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对澳门供水”桥头堡“竹仙洞水库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澳门迈向都市化,用水如何解决?

澳门没有河流和湖泊,地表水蓄水条件很差,地下水又受到严重污染,因此,淡水资源十分紧缺。50年代以前,澳门主要靠境内两个贮水量约100万立方米的水塘贮存天然水。从1950年起,在半岛设立青洲抽水站抽取前山水道的河水输至新口岸水塘贮存,经滤水厂处理后供给用户。这在人口、工业较少的情况下尚可勉强维持。后来由于澳门工业用水激增,以及中珠联围筑闸使前山水道水量减少,澳门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50年代后期,澳门水荒连年发生。仅1958~1968年的10年间就出现过4次严重制水(限制用水的情况),曾一度制约澳门经济的发展。自60年代初开始,大陆便向澳门地区供水。

为解决澳门地区的用水困境,根据澳门的请求,在中央和广东省、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市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于1960年3月和7月相继建成通水,每日向澳门供水7000~10000立方米,年供水约300万立方米,缓解了澳门用水的紧张状况。随着澳门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工商旅游业的发展,澳门地区对食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1978年10月及1980年9月,珠海夏湾加压站、南沙湾抽水站相继建成,将珠海香洲大镜山水库和前山水道的水引至夏湾加压后输送澳门,使供澳门水量增加至每年800万~1500万立方米。为根本解决珠澳两地用水问题,从1984年起,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和珠海市合作兴建珠海对澳门供水工程,将珠江水从西江磨刀门水道引至竹仙洞水库后,经输水管道直供澳门青洲水厂,第一、第二期工程先后于1988年5月和1989年8月建成投产。此后,供水工程设施逐步完善,供水量逐年提高,自1990年起每年向澳门供水约3000万立方米,至1994年供水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1998年供水量达到5400万立方米,较好地满足了澳门地区的用水需要。
目前,澳门绝大部份原水来自中国珠海巿的西江磨刀门水道。原水(未经处理的食水)经由洪湾泵站至珠海竹仙洞水库。剩馀的原水则会储存於蛇地坑水库,银坑水库及南屏水库,作为紧急及於乾旱季节作调咸之用。
由於竹仙洞水库地势较高,原水得经由两条直径一米(共可日供原水约十九万立方米)及一条直径一米六(可日供原水约二十四万立方米)的输水管流入澳门青洲及大水塘食水处理厂,以及贮存於外港大水塘水库内。
磨刀门原水供应系统地处珠海巿西江东侧,引水闸位於挂定角。整个系统自洪湾西侧,横贯南屏、湾仔两区至竹仙洞水库。再分别流向澳门青洲食水处理厂及珠海拱北地区。由挂定角引水闸至澳门青洲水厂,全长约二十公里。於冬春枯水期间,磨刀门原水系统会利用位於挂定角上游二十公里处的平岗泵站抽取原水并加压输送至挂定角引水闸内,以应付咸潮。
目前,澳门97%的用水由大陆提供。

