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邮票边纸为何多蛇图腾,而少了猴图腾?

第一套 龙 ,虎 十二生肖 各1/4版(各20张) 各值多少钱?

辰龙与人生
一、二月初二龙抬头——龙的传说与故事
⊙龙虎相斗,借角增威
据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的龙在地上
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体壮,能飞、善游,想当属相,
也想当兽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间产生了龙虎斗,
结果是难分难解。最后,玉帝觉得它们斗得太不像话,
下旨叫它们来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
却不及老虎威风,怕玉帝小看自己,当不上兽王也排不
上属相。这时,龙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鸡有一对漂亮
的角,不妨借来戴上,这一定会给龙大哥添几分威风。”
龙听后大喜,便同蜈蚣来找公鸡借角。
公鸡听说龙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龙一见急了,
对天发誓道:“如果我不还你的角,回陆地就死。”蜈蚣
也在一旁担保道:“如果龙大哥不还你的角,你一口把我
吃掉。”公鸡见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给了龙。
龙和虎到了天宫,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便下
令龙虎都作兽王,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作水中水族之 173
王。虎既然可以当属相,龙也可以成为属相,只不过得
排在后面一些。于是,龙和虎皆大欢喜,告辞玉帝回到
凡间。回来后,龙心里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水族们
见我这么丑能服我管吗?于是决定不还公鸡的角,一头
扎进了水中,再也不上陆地了。
公鸡见龙不还角,气得满脸通红,也迁怒于蜈蚣,
蜈蚣吓得从此钻进石缝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公鸡
的脸总是红的、蜈蚣也难得爬出地面,公鸡见到蜈蚣总
是一口一个吃掉,并且总是在喊叫:“龙哥哥,还我的角!”
而龙呢,再也没有到陆地上来了。
虽然龙是十二属相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对
它却是又敬又怕、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
任何动物也无法与之比较,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能呼
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帝王自称是真龙天子、百姓
自称龙的传人。人们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将龙叙说得
神奇而伟大,把各种动物的形象聚于龙一身,有兽的野
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并创造了许许多多龙的传说。
这些龙的传说经过民间的加工和文人的润色后,更加令
人神往了。人们敬龙、爱龙、惧龙的心理更升华为一种174
崇拜。也许,这也是龙成为属相的文化因素吧!
⊙真龙天子,龙的传人
龙在动物分类上所属的纲、科、目,是一个很难回
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几千年来,它与我
们的关系一直是那么密切,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
传人”。帝王更愿意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然而,我
们已经不清楚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是否还存在于世上。
从十二生肖动物来看,鼠、牛、虎、兔、马、羊、
猴、狗、猪都是哺乳动物;鸡属于鸟类,可以做为鸟类
的代表;蛇属于爬行类,可以做为爬行类动物的代表;
唯独龙例外,它是什么动物,它又代表着哪一类动物,
这一直是个令动物学家很伤脑筋的问题。
笔者个人认为,龙的原形是鱼,或者更广义更客观
地说,龙是水族类的总称,包括两栖类动物,甚至也包
括能在水中游泳的动物,例如:马、猪、狗、虎、牛等
等动物,其本义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水族的代表,
正如鸡(即凤凰,龙凤在古人心目中是同等重要的)是
飞禽的代表一样。因此,在十二生肖动物中,鸡和龙是 175
泛指空中的动物和水中的动物,其余十种动物则是确指
某一种实实在在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马、
羊、猴之类。在我国原始动物崇拜中,确实是按空中、
陆地、水里三种空间位置来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认为自
