茶叶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
西湖龙井茶
所属菜系:地方特产
菜肴口味:咸味
涉及食材:丸子,盐,……
产地:中国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龙井茶产地遍及西湖周围的群山,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林木葱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构成了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小气候”。
历史:西湖产茶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到了宋朝,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杭州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赞不绝口。并“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
品种:西湖龙井茶的的采摘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
特点: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像一片片兰花瓣,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冲泡于玻璃杯中,茶叶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
工艺: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茶芽,在80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茶文化的电子书籍的下载

文章标签:养生养生保健茶文化美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