澳门回归前居民吃水怎么解决?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对澳供水形成了更加稳定的合作机制。清流千里育濠江,澳门不再受水资源的局限,更好融入大湾区建设。
澳门缺水频告急
一座城市的供水,对澳门来讲,是不平凡的。
澳门区内地形多低矮丘陵,无河流湖泊,可蓄地表水条件差,不具备建大中型水库的条件,淡水资源奇缺。
年逾八十的李振铎曾任职澳门自来水股份公司24年,撰有《澳门水务500年》一书。澳门居民数百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应,由于当时只有四五万人,地下水足够对付。普通居民多用井水,用肩挑水成为澳门人生活的时代印记。
“澳门一直想长远解决水源问题,不仅填海造水塘,还建立自来水厂,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澳门人口超过10万,用水量激增,水荒初现。”李振铎回忆说,“用自来水要花蛮大一笔钱,居民更愿意用井水。由于打井太密,有两千多口,特别是枯水期,降雨量少,井水水质污染严重。”
据李振铎回忆,1955年4月,澳门第一次限制用水。随后10余年间,澳门又经历了多次停水。
水情危急,澳门同胞向广东求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1959年广东省政府决定筹建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澳门出资、珠海出力。1960年3月,竹仙洞水库对澳供水。
竹仙洞水库位于竹仙洞公园,在珠海全市20个水库中,竹仙洞水库离澳门最近,可利用自然落差向澳门供水,无需用电,60年来始终处于对澳供水“桥头堡”。
珠海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介绍,竹仙洞水库库容不大,单库难以支撑澳门用水,为了保证澳门用水,珠海陆续新建了多个泵站和水库,并通过管道、隧洞、明渠实现库库相连,增强对澳供水保障能力。
1980年珠海特区建立。城市建设、人口增加推动珠澳两地用水量与日俱增,加上珠海母亲河前山河污染严重,对澳供水再遇困难。广东决定“开发新水源”,西江磨刀门引水工程横空出世,一期工程在1988年告竣。
珠江径流量全国第二,西江为其干流。“西江磨刀门引水工程庞大,为了在两年半完成,一天24小时都有人在上班。”原珠海对澳门供水公司副董事长陈山说。
调度千里压咸潮
咸潮,对澳供水的“大敌”。
每年冬春时节,西江上游来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咸潮沿磨刀门水道上溯,覆盖了取水点。
“为了取到淡水,世纪之交我们沿西江而上,先后建成广昌泵站、平岗泵站。”珠海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方晔一直是对澳供水的参与者,“为了在枯水期快速抽水蓄满水库,每个泵站留下足够大的冗余。”
水库犹如城市的“水缸”,但珠海的水库小而分散,而咸潮期常常维持三四个月,“水缸”供给严重不足,珠澳居民枯水期喝咸水依然在所难免。
2003年冬季开始,珠江口持续发生特大咸潮,强度越来越大,持续期越来越长,咸度一度超过10000度,远超自来水国标的250度,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工业设备运营造成危害。
应对“咸潮危机”超出珠海能力范畴,国家开始调集各方力量赶赴珠江口“会诊”。2005年初,珠江千里应急调水压咸首次实施,通过调度西江上游天生桥、龙滩等水库,集中放水形成大流量压制咸潮。
“千里调水”谈何容易!原珠海水务局副局长钟惠明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他说:“协调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国家防总、珠江水利委、南方电网、各省水利部门以及各个水电站运营企业。技术要求极其复杂,各个水闸开关时间衔接,放水量,沿途监控水流变化,放少了无法压制咸潮,放多了会淹没周边农田村庄。”
8.5亿调水量、1300公里,西江水奔腾而下给珠海送来了5至7天的窗口期。当年,抢抽的2000多万立方米“救命水”,让珠澳居民度过了春节“水荒”。“远水解近渴。”方晔说,“此后,每年枯水期千里调水成为常态,调度方案也逐步走向精细化,现在窗口期为2天左右,效率更高了。”
为从根本上解决珠澳两地枯水期供水安全问题,2011年4月,国家工程竹银水源系统建成,库容达4333万立方米,至此珠海全市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
“澳门市民再没有感受到咸潮带来的影响。”澳门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朱伟文说。

高分诚求珠海市南屏水库的基本情况介绍

摘 要:蛇地坑水库、南屏水库、竹仙洞水库是珠海市对澳门供水的3座串联水库,平均每天对澳门和拱北水厂供水2.2×10^5m3。但水库自身流域集水难以满足水量需求,从广昌和平岗泵站从磨刀门水道抽水通过管道输入南屏水库,再进入竹仙洞水库或由洪湾泵站由洪湾水道抽水先进入蛇地坑水库后再进入竹仙洞水库。当竹仙洞水库供水不足时,蛇地坑水库泄水向竹仙洞水库输水洪湾泵站取水点位于磨刀门水道的下游,水质较差,长期调水入库增加了水库的营养盐负荷。蛇地坑水库的调水主要发生在1月份和3月份,水力滞留时间较长;南屏和竹仙洞水库的调水入库频繁,水体水力滞留时间短,平均为23.5和10天。2006年对3座水库进行了富营养化和浮游植物调查,营养盐浓度较低的蛇地坑水库4月份发生了蓝藻水华,而营养盐浓度较高的南屏和竹仙洞水库的蓝藻的生物量均很低,前者以硅藻为主要浮游植物类群,后者以绿藻为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3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蛇地坑水库的浮游植物以微囊藻、卷曲鱼腥藻、蓝纤维藻、小球藻和小环藻为优势;南屏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假鱼腥藻、小环藻、针杆藻和微小多甲藻为优势种: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衣藻、小环藻、游丝藻和隐藻等为优势种。三个水库相比较,蛇地坑水库4月份蓝藻占优势,其后主要以绿藻占优势,12月份是硅藻占优势;南屏水库4月份以绿藻为优势类群,随后的三个月以硅藻为优势类群,蓝藻在6月和8月为次优势类群,绿藻门的实球藻是12月份的优势种;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4月份丰度最高,绿藻门的四鞭藻是该时期的优势种,6月份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和4月份类似,但生物量明显下降,随后的三次采样,优势种更替较频繁,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先后成为优势门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3座水库的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pH值、水位库容、正磷和水力滞留时间与浮游植物的分布关系最为直接;而透明度和降雨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蛇地坑水库中,总磷、正磷酸盐浓度是影响蓝藻丰度的主要因子,硅藻则与库容和透明度有关。在南屏水库中,硅藻在短水力滞留时间、、、、、
http://www.cqvip.com/qk/97324X/200805/28876628.html
找到以上信息,供你参考

文章标签:未分类澳门政治基本情况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