己是由鸟(玄鸟、燕子、凤凰)变来的,或是由鱼(龙)
变来的,或是由某种陆生动物变来的。
在云南楚雄一带彝汉杂居的地方,人们将金黄色的
鱼放到水井里,用来象征龙。关于鱼与龙的关系,最著
名的是“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相传江湖河海的鱼每年
都要汇集到黄河的龙门之下,凡是能跳过龙门的鱼都可
变成龙,跳不过去的往往羞愧愤愤而死,或者等到来年
再显身手。因此,在民间传说中任何一条江河都有龙来
管辖,水族的最高统帅便是龙王。有心的读者会发现,
带龙字的地名在我国彼彼皆是,诸如黑龙江、黑龙潭、
龙头石、九龙瀑、五龙亭、黄龙寺、龙头山、龙泉寺、
青龙寺、盘龙山、老龙潭、白龙寺,举不胜举。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有着著名
的人面鱼纹图案,在稍后出土的陶器上又出现了鱼鸟搏
斗的画面(陕西武功和宝鸡),或者是一尾大鱼张开巨口176
吞食鸟头,或者是长嘴的鸟啄食到一条大鱼,似乎反映
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鸟为图腾的部落之间的斗争。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远古的传说时代,我国东部
沿海一带有一个鸟的王国,号称少昊,他们以鸟为图腾,
后来的商族也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由鸟变来的。与此同时,
在我国中原或内陆,还有一个以鱼(龙)为图腾的王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
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由此看来,颛顼族很可能是以鱼为图腾
的,在这里鱼已经有了龙的形状(蛇的身躯)。
颛顼,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他办了一件惊天动
地的大事情,即将天和地重新分隔开来,被称为“绝地
天通”,实际上也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功臣。据说他是黄帝
的后裔。《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
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
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
渠股、豚止,取淖(chu 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所谓
“渠股”是指两脚并在一起。由此看来,颛顼的父亲韩
流已经具备了龙的主要特点。 177
颛顼不但是位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家。《吕
氏春秋.古乐篇》记有“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
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铿铿。帝颛顼好
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乃令■先为乐倡,■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在这里,颛顼俨然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龙王。但是,他的
童年却很不幸。《山海经》记有“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
其琴瑟。”说明颛顼曾作为人质被扣押在少昊族管地,并
被迫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这则传说也反映了少昊族
与颛顼族的斗争。好在颛顼的后代继承了这项专长,《山
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有摇山,其上有人,号
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
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所谓老童,含有长生不老的
意思。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寿者彭祖,便是颛顼的玄孙。
综而观之,颛顼身兼首领、乐师、天文学家、死而复苏
的身份和特点,应当是远古最著名的巫师(学者)之一。
颛顼在远古传说中被称为“鱼妇”,遇水便死而复苏。
这种对鱼的崇拜演变成沐浴风俗。《山海经》中“舜之所
浴”、“昆吾之师所浴”、“后稷所潜”、“鲧(g un )潜于渊”、178
“有易潜出”都是同样的意思。沐浴风俗有两重含义,
一为沐浴求子。相传女子国“妇人人浴,出即怀妊”,还
有河伯娶妇的故事都认为通过沐浴可以怀孕生子;一为
消灾求福获得新生。我国傣族的“泼水节”,印度的“圣
水浴”,基督教的“洗礼”,均源于此。太平洋上的伊里
安岛的猎人头部落,每个小孩在成年之前都要经历如下
仪式:他被带到海边,假装衰老和死亡,并被扔入海里
淹没一下,之后,他便获得新生。笔者认为,这种观念
