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个SNA能不能具体配方和用途告诉我一下
SNA培养基是synthetic low nutrient agar的缩写,即合成低营养琼脂,是用来培养串珠镰刀菌的。在SNA上培养产生小型分生孢子,成链状或假头状。 配方:磷酸二氢钾 1.0g/L,硝酸钾1.0g/L,七水硫酸镁0.5g/L,氯化钾0.5g/L,葡萄糖0.2g/L,蔗糖0.2g/L,琼脂15g/L。 使用:将菌株接种到SNA平板上,持续的黑光灯(Philips TL 40W/08),17℃培养。经过10~14天后检查:取1平方厘米左右的带菌培养基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载小孢子产生与否及其产生方式,大型分生孢子的形状和大小,足孢有无,顶细胞特点以及产孢细胞的性状,子囊壳的产生芝麻常见病害怎么防治?
我国芝麻病害的种类很多,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立枯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枯萎病、病毒病、扁茎病、叶枯病、褐斑病、真菌性角斑病、茎点枯病、茎枯病、白绢病等,细菌性病害有青枯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还有病毒病。其中以茎点枯病、枯萎病、青枯病、立枯病、疫病、病毒病、叶斑病等危害较重而普遍,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
(1)茎点枯病
芝麻茎点枯病,俗称“黑秆疯”、“黑秆病”、“站秆”等,我国芝麻主产区普遍发生,在湖北、河南、江西等省危害较重。该病一般发病率为10%~20%,重者达80%以上,甚至成片枯死。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病菌主要以小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残株上越冬,第二年当土壤温度达到25℃以上时,小菌核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30~32℃。植株发病后,在茎秆上长出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当孢子器吸水后,由孔口涌出大量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的耐旱力较强,在25~30℃最适宜萌发。病株的茎秆内和种子表面形成由菌丝组成的黑点状小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之久。此菌除侵染芝麻外,还危害茄科、豆科、麻类等作物。
茎点枯病在芝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发病期主要有两次。第一次于播种后开始至现蕾、初花时结束,病菌侵入种子、幼苗的子叶和幼茎,会造成种子变褐烂种、烂芽或根腐死苗。第二次是从盛花期开始,终花期后大量发生,到成熟期达到高峰。一些病株虽能收到部分种子,但籽粒饱满度和含油率下降,品质降低。病菌侵染一般先从根部或茎基部开始,而后向茎秆上部逐渐蔓延,也有的从叶柄基部侵入而后蔓延到茎部。侵染部位首先产生褐色斑点,然后发展成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呈水渍状,以后周围呈黑褐色,中部变为灰白色,上面密生很多分生孢子器和小菌核,呈小黑点状。最后病菌侵染根、茎的皮层及内部,最后发展到整个植株,造成全株枯死。
防治芝麻茎点枯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①选种抗病品种,如“中芝”系列、“鄂芝”系列、“豫芝”系列、“赣芝”系列、“冀芝”系列品种等。②轮作换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③种子处理,如种子带菌,可用55℃温水浸种10~15分钟;每500克种子用0.5%五氯硝基苯2.5克拌种;用0.1%~0.3%多菌灵或0.1%瑞毒霉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④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排渍抗旱,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⑤喷药防治:40%多菌灵1000倍液于苗期、蕾期、盛花期喷雾,每次每667米2用量为75千克;或50%退菌特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于封顶前后喷洒2次(间隔7~10天)。
(2)枯萎病
芝麻枯萎病,俗称“半边黄”或“黄死病”,是我国北部和中部芝麻产区发生的一种较普遍而严重的病害,在河南、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省发生较重。一般发病率5%~10%,严重时达30%以上。芝麻枯萎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瘤座菌科。病菌常称镰刀菌,因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孢子,大型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孢子为卵圆形。分生孢子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0℃。病菌潜伏在种子、土壤和病株残杆中越冬,第二年从根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染健全的根,进入导管,向上蔓延至植株各部。当5厘米土温在25~27℃、水分含量10%~20%时,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此病也危害甘薯等作物。
芝麻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以花蒴期发生较多,盛花期为发病高峰期。此病在6月份开始发生,危害幼苗猝倒枯死,造成缺苗。若苗期多雨,则死苗更重。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尤其在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或土壤贫瘠的沙壤土上发病严重。后期发病,先是根部半边根系变褐色,逐渐向相同的半边茎秆延伸,呈红褐色干枯的条斑,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一层粉红色的粉末,病茎的导管或木质部呈褐色。病株一侧的叶片由下向上变黄变小,也呈半边黄的现象,以后逐渐枯死脱落。后期发病常使蒴果变小,引起炸蒴落粒,籽粒变褐且不饱满。
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选用抗病品种及无菌种子。②轮作换茬,每隔3年以上种植一次。③药剂防治,用0.5%硫酸铜液、0.1%多菌灵浸种30分钟;大田植株每10天喷1次0.2%的硫酸铜液、40%多菌灵1000倍连续2~3次,可起到好的防治作用。
(3)青枯病
芝麻青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以江西发生最重。一般发病率5%以下,重病地可达40%左右。芝麻青枯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假单胞杆菌,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假单胞杆菌科。此病除危害芝麻外,还危害大豆、花生、烟草、马铃薯、茄子、菜豆等作物。
