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什么是逢转必沉

太极拳谚语小集中手隧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怎么理解

以中节领手领腿,即以腰腹带动全身,身体转动时,身体自然下沉,转换重心,形成两腿一虚一实,朝向前腿虚,后腿实。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 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杨氏太极刀的特点为前剑后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剑合一。)
杨氏太极刀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 自杨班侯被其母令他去掉枪头后,不少杨家太极门后辈亦随之。今日所谓太极杆,实际上是太极十三枪。
它内容丰富,动作简洁,枪法突出,适合于中、老年人健身。在功夫练习时要体现太极拳类的特点,要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特点。

太极拳中下沉是沉哪里

太极拳讲的是松沉,但如何能达到太极拳的松沉? 我们在行功练拳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呢? 第一步:首先,我们通过静态的无极桩的练习,来达到松沉的要求。 l 两脚开立,与肩宽同宽; l 足尖稍稍内扣; l 膝盖自然弯曲; l 坐胯松腰,含胸拔背,虚灵顶劲; l 下颌微微内收, l 松肩沉肘; l 两手手心向内,略靠身体前侧; l 可以采用自然逆腹式体呼吸法。 吸气时,小腹微微内收; 呼气时加强身体的放松。 l 尤其体会:两臂悬挂在身上。 l 并且体会两臂、两手有下坠之感。 l 然后,再由两臂下沉的力所体会到的感觉,再转移到两肩; l 再由两肩向下,到胸背腰腹以及胯部; l 慢慢地沉到双腿,直到脚面;

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

关于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在杨氏亲族传人杨振铎,杨振基先师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论述。 概括来说为七句话:“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其拳架风格“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立身中正安舒。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二〕、拳架开展大方。杨氏太极拳在

关于太极的谚语有哪些?

这些关于太极拳的小谚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练拳时念上几句,平添几许趣味。亲爱的拳友们一定还知道很多更精彩的,留言分享吧!

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

为大于微,图难于易。

练则有,不练则无。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

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

有内无外难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

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

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

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

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

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脚踩阴阳手划圆。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

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

远拳,近肘,贴身靠。

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腰送客走,胯坐帅府。

拳可慢,不可滞。

拳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拳技以沉着为本。

打人如拥抱,手到步要到,步到身要拥。

拳不在多,唯在熟。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文章标签:未分类武术太极拳武术搏击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