与胎儿在羊水里长大有关,是水孕育了人类,因此成年
时的第二次生命要重新回到水里。这也是人对鱼崇拜和
认同的根本原因。有趣的是,耶酥在拉丁字里是鱼的意
思(NXTNC);在叙利亚的图腾里,耶酥的本貌也是
鱼,与颛顼、后稷的传说不谋而合(《淮南子.坠形篇》
称“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闲。”后
稷是周人的先祖,农业的创始人)。我国有学者曾指出,
基督教以十字架代表上帝源于我国殷商时代的祭日风
俗;彝族支系阿细族传说最先造出的男人和女人的名字
叫阿达米和野娃,与亚当和夏娃基本同音;董勋《问礼
俗》记有“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
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与上帝七日创 179
造世界的神话相似《这也是一种生肖文化,即以日为生
肖,与缅甸生肖相似),说明华夏的龙凤文化与世界各地
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鱼美人的神话
当与对鱼的崇拜有关,人也是会游泳的动物,也可以算
是鱼,何况在胎儿时期他本就是一条鱼(猪、狗、马等
动物都会游泳,因此也有龙猪、龙狗、龙马的称呼)。有
趣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卷一一四引《云南通
志》称“昔有人善吹笛,牧羊桃树江畔。忽见龙女迎牧
羊者,驱羊随入。其羊皆化为鱼,因号为羊龙潭。”可见
鱼即为龙,龙是水族类的总称,江河湖海中的最高神,
当然也就是海龙王了。
我国侗族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对鱼崇拜的风俗,在
侗族居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鼓楼上大多绘有太极图。
太极图是八卦文化的核心(参阅拙著《神奇的八卦文化
与游戏》),它反映了阴阳运转、化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侗族的太极图都画成两鱼相交的图案(开封延庆观内的
太极图亦为两鱼相交),俗称“阴阳鱼”,暗示着古老的
鱼祟拜。侗族的至高无上的女神被称为“萨”,含有圣祖
母或大祖母的意思,还含有老奶奶、婆婆、妻子等已婚180
妇女的意思;而侗族对鱼的称呼恰恰也是“萨”,即认为
鱼是人类的始祖母。事实上,我国古代曾广泛以鱼为女
性、婚姻、生殖的暗语,都是源于对鱼的崇拜和认同。
侗族的许多风俗都与鱼有关;鼓楼象征着鱼窝,婚嫁仪
式中有鱼,祭祖时也必须有鱼,大年初一的早晨必须食
鱼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龙的原型是鱼,是水族类的总
称,因此,龙的种种传说几乎无不与水有关,说它是虹、
云、雷和闪电,源于此;说它是鳄鱼、是蛇,亦源于此。
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这里想
介绍一下云南白族的“伸浓止滴”习俗。所谓“伸浓止
滴”翻译成汉语,便是龙生小龙、龙生龙子龙孙。白族
称龙为浓或浓胎,即龙老祖的意思。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方是飞禽居住的地方,西
方是昆虫居住的地方,南方居住着走兽,北方居住着鱼
虾,中央居住着一只三头六臂的大母猴。居住在四方的
鸟王凤凰、兽王老虎、虫王蜜蜂、鱼王鳌鱼经常与母猴
玩耍、交媾。于是母猴杯孕了,过了97000 年终于
生下了99 个蛋。其中一个蛋里爬出蟒蛇,其他的蛋分 181
别爬出了各种不同的动物和人,其中有十二种动物鼠、
牛、虎、兔、龙、蟒、马、羊、猴、鸡、狗、猪,对人
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人将它们刻成石像来供奉,这就是
十二生肖的起源,最先爬出的蟒蛇被称作浓胎柯吐,即
龙神人祖之意,每年都要为它举行丰富多采的庆典。
农历二月二日,是龙祖的生辰。家家户户都要摆供
焚香祀龙祖(龙祖的象征是一竖立的形状怪异的龙骨
石);制作龙、虎、猴、凤形的馒头并举行“种龙种’的
活动,“种龙种”实际上就是种瓜,因为瓜都要长藤吐须,
形状似龙;然后理发、洗头,象征龙抬头。在这些活动
中都要由生肖属龙的人带头,如果没有,便要从亲友中
借一个。除了家庭祭龙活动外,还有更热闹的集体活动,
由一名年岁最高的生肖属龙的长者舞着宝龙在前引路,
后面是十二名生肖属龙的妇女组成的舞龙队伍,群众尾
随其后边歌边舞,好不热闹。最风趣的节目是锁懒龙,
由12 名男子戴着十二生肖面具,披着兽皮,手拿藤圈,
扮装成十二神,另由一名公认的当年最懒的人扮装懒龙,
在十二神围成的圈子里东躲西藏,十二神则用藤圈去套
他,套住后懒龙要在众人面前悔过自新。182
三月初三,要举行请龙仪式。由十二名生肖属龙的
人舞动草龙来到水泉边,将草龙放人水中沐浴,同时扔
人许多瓜果、面食之类的祭品,并用葫芦灌满泉水。回
来后,草龙要插在村口,葫芦中的水要洒在田地里和瓜
塘(种龙种的地方)中,表示已经请来龙王施水,可望
获得好收成。
立夏日举行开犁祭。用瓜藤按北斗七星的方位缠绕
在犁铧上,象征龙祖,然后便可开犁耕钟,翻出来的蚯
蚓要保护好,并送入泉水中,称为送龙回宫,可保风调
雨顺。
五月举行舞灰祭,将院内外的垃圾烧掉,草木灰撤
到地里的庄稼根部,称为护龙种。
六月举行放灯祭。村口的大树上要高悬吉星九龙灯。
泉水上要放龙子灯,传说六月二十四日是龙视察民间的
日子,点灯是为了照明和引路。
七月二十四日为谢水日。要用瓜藤、瓜叶缠放在泉
