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测农业用地的需求量
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 摘要:在法律制度设计中,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效率是实现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功能的内在动力。公平的价值准则和效率的价值判断共同适用于对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评判,缺失了公平,土地法律制度就会迷失方向;缺少了效率,土地法律制度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公平与效率之间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矛盾,为此,应"-3实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键词:公平;效率;土地用益物权;权利配置 土地用益物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的土地上设立的、旨在对土地进行使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土地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配什么是土地需求量预测?
对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的工作。预测成果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具体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之前先应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预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如何把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有效保护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不仅反映耕地质量的优劣,而且不同层次的成果可以反映耕地不同层次的粮食生产潜力。利用不同层次农用地(耕地)分等的成果特点,开展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现状分析、耕地需求量测算、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扩展区、土地整理区和后备耕地开发区的划定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质量和编制水平,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
(一)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规划编制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布局及利用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这是规划编制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省、市、县各等别农用地的分布、面积、规律,以及各单元的自然、利用、经济属性等内容,以此可以核算出各地农用地生产能力和潜力,这些都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资料。
(二)在耕地需求量预测中的应用
耕地的需求量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一定人均粮食需求前提下,通过预测规划期内的粮食单产水平而计算的耕地需求面积。农用地自然质量等考虑了影响农用地的自然因素,反映了农用地本底的生产能力;农用地利用等考虑了人为投入因素,反映农用地的真正生产能力;二者间的差距即为耕地利用潜力。因此,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利用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利用系数,构建一个作物产量与农用地等别间的对应关系序列,使每一个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都有一个粮食产量的对应关系,再通过时间修正,计算不同等别基期年的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以及预测规划目标年耕地粮食单产水平,并结合耕地面积,计算基期年和预测规划目标年的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求算出耕地的最低需求量。同时,可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得到耕地的平均等别。在规划编制时,通过平均等别的计算,以平均等别从宏观上反映规划区内的耕地质量。
(三)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的应用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内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保护“生命线”。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工作的完成,使耕地质量状况定量化,形成了农用地质量的等别体系,直观地反映在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规划修编中的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提供了参考:一是应用于各市(县)基本农田保护数量的确定。农用地利用等反映了对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及灌、排等人为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后的农用地质量的高低,既体现了农用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也反映了人为平均利用状况,它代表了农用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耕作条件、投入水平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因此,在确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时,可以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作数量上的控制,同时结合相关经济指标制定,最终再以分等成果作空间导向进行具体地块落实。二是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和位置确定都应较好地满足人口、耕地、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需要有实际的理论依据、可行的划定方法、可执行的程序,才能确保其划定的合理性。利用分等成果中的县级农用地(耕地)利用等别图,依据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的原则,把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若高等别耕地数量不能满足要求,再向低等别耕地顺次延伸,再将不同等别的基本农田赋上不同颜色,使耕地质量等别更加直观。避免将一些边远、地形复杂、水土质量差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从而保障基本农田的质量,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应用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调整。可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与城市规划图、线性工程规划图进行叠加,视重合区耕地等别高低,考虑调整建设用地规划方向或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为此,福建省十分重视规划修编中将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中。省级规划要求,一要保护优质高产良田和集中连片耕地。参照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优先将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和成片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劣质、零星分布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二要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少于规划指标、质量不低于原有质量等级。
(四)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构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要以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现有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遥感、信息化技术,将农用地的基本信息包括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信息连接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并与规划数据库相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的农用地质量信息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这种具有完整的农用地质量信息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可应用于开展农用地的监测、综合统计分析、粮食生产能力评价、优化布局和基本农田规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