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物种结合,为何无法生育有繁殖能力的孩子?
世界上大多数动物都需要有性繁殖才能留下后代,而且有性繁殖还必须是雌雄双方的结合。然而我们知道,动物在寻找配偶,以及在求偶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以至于有些生物无法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地球生物要设置这样一个壁垒,阻碍生物繁衍后代呢?
自从人类诞生文明之后,我们就一直挑战自然界的禁忌,同性生育后代也是其中之一。2018年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手段,首次得到了双父亲来源的小鼠,也就是孤雄小鼠。
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一颗卵细胞取出细胞核,然后将小鼠的精子注入到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再将这颗含有精子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和另一枚精子结合,此时就会形成一枚受精卵,由这枚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小鼠就是孤雄小鼠。
单听描述会觉得这项实验很简单,但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孤雄小鼠很难发育成活,而且发育而来的胚胎明显比正常小鼠胚胎要大得多。
孤雌小鼠也是采用类似的流程,只不过孤雌小鼠的胚胎发育则要比正常胎儿要小得多。
之所以同性孕育的后代体型会和正常胎儿体型相距过大,其实正是因为雌雄博弈的成果。我们知道,大多数雄性并不承担繁殖之苦,甚至许多雄性也不参与抚养后代,因此对于雄性而言,寻找较多的异性交配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这样即使有一部分后代没有存活,也会有一部分后代传递自己的基因。因此雄性的策略是多多交配,并且让自己的后代体型越大越好,这样自己的后代成活率就会越高,而且后代个体较大也不会消耗雄性的能量,所以孤雄生育的后代体型才会比正常后代要大得多。
然而对于雌性而言,多多交配并不能让它们的后代数量变多,因为它们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与能量来孕育后代,而且后代出生之后它们还要喂养幼崽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雌性的策略是少生优生,同时让自己的后代体型越小越好,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地越快,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雌性会增强能够抑制胚胎发育的基因,尽量让孩子发育地较小一些。所以孤雌繁殖的后代体型,才会比正常后代要小得多。
由于雌雄交配的生殖方式演化了几亿年,以至于雌雄双方在生育后代时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必须要对方共同参与才能繁殖出健康的后代。否则无论是孤雌繁殖,还是孤雄繁殖,得到的个体都无法存活,更无法将自身的基因传递下去,所以该基因就在演化中被淘汰。
尽管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孤雄、孤雌生殖,但过程非常麻烦,而且现有的孤雄小鼠或者是孤雌小鼠生存时间并不长。
有性繁殖的好处现如今大多数动物都是采用有性繁殖,并且必须是雌雄双方共同参与,才能繁殖后代。之所以要这样做,其实是有好处的。
目前自然界有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主要是指生物无需交配,就可以繁殖,比如:病毒。无性繁殖的好处是不用耗费能量寻找配偶,但如果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无性生殖,那么后代的基因突变的速度较慢,容易跟不上环境变化,以至于被自然选择而淘汰。
病毒之所以采用无性繁殖,还能够发生较快的变异,是因为它们使用RNA作为遗传物质,RNA只有一个链条,容易发生变异。
相对于无性生殖而言,有性生殖的好处在于生物的基因在形成受精卵时,会经过基因重组,基因变异等,让后代的基因更加多样化,基因多样化则意味着它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的转变,从而在地球上能够更好的生存。
如果同一种生物只有一种性别,并且随意两个都可以交配,那么在演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只想要让对方怀孕,自己拍拍屁股走人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执行的就是雄性的策略,在经过长时间演化之后,仍旧会演化出两种不同的性别。
反之,如果同一种生物有三种性别,在交配时需要找到三方才能交配,那么交配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以至于被自然界淘汰。
由此可见,生物之所以演化出两种性别,是因为这是效率最高,同时又能使后代基因多样化,更加容易适应自然环境。所以现如今大多数动物在繁殖后代时,会采用雌雄交配的方式孕育后代。
中国科学家首创孤雄小鼠,生育真的有可能告别两性吗?