水上,并供献各种祭品,请龙神不要再出来,以便在晴
天收割完庄稼(八月八为开镰日,要由属龙的人开第一
镰)。 183
九月九为尝新祭,即尝新谷;十月十为浓胎祭,相
传这一天是龙祖定居的日子;十一月举行开山祭,祭过
龙神便可进山打猎;腊月十二日举行长生祭,当地有一
处风景,有12 座奇石形象酷似十二生肖动物,儿童用
瓜藤编成的龙环套住自己所属生肖的奇石,便被龙神承
认是自己的子孙。正月初一到十五要举行隆重的祭龙祖
活动,并要挨家挨户舞龙,称为送吉,舞完本村还要到
外村。
上述白族的风俗与汉族大体相似,区别较大的是,
白族对十二生肖更为重视,尤其是对属龙的更为尊敬。
另外在远古传说中四方神的成员与中原地区有不少差别
(我们常说的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
玄武),似乎是更古老的和更原始的,如东方为飞禽居住
的地方,与少吴鸟王国的神话相符,北方为鱼虾居住的
地方,与颛顼(相传居住在北方)的传说相符。
民间对龙的崇拜表现之一是遍布各地的龙王庙。尽
管有龙多不治水的说法,或者大水冲了龙王庙的现象,
龙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水神。《华严经》中记有十大龙王(毗
楼博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焰口海光龙184
王、普高云幢龙王、德义迦龙王、无边步龙王、清净色
龙王、普运大声龙王、无热恼龙王);“八仙过海”和“哪
咤闹海”的故事,这些都与龙王有关,孙悟空的金箍棒
也是从龙王那里借来的定海神针;《历代神仙通鉴》称东
海龙王为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为赤安洪圣济王敖润,
西海龙王为素清润王激钦,北海龙王为浣旬泽王敖顺;
《月令广义》称每年的八月十八日是四海龙王会聚之日,
每年七月初七、初九、十五、二十七,西海龙王派鱼鬼
登天诉事,属日午后必有恶风(龙卷风),或有大雨,须
谨慎行船。这很可能是远古对台风的认识。
民间还传说龙生九子,它们的名称很奇特,■■(b
ix i)狻猊(su ānn i)、睚眦(y az i)、霸下、椒图、嘲风、
鸱(ch ī)吻、囚牛、蒲牢,这九子的性格和外貌也各不
相同。狻猊平生好坐,号称坐龙,北京白云观内的铜香
炉便有它的形象,因为它喜好烟火;鸱吻(又作螭(ch ī)
吻、■吻)好望好吞,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椒图
好闭,大门上常有它们的形象;■■好负重,俗说的王
八驮石碑,其实是它,而不是乌龟;睚眦好杀,常装饰
在兵器上;蒲牢好鸣,与钟为伴;囚牛喜音乐,与琴为 185
侣;霸下(又作■■)好水,桥涵或建筑物的滴水结构
上常使用它的造型;嘲风好险,多在建筑物的殿角上。
一般人不大注意它们的区别,但是对古建筑师来说则不
能马虎,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美学研究者王大有同志
的《龙凤文化源流》一书。
哈尼族在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也要举行祭龙活动,
其中最独特的是,那天要挑选两名英俊的青年扮装成美
丽的姑娘,在龙头的带领下,由众人簇拥着周游寨子。
据说很久以前曾有两青年男扮女装消灭了一恶魔,因而
形成了这种风俗。但似乎还应当有更深的原因。苗族有
许多人都以龙为姓,相传是东海龙王的儿子看上了苗家
姑娘,放弃龙宫生活,来到苗寨与姑娘一起生活,他们
的后代便以龙为姓。苗族相信自己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东
方,舞龙的风俗是由他们带来的。苗族的舞龙又叫招龙
或接龙。招龙的仪式在初春举行,第一步是请龙,全寨
人都要到村口迎龙,有些人则要走出十几里去请龙,沿
途插着纸剪的小人,往路上撒米,并高呼:“龙啊,请回
来吃饭喝酒啊!”第二步是祭白虎神,第三步才是祭龙。
祭品要分为12 份,因为人们认为当地有12 条龙;祭186
龙完后,妇女要将棉条挂在竹子上,据说这是给龙献衣
服,可保佑她们生儿育女,人们相信龙就是栽在广场上
的竹子。第四步便是全村老少的集体舞蹈,晚上则是男
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光。
古人心目中的龙的形象是不断变比的,商代的龙构
图简单:头方正,无胡须,有四股,爪为三爪;战国时
期的龙,头较扁,身体变长,已有潇洒的神采;汉代的
龙开始丰满起来;唐代的龙,身材短胖,龙角分叉;宋
代的龙,身材修长,头部更为复杂;明代的龙,爪为五
爪(代表五行惧全)只限皇帝使用,其它人只能是四爪
(代表四季)或三爪(代表三才);清代的龙与今天所见
的相去无几;至于商代以前的龙,争论较多。同一造型,
有人说是龙,有人却认为是其他的动物。最有观赏价值
的龙,似乎是九龙壁的龙,我国现存有三座九龙壁,大
同九龙壁,长45.5 米,高8 米,厚2 米;北京北海
公园内的九龙壁,长25.5 米,高6.9 米,厚1.4
米;故宫九龙壁,长29.4 米,高3.5 米。其上九
龙戏珠雕饰,光彩夺人,形象逼真,正是我们心目中的
龙。 187
我国1878 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即通常说的“大
龙邮票”,又称“海关大龙票”,全套三枚,1 分银(绿
色)、3 分银(红色)、5 分银(黄色)。当时邮票面值都
以银两计算,1 分银为一两银的1%。这套邮票是由当
