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化和盐渍化有什么区别
盐渍化是指水灌地由于盐分积聚而缓慢恶化的过程。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盐 据专家介绍,土壤的盐渍化是由于强烈的蒸发积盐在地表形成的盐碱土。具体到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大致有两方面因素导致土地盐渍化。 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导致土地盐渍化。由于河西走廊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在地下水浅埋地段,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蒸发而不断向地表迁移聚集。同时由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矿化程度控制着土壤盐分的分布,因此,水文地质条件成为盐渍化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埋深条件下,高矿化水分布区盐渍化程度较重;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埋深是盐渍化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位埋深越浅,矿化度越高,盐渍化程度越重。这是走廊平原原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土壤盐渍化就是土壤盐碱化没有区别。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1、定义不同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2、分布范围不同
土壤盐渍化: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盐渍化: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
次生盐渍化: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
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渍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盐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