很多动物都有同性繁殖的现象,但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这还真不是个简单事儿——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哺乳动物能在自然情况下实现同性间繁殖后代。
而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们一定要看看把两个哺乳动物精子或两个卵子合在一起会发生点啥——结果这些同性胚胎头几天好像还在正常发育,但是发育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道迷之结界,使它们纷纷“胎死腹中”。
于是,一边是雌性希望幼崽变弱变小变萌,另一边是雄性希望幼崽变大变壮变强……经过一亿多年这样的两性斗争,哺乳动物卵子和精子中的基因都被矫枉过正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这反而让精子和卵子的两套染色体谁也离不开谁了——因为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无论偏向雌雄哪方都会导致胚胎发育严重失调,这就是那道同性发育结界的本质。
那个时候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刚发现不久,技术上还非常青涩,几乎没什么人想到以后它可以做出“孤雄小鼠”来。
然后短短几年间,看着无数的科学家“你一针我一线”,把这个技术逐渐编织完整,也不由感叹——他们当中没有谁是带着要一鸣惊人改变世界的念头去做研究,许多奇迹就这样从不经意的萌芽中“长”了出来,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开花结果。
两只老鼠可以一直繁衍,为何不会发生基因塌陷呢?
在科学上的话,为了稳定实验结果和减少干扰,科学家确实培育了许多近交系动物,包括老鼠,近交动物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相似的基因,几乎像同一个卵子来分娩,近交系是所谓的纯种,是通过近亲之间的重复杂交获得的,然而,在做这种近交系动物时,常见的情况是让一大群老鼠患有各种严重的遗传疾病,只能什么都不要做,然后把所有生病的老鼠都移走。
让健康的老鼠继续繁殖,而且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你可以得到健康的或者至少没有严重问题的近交系小鼠,所以基因崩溃不会发生,近亲繁殖容易患上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原因是,有性生殖物种的大多数基因都是成对的,即双倍。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其中一个基因是正常的,它就会表现正常,即使另一个基因是异常的。
由于这个原因,小组中很少有人有正常的基因,这在概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个个体总是有一些异常基因,但无论如何它不会出现,所以没关系。女人大部分是是正常的,而且两个基因都是正常的,嫁给色盲的男人会生出色觉正常的男性后代和隐性异常基因的女儿,但表现正常,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
只需要一个基因就可以正常,所以她们的行为可以正常,但是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只要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男性就会受伤,这可能是男性比女性更脆弱的关键原因,毕竟,X染色体是一条包含数千个基因的大染色体。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动物本能地避免近亲繁殖并避免成对的异常基因。
关于两只老鼠可以一直繁衍为何不会发生基因塌陷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请问小鼠的自交系是什么概念
具体点吧,比如我们研究一种性状,该性状的基因型是Aa,现在一只雌雄小白鼠各提供一个配子(精子、卵子),这两个配子中我们要研究的这种性状组合有A+A、A+a、a+a这三种情况,那么A+A、a+a这两种组合产生的受精卵称作自交。概括来说就是基因型相同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产生受精卵的过程称作自交。“宇宙-25”中的老鼠,为什么预示了人类灭绝的方式?
在上世纪,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验,研究采用的对象是小鼠,科学家为小鼠创造了一个天堂般的封闭场所;
里面提供了无限量的食物和水,并且排除了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例如天敌的侵扰和疾病,也为小鼠们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间。
按小鼠的繁殖能力来说,整个空间里的老鼠数量应该会暴涨,达到不可控的地步,但是实验的结果无一例外,整个群体最后都走向了衰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老鼠种群所表现出来的灭绝对人类社会又有怎样的启示?