时的海关邮政局发行的,其头头是德国人名叫德璀琳。
他利用中国人尚不知集邮价值,在正式发行前,便私自
将许多印好的大龙邮票卖给了外国集邮家,获取暴利。
大龙邮票为神龙戏珠图案,这神龙悠然自得,飘洋过海,
成为国外集邮家争夺的对象,而中国人却浑然不觉。
继大龙邮票发行之后,又发行了小龙邮票,图案仍
是神龙戏珠,唯图幅比大龙邮票稍微小一些,因是得名。
为了防止伪造,小龙邮票所用的纸里面加上了水印图案,
采用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太极图,一个圆圈里画
着一对阴阳鱼,后来有些外国邮票也用太极图来代表中
国。大龙邮票和小龙邮票是集邮中的珍品,神龙若有知,
亦当感慨万分。188

第二轮生肖邮票的邮票介绍

第一枚图案采用折叠式剪切的剪纸手法,名曰“猴桃瑞寿”,猴最喜吃桃,在民俗中,桃是增寿的瑞果,象征长寿,猴桃结合,正应了民间俗语“猴桃瑞寿”。图案中,猴耳朵两侧取“福”的谐音的一对蝙蝠色块,与桃结合,构成了“福寿双全”的隐意。在猴臀上的蜜蜂与桃花,虽是点缀之笔,但蜂(谐音“封”、“丰”)和猴谐音“侯”桃(喻寿)相合,又有“封侯挂印”、“人寿年丰”的吉祥寓意,票面以玫瑰红作底色,黄色猴身寓金丝猴的名贵;红黄映衬,又使整个画面显得祥和、欢快,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第二枚图案名曰“喜鹊登梅”,以红色喜鹊登梅的民间剪纸挂帘图案为背景,中间正形上大书生肖文字篆体“猴”字。喜鹊和梅花是民间剪纸中的常用图案,“梅”、“眉”谐音,以示“喜上眉梢”,梅枝上的两只喜鹊,又有“双喜临门”寓意。
【癸酉年】鸡,发行日期1993.1.5 ,发行量(2-1)20分 雄鸡报晓 30006.5万枚,50分 四季吉祥25062.5万枚。合783.2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为一只昂首挺胸的剪纸大公鸡象征着在新时代腾飞的中国。第二枚图案中间为篆书鸡字,篆字鸡字在造形和线条的处理上,大胆运用剪纸艺术中夸张、变形、移位等综合手法。 ‘奚’旁上部夸大,变平缓为倾斜,同‘鸟’旁中过多的斜笔、起伏状边框保持协调和平衡。画面四周环绕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吉祥。采用民间剪纸的方法,均由蔡兰英创作,整套邮票设计得红火、热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民风民俗的特色。
【甲戌年】狗,发行日期1994.1.5 ,发行量(2-1)20分 平安家福 21340.9万枚,(2-2)50分 祥瑞兴旺 16011.3万枚。合500.3万版。影雕套印。
邮票的第一枚选取河北民间泥玩具狗为主图,由画家张二苗创作,玩具狗身为黄色,圆圆的大脑袋,两条前腿直立,后腿横卧的狗形象,底色采用故宫红墙深红色,充分表达出民间中狗看家护院,带来的平安家福的意蕴。第二枚邮票以篆书狗字为主题,周边的窗花为连绵的花枝和双狗图剪纸,意为人寿年丰、平安吉祥。
【乙亥年】猪,发行日期1995.1.5 ,发行量(2-1)20分 肥猪拱门 10006.5万枚,(2-2)50分 喜迎新春 8062.5万枚。合251.9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取材于陕西宝鸡民间玩具布枕头猪,原创者为陇县陈美娥。票底白色,通过视角选择将小猪拱肩、探首、耸鼻、翘嘴等关键拱门姿态刻划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寓意肥猪拱门。 第二枚图案是勾以白边的黑色隶书猪字的窗纸,窗格呈桔红色洋溢着欢快,祥和。下面双猪图的窗花格外醒目,寓意着猪年农家乐,乙亥庆丰年,畜业兴旺的祝愿。
【丙子年】鼠,发行日期1996.1.5 ,发行量(2-1) 20分 万家灯火 光明前景 9009.7万枚,(2-2) 50分 鼠咬天开 普天同庆 7481.7万枚。合233.8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设计者吕胜中用人性化的夸张漫画手法,描绘一只手执灯台,身穿彩衣,翘嘴长须机灵滑稽的小老鼠,寓意为万家灯火、光明前景的美好前程。第二枚画面为一轮红日托出一个隶书鼠字,周围天空的彩霞中,显示出来六只小灰鼠,寓意为鼠咬天开、普天同庆,对新年春节美好的祝愿。
传说是老鼠咬破了混沌,分出了阴阳,这才有了天地万物。因此,老鼠在十二生肖中与地支之首“子”相配,位居第一。而子时在古代计时法中正处于昨天之阴与今天之阳的中间,是光明与黑暗转换交替的关键时刻。设计者运用民间年画手法,根据老鼠嫁女、鼠咬天开的传说,完成了这套邮票的设计,体现出老鼠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丁丑年】牛,发行日期1997.1.5,发行量(2-1)150分 金牛奋蹄 8281万枚,(2-2)50分 牛耕年丰 9347万枚。合258.8万版。影雕套印。(以下发行量的小数点忽略)
第一枚图案根据山东高密县齐秀花的剪纸媳妇骑牛图进行再创作,白色票底上表现出粗犷壮实的牛身,垂地的长尾,月牙形的牛角,牛身装饰多种吉祥元素,充分表现朴实憨厚的农家牛,展现着力量和勤劳实干精神,意为金牛奋蹄。第二枚画面为桔黄色票底,大红灯笼高挂,显示出一个醒目的隶书牛字,灯笼顶部描绘出两只喜鹊和梅花,隐喻喜鹊登梅,画面集合了象征吉祥、幸福、富裕、喜庆的图案,意喻富足祥和,牛耕年丰。