病菌主要通过病残株在土壤中越冬,经流水、地下害虫及农具传播。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绿色斑块,以后逐渐加深,变成黑褐色条斑。病株茎顶部常有2~3个梭形溃疡状裂缝,初发时白天萎蔫,晚上恢复,几天后失去恢复能力。茎部维管束变褐,并逐渐蔓延到髓部,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浓,干燥后转变为漆黑亮晶的颗粒。不久则全株枯萎,蒴果不能正常成熟,严重的地段成片枯死。在21~43℃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重。
青枯病的防治方法:①与禾本科、棉花、甘薯等进行2~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排除渍水,施足底肥,增强植株抗性。③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用石灰水消毒病穴。
(4)病毒病
病毒病在我国芝麻主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较重。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发现,我国芝麻的病毒病主要是由花生条纹病毒(PStV)、芜菁花叶病毒(TuMV)等引起的。我国芝麻病毒病有三种类型,即黄花叶型、普通花叶型和混合型(皱缩花叶、黄化)。由花生条纹病毒引起的芝麻黄花叶病毒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等芝麻产区,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以上,对芝麻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蚜虫是芝麻病毒病传播的载体,花生条纹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等能通过桃蚜传播到芝麻上。一般在6~7月份高温干旱蚜虫大量发生的情况下,芝麻病毒病流行最盛,与蚜虫的发生高峰期相吻合。
芝麻苗期和中后期均可发病,在6月份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发病后叶片卷缩,形成花叶,病株顶端下垂,不能结蒴或很少结蒴,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防治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防治蚜虫以避免传播病毒等。
(5)立枯病
芝麻立枯病在我国芝麻产区都有发生,主要在苗期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无孢霉群,丝核菌属。寄主范围很广,最普遍的有甜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棉花、菜豆等。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菌丝为白色,分枝多,不产生分生孢子,常形成菌核。发病时,在幼苗茎基部的一侧出现暗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绕茎一周,病部凹陷腐烂,最后缢缩呈线状,严重时从地表处折断,萎蔫而死。病菌随地面流水、风雨和农事操作而传播。芝麻出苗后如遇低温,降雨多,湿度大,生长不良,则发病严重。防治方法,一是防止田间渍水;二是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可杀死土壤中越冬病菌;三是用0.5%硫酸铜浸种30分钟,或种子用0.2%福美双、0.1%多菌灵拌种,预防效果较好。
(6)疫病
芝麻疫病在我国南方发病较重,尤其在湖北、江西等省。病原菌属藻状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病菌终年存活于土壤中,种子也能带菌,仅对芝麻有致病性。在芝麻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病菌可侵染地上任何部位。一般在7月份芝麻现蕾期开始发病,花期流行,在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从茎基部侵入,为初侵染,形成孢子束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流水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的侵染部位为深绿色水渍状,后变为黑褐色,茎基部干缩溃疡。在潮湿情况下,病部长出絮状菌丝。叶片感病,形成较大黄褐色病斑,略现轮纹。防治方法,一是轮作和防止田间渍水,二是用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水的比例为3∶3∶50)或0.1%硫酸铜液于6月底或7月初喷施1~2次。
(尖孢镰刀菌选择性培养基中各个成分的作用
基础培养基、抗生素。
1、基础培养基:使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玉米粉琼脂Maizemealagar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glucoseagar。这些基础培养基提供了真菌生长所需的碳、氮、硫等主要元素。
2、抗生素:添加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少竞争,有利于尖孢镰刀菌的繁殖。常用的抗生素有制霉菌素Nystatin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
玉米病害防治
苗期应加强蚜虫的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剂300mL/hm2与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混合兑水450kg/hm2,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可以减少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出现的双斑萤叶甲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对露雄期出现的玉米螟选用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灌心,或辛硫磷颗粒剂22.5-30.0kg/hm2撒入心叶防治。
扩展资料
玉米土肥水管理:定苗后及时中耕,清垄灭茬,促进根部下扎。其中,防倒的关键性措施是增施钾肥、苗期控水和防止过密。玉米根深才能株壮和抗倒能力强,土壤旋耕2-3年后要深翻1次。深松土壤35cm,分次施氮肥,增施有机肥。
在测土掌握地力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产量9000kg/hm2以上,施肥量为速效氮150kg/hm2以上、速效磷60kg/hm2以上、速效钾75kg/hm2以上,有条件的增施硫酸锌22.5kg/hm2作底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
土壤禾谷镰刀菌适宜湿度是多少
85%。
禾谷镰刀菌在气温14~24℃、相对湿度为85%时最适于在谷物上殖。
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又称禾谷镰刀菌。它有分生孢子(无性孢子)和子囊孢子(有性孢子)2种孢子。分生孢子呈镰孢形,有隔膜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大小为(3-6)μm×(25-72)μm。小型分生孢子极少或没有,无厚膜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