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余杭街道城北水稻种植面积是多少

浙江水稻种植面积

151.8万亩。根据查询浙江市人民政府官网得知,2023年浙江水稻种植面积为151.8万亩,位居全国第二,浙江水稻分早稻和晚稻,早稻清明种,夏天收,晚稻在5月初下种,6月初移栽,至10月上旬收获。水稻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单子叶,性喜温湿,成熟时约有1米高,叶子细长,约有50到100厘米长,宽约2到2.5厘米。

2020年杭州水稻田面积

26万亩。2020年,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绿色发展,全区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量达到11.25万吨,水稻亩产量连续创新高。

余杭唐栖改造良田在哪

余杭区运河街道双桥村这片面积约300亩的油菜花田整治前曾是连片养殖甲鱼的河塘,淤泥厚、气味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昔日的“污染”地变成如今百亩良田,形成眼前环境优美、乡村富裕、百姓受益的“多赢”局面。

整治后的田野里,百亩油菜花竞相绽放,花群成海,流金四溢,绵延数十里,在微风的吹拂下金浪翻滚。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吸引游人无数。

油菜花开满地黄,
丛间蝶舞蜜蜂忙。
清风吹拂金波涌,
飘溢醉人浓郁香。
“昔日荒地变良田”
塘栖镇莫家桥、西河村耕地保护翻新篇

笔直的阡陌、成片的稻田和着承载希望的碧绿,好一处千顷沃野!这片占地340余亩的成片水稻田,正位于塘栖的莫家桥村和西河村交界处。
曾经,这里是一片低洼荒地。为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余杭区塘栖镇莫家桥、西河村全面启动土地整治。
如今,荒地变良田,不仅改变了土地低产抛荒现象,更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土地流转,增加集体收入,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将继续以试点带全域,鼎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土地整治新模式,将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补丁田”变“聚宝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令土地综合整治释放更多土地红利,助力余杭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多年生水稻种多少亩

2022年,全国杂交水稻落实制种面积115万亩,减幅为17%,其中早稻落实制种面积19.3万亩,中稻落实制种面积75万亩,晚稻落实制种20.7万亩,江西、湖南两省部分制种基地受连日雨水和持续低温天气影响,早制品种出现倒伏、结实率低与穗上芽等现象;福建基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好于往年。据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58万亩。

黄湖镇的资源优势

黄湖地域是浙西中山丘陵向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前缘,北据王位山(海拔725.5米),西立老虎山,东卧荷叶尖诸山,中躺黄湖大溪自西往东南流去,沿溪两岸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素以盛产竹、木、茶、果等特产而闻名。解放后,黄湖以种粮、栽茶、育林、培竹为传统农业。20世纪70年代末起,是粮食生产高峰期,1978年全镇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总面积17471亩,年产稻谷4633吨,不但足额完成国家公余粮任务,而且还(是首)年交商品粮350吨,创历史新高;到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16049亩,年产稻谷5235吨;90年代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除水稻种植外,以早鸡笋、杉木、毛竹、茶叶、水果、禽畜为农业的大宗产品。
1988年茶园面积2400亩,年产茶180吨,先后建起青山、牌楼山、王位山名茶基地,2001年起王位山天龙茶园列为径山茶叶系列主产区,已开发到2700亩。2001年春天龙茶荣获“中茶杯”二等奖、第二届国际名茶金奖,2002年以来连续荣获浙江省茶圣节一等奖。2003年新建杭州杉杉制茶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成为余杭区一家现代化制茶龙头企业,大部分茶叶产品销往国际市场,2005年有主产茶园2616亩,茶叶深加工厂两家,年产茶叶461吨。
20世纪50年代起,毛竹林以“封山育林、计划采伐”为主,毛竹林区渐趋茂盛,年毛竹立量350万株。80年代起,以“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制”为主, 毛竹立量增到450万株。90年代起,推进科技管理,建有毛竹笋材两用林8000亩,其中毛竹四季笋塘800亩;毛竹立量达500万株。1999年办起毛竹制品加工厂三家,主产毛竹竹胶板,“金竹宝牌”竹校板远销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产值达1923万元。2005年底有毛竹立量509万株,产值达300.75万元。
黄湖是早竹笋主产区之一,兴于20世纪80年代,盛产于90年代,2001年以来推广“春笋冬产”覆盖技术后,早竹园发展到4190亩,2005年产早笋3622吨,年产值达873.8万元。
黄湖是白壳孵鸡笋的主产重镇,该笋是继早竹笋之后的一大无公害的餐用食品,体白,味鲜嫩,笋农称其为“玉美人”。2001年黄湖林业站已注册商标“《黄湖》牌玉美人白壳孵鸡笋”,20世纪70年代,全镇有白壳孵鸡笋园1500余亩,80年代随着早竹笋产业的发展,“玉美人”种植面积增到2500余亩,年产竹笋1000吨;90年代政府引导,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余亩,年产竹笋2000吨,年产值达250万元。旺产时节,笋农每日天亮时挖掘、上午交易,笋商每天中午打包、装车运出,傍晚前后送到南京、上海等地出售,充分保持了“玉美人”的新鲜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种爱。到2005年有“玉美人”竹园4000亩,年产竹笋5254吨,年产值700余万元。
2001年以来,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推广“竹(果)园-鸡”生产模式,即竹(果)林里放养本鸡,鸡啄虫除草,鸡粪肥园,园肥笋鸡双丰收,使农民现实了由单一型经济收入向多项经济增收,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达到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003年注册了“王位山竹乡本鸡”商标,2004年养鸡专业户发展到80余户,当年产本鸡6万羽,产值达390万元;并成立“王位山竹乡本鸡、青山果木、赐璧绍鸭”等农业合作社三家,是年还建立“苗木、水果、白茶、茜芹、中草药材”等生产基地10个。2001年前后相继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五家,到2005年,从业人员达500余人,生产总值达4379万元;年底,全镇拥有山林4157公顷,其中用材林1443公顷,竹林2521公顷、经济林193公顷,水田647公顷、旱地176公顷,至此黄湖农业形成了以“王位山天龙茶、竹笋、水果、苗木、竹乡本鸡、竹制品加工业”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年产粮食4823吨,全镇全年农业总产值为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580元。

文章标签:花鸟鱼虫水稻未分类浙江省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