【戊寅年】虎,发行日期1998.1.5,发行量(2-1)50分 虎虎生威 10028万枚,(2-2)150分 气贯长虹8556万枚。合267.4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选用山西黎城高秋英创作的布老虎的正面像,青蓝票底上突出虎头,小老虎四肢叉开,虎头正对前方,大大的眼睛以专注的目光正视着人们,两只耳朵竖着。粗壮有力的尾巴高高翘起,显示着它的精明强干,洋溢雄浑厚重的气质和活泼旺盛的生机而虎虎生威。第二枚画面,取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裴将军诗》中的草书“虎”字为图。红色草书字气派,画意天成,整个画面以简取胜,气贯长虹。选用该虎字,是取其一笔连贯的神韵,喻全年能达顺畅之意。
虎在中国被称为百兽之王。我国古时以虎符、虎节为调兵遣将的信物和兵权的象征。民间视虎为神兽,借它的威猛勇武而镇崇辟邪,保佑安宁,而且以虎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亦层出不穷。
【已卯年】兔,发行日期1999.1.5,发行量(2-1) 50分 玉兔为月 10212万枚,(2-2)150分 吉祥如意 8369万枚。合261.9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是根据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倡捏制的泥塑兔改造的,白色票底上这只白花兔匍匐在地,双耳向后拢去,显得温顺善良。第二枚画面选用清代剪纸月亮图,中间为黑色草书兔字,周围采用如意吉祥图案,选用的这个草书字看起来显得灵秀一些,尤其是倒数第二笔的那一钩,很有动感,和第一枚相配,也能让人从中品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意味。衬底剪纸月亮图,正好可以解释第一枚的玉兔为月之名。采用玫瑰红底色,是考虑到红黄相衬较为合适,也透出喜庆感寓意吉祥如意。
【庚辰年】龙,发行日期:2000-1-5 ,发行量(2-1)80分 神龙腾飞 9527万枚,(2-2)2.8元 旭日东升 7380万枚。合230.6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选用陕西省出土的一块汉代瓦当上刻绘的青龙纹饰作为主图,以水波纹为背景,金色为底色,显示出黑龙腾跃于滚滚波涛之上的画面,十分醒目。在征集48套96枚图稿中,由邮票设计家黄里和青年美术工作者郭承辉共同设计的龙图一举夺魁,用黄、黑、红三色,显示出凝重古朴美的神韵。第二枚画面选用唐代书法家怀素的墨宝,一幅单字一笔而就的草书龙字仿佛就是一条游龙,黑色浓墨草书龙字,白色票底周围以海浪背景衬托出旭日,象征着中国这条巨龙跃然腾飞,寓意旭日东升。由此也可看出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龙的故乡在中国,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分析,新石器时代的太皋氏已奉龙为图腾。有关专家认为,龙最早的原形是蛇或青蟒,后来被神化为龙。当时以蛇为图腾的夏氏族最为强大。据说黄帝、炎帝联军打败蚩尤以后,为了收服人心、缓和矛盾,黄帝提出在蛇图腾原型的基础上,从各氏族图腾中取其有特长的一部分,如鹰的爪、鹿的角、鱼的鳞等等,创造出龙的复合物,作为各氏族的总图腾。这样一些氏族看到自己图腾形象的一部分已出现在龙的身上,心灵得到了安慰。于是,各氏族统一在龙的旗帜下,成为龙的大家族成员。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中华多民族联合、团结的象征,龙代表中国。由于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龙文化特别丰富多彩,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哥民谚、诗词书画、工艺美术等等。在龙的成语中,绝大部分是喜庆吉祥之辞。
【辛巳年】蛇,发行日期2001.1.5 ,发行量(2-1) 80分 祥蛇祝福 8000万枚,(2-2)2.8元 祥云普照 6500万枚。合203.1万版;另有版式二(兑奖蛇)166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原型采用山西民间艺人白秀娥的剪纸蛇。画面中有意将蛇头拔高加大,两眼夸张,蛇头微微低下,身上还有梅花纹饰,白色衬底,从外形看蛇身犹如一朵水仙花,体现出线条动态美,显得稳重、灵气又活泼。第二图画面采用陕西剪纸艺人贾四贵的作品,是一幅相向虬曲的盘蛇图,对衔一朵莲花,配用绿色底衬,黄色蛇身,中间为红色楷书蛇字,并显示出双蛇簇拥一轮旭日,寓意祥云普照。
【壬午年】马,发行日期2002.1.5 ,发行量(2-1)80分 马到成功 5500万枚,(2-2) 2.80元 壬午大吉 4800万枚。合150万版,另有版式二(兑奖马)166万版。影雕套印。
第一枚图案选用陕西宝鸡凤翔县泥塑玩具马,这是继1995年陇县民间工艺品枕头猪被选进生肖邮票以来,宝鸡民间工艺品第二次出现在生肖邮票上。底色为大红色,马身为黑花色,内含多种吉祥元素。第二图画面为白色衬底,大红花色斗方,中间有一黑色楷书马字,背景衬若干种书体的马字。为邮票设计家王虎鸣创作。这套邮票的寓意前者为马到成功,后者为壬午大吉。
【癸未年】羊,发行日期2003.1.5 ,发行量(2-1)T 癸未大吉 80分 4620万枚 ,(2-2)T 三阳开泰 2元 3800万枚。合118.8万版;另有版式二(羊小版)80万版 版式三(兑奖羊)230万版。