约翰·卡尔霍恩这这项实验的主要推动者,它在上世纪60-70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小鼠群体的实验,来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
通过对小鼠的实验研究,卡尔霍恩认为人口过剩和生存空间的过度拥挤会导致整个种群中的个体出现破坏性和行为异化,最终使得整个种群不可避免的走向衰竭。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实验是在1972年联合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进行的,这次实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人类的未来会走向哪个方向。
这次研究人员为小鼠创造了一个正方形的生存空间,边长为2.6米,高1.6米,在这个生存空间内,实验人员按照一切有利于小鼠生存的方式进行布置。
例如温度长期保持在20摄氏度,增设了大大小小的隔间,还为雌性小鼠提供了足够其筑巢繁殖的空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整个空间进行清扫、消毒。
每只小鼠的身体状况也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负责和监控,防止在封闭空间内出现传染性疾病。当然也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水。
在这个空间内完全可以满足超过3500只小鼠同时生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像科学家预料的那样,小鼠的数量繁殖到超过所能容纳的数量,而是增长到了2200只,最终整个种群不可避免的衰亡,最后一只老鼠也没有剩下。
起初实验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为空间内投放了一定数量、雌雄比例各半的小鼠,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小鼠的数量并没有增长,因为它们来到新环境难免有些紧张。
不过一段时间过后,小鼠们都适应了新的家园,雌雄小鼠开始各司其职,筑巢的筑巢,标记领地的标记领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适应期过了以后,雌雄小鼠见面相爱,快速繁殖,这个时候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呈现出了指数增长,每过55天数量就会翻上一倍。
这样的快速增殖期一共持续了315天,小鼠的数量达到了600只,接下来整个种群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每145天才能翻一倍。
出现放缓的原因是,整个种群个体平均的生存空间减小了,而且在小鼠的种群中出现了团队、帮派。其中有1/3的雄性小鼠在其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大多数的雄性小鼠沦为了最底层,它们经常会遭受到社会地位更高的小鼠的无端攻击、撕咬、甚至是被杀死。
这些老鼠往往在种群中很难获得交尾权,有些被从群体中驱逐出去,有些则自愿离开,这部分小鼠很容易辨认,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常常会看到被咬伤的尾巴、撕裂的皮毛以及浑身的血迹。
并且这类老鼠还有一个特点,它们都是由年轻的个体组成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年轻人,是整个小鼠群的未来。
但是它们却遭受到了鼠群社会的遗弃。原因在于,在封闭空间内生活的小鼠寿命普遍较长,而那些资历较老、占据着绝对地位年老的小鼠并没有给年轻人腾出社会位置。
反而攻击这些新一代的小鼠,导致它们被遗弃,独自生活,它们没有在社会中扮演任何角色,被驱逐的雄性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后,长此以往失去了斗志。
表现的软弱,没有攻击性,领地意识,也不愿再为自己争夺交配权,也不愿意再进入群体中生活,也不愿再扮演任何社会角色。
而雌性小鼠则表现的更加暴躁,它们不愿再履行母亲的责任,它们会攻击自己的幼崽,或者将它们赶出巢穴。不再愿意进行繁殖后代。
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鼠群的出生率大幅下降,幼崽的死亡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接下来整个鼠群就开始走向了衰亡,其中一个最大的表现就是,很多年轻一代的雄性小鼠表现出了反常的行为,它们每天只会吃饭睡觉,除此之外就是洗梳自己的毛发。
完全无欲无求,过着消极的生活方式,也不再与其他任何小鼠进行交流。
实验到了560天,整个鼠群幼崽的死亡率已经基本接近100%,而且受孕的雌性小鼠也基本为零。
这样的结果就预示着整个鼠群的灭绝,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研究人员为了拯救鼠群,将那些已经失去斗志、交配想法的一部分小鼠,转移到了同样一个理想的环境中;
那里有充足的空间、食物和水,没有了压迫和暴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以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焕发斗志,建立起一个新的群体和社会结构。
但是令科学家惊讶的是,这些小鼠已经彻底失去了生活、社会的技能,它们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每天消极的生活,吃饭、睡觉、,拒绝交流、参与任何社会活动。
结果,所有的实验小鼠年老死亡。
造成这样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一代精神的死亡,由于食物生活资源的充足,导致小鼠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种群平均年龄增加。
整个小鼠社会无法再更多的容纳年轻一代成员,没有它们的容身之所,成年小鼠公开排斥攻击年幼的小鼠,使得他们在小鼠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乏社会角色;
再加之它们能够轻易获得食物,因此很容易让新一代成员丧失斗志,过上了消极的生活。不愿再为生活努力。
“精神的死亡”以后,肉体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
卡尔霍恩把小鼠的行为和人类做了一个对比,人类的关键特征,自然命运,就是生活在紧张和有压力的环境中。
老鼠放弃了挣扎,选择了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变成了患有自闭症的“帅哥”,每天只做最基本的事情,吃饭和睡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未来整个社会无法再容纳更多的年轻一代,无法再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也会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逐渐的由于缺少交流而和社会脱节。
许多现代人只进行最常规的日常活动来维持生理生活,但精神已经死了。丧失了创造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也丧失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从充满斗争和克服生活压力中逃离。
精神的死亡,未来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
也许你仍然有疑问,为什么卡尔霍恩的实验叫做“宇宙-25”?这是这位科学家第25次为老鼠创造天堂,所有的实验都无一例外出现了同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