第一枚图案选用陕西凤翔县六营的泥塑羊玩具。羊角向后弯曲成蜗牛状,羊身绘有四瓣桂花润为红色,白色票底,更显的羊色彩艳丽,寓意癸未大吉。第二图画面绿色票底,采用剪纸手法,将两只羊图案与汉字黑色楷书羊字,组合成三只羊,喻为三羊开泰。

中华图腾

中国文化中,龙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麼?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於某个民族的,有属於某几个民族的;有属於某片地域的,有属於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於一体,体现著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於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 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於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於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乾乾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本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乾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於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在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
刘敦愿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远,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种对於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有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伏羲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我们的先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出无数璀璨的隗宝。当我们研究、整理、开发这份遗产时,沐浴著她那智慧之光,深感应让她为今天和明天祖国的文明建设献出潜在的光辉。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传说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身,或说人首蛇身,是他俩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伏羲的诞生和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历代尊为人祖,千秋俎豆。他们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肇启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
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达室人之根基,以其为代表的先民们开创性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划开天』把人类从洪荒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文明的新纪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羲皇故里——天水300万人民的神圣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和全球华夏子孙的历史责任。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於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於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於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著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於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赋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著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更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於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於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乾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於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於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於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於龙:源於草龙,又脱胎於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於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於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麼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麼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麼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的美术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薄纸大龙 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阔边大龙 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厚纸大龙 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按齿孔形态又分光盼、毛齿2套。
大龙邮票发行量共约法100万枚,关於它的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经研讨,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被认为在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之间。因此,大龙邮票的发行史、子模特征和版式、邮戳、实寄封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
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於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懮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於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著五彩的云旗。
龙的影响(二)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挚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於得到汉代帝主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於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礄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外。倒是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於作者有细致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如宋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主要写民间祈雨,诗人先写降雨情形,然后写祈雨得验、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场景活灵活现。再如陆游的《龙挂》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龙的影响(三)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於『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小说中写书生柳毅落第回乡,途经泾阳遇一龙女,龙女受夫家虐待,被赶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龙女,代为传信给女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性暴烈,见信大怒,径赴径阳,将龙女夫家人杀死,救出龙女,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因钱塘君言词傲慢,柳毅拒绝。龙女爱慕柳毅,遂变幻容貌,托名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元、明、清三代皆有。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

文章标签:图腾历史文学十二生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