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的水利概况
邕江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沿岸支流上。
支流良凤江上的良凤江水坝是解放后南宁市第一项水利工程,也是广西建的第一座现代型式的引水灌溉工程。坝高58米,长63米。于1951年9月1日建成通水。
支流三塘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早在明万历年间筑的大邓陂可灌田500亩;清咸丰年间筑的那况陂灌溉农田200亩,是较大的引水陂。明代景泰年间筑的伏渌陂、嘉靖年间筑的渌流陂、崇祯年间筑的伏良坝均只各灌溉农田百数十亩。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先后建成东山、延安、跃进、那了、坛龙等蓄水工程,总库容5834万立方米,加上提灌引灌,灌田已逾万亩。
支流心圩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早,宋皇祐年间(1049—1054)建的铜鼓陂水利工程,位于老虎岭水库下游, 在峙村河汇口上约400米处,历代曾八毁八修,至民国年间尚可灌溉农田2000亩至4000亩。历代还筑有甘燕、宁村、莫村、丁村、峙村、太平、罗赖、龙门等小陂坝,各灌溉农田百余至千亩。解放后相继建成老虎岭、峙村河、上楞、狗儿渌、龙门等水库,总库容2080万立方米,可拦蓄流域来水量38.4%。安吉、苏卢、心圩一带灌溉面积达1.7万亩以上。1956年建成的老虎岭水库,按投资本属限额以下工程,因省会南宁市在其下游,提升为乙类工程,是解放后广西所建的首批水库中标准最高的工程,也是心圩最大的蓄水工程之一。
支流可利江水资源的开发,清康熙年间筑天雹陂坝,蓄水灌田3000亩。在下雷水沟筑堰引灌500余亩。解放后上游武鸣县境内已建那添、马定水库。原天雹水坝1950年加高1.8米,1959年扩建为小(一) 型,1960年又扩建成中型水库,集水面积50.8平方公里,有效库容980万立方米, 库容系数0.429,调节利用系数0.9,灌溉面积由1960年的0.4万亩扩灌到1990年的1.6万亩。河口建有可利江枢纽工程,有2×5.8×9米控制闸,关闭时蓄水成相思湖,该湖和天雹水库均为市风景点之一。
支流竹排冲上游称茅桥江,古称邕溪水,其下游原流经南湖出邕江。唐景云年间(710—711),为防止邕江洪水倒灌和其上游来的洪水,邕州民工于邕溪水出口处修筑大堤,又在埌边村附近的邕溪水河段修筑拦水堤,把其上游河水引向南边的竹排冲,排入邕江。因邕溪水的改道,原邕溪水的下游后来发展成现在的南湖。 民国年间,茅桥江筑有渌浔陂、楼霄陂、那齐陂、石村陂等水坝,灌溉面积不满千亩。解放后1954年建成罗伞岭水库,1955年建成黄茅坪、尖岭、本荧等小(二)型水库和山塘以及引水工程,灌溉面积逾4000亩。
支流龙潭河流域有中型水库1座, 1957年11月兴建,可拦蓄龙潭河水量的44.4%,实灌溉农田1.5万亩。比清光绪年间修建的铙钹陂坝效益大10倍。
支流沙江1957年建成的牛头水库灌溉农田1000亩,同年又建成那举派水库;1969年建成罗村水库,灌溉农田4000亩。
心圩江的地理位置
心圩江 古称星盈江、龙溪,上游称因渌河。源自高峰丘陵的石根岭附近,分水岭高程445米。 主流自安吉乡莫村附近入丘陵平原至永宁纳峙村河。上游流经砾岩、砾状砂岩及坭岩地带, 中游流经南宁盆地Ⅰ级阶地,多冲积亚粘土和砂砾层。在上尧码头南约600米注入邕江。 流域面积120.5平方公里(武鸣县境2.7平方公里),干流长28.3公里,平均坡降2.43‰,集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溪流河网密每平方公里0.56公里。年径流总量5423万立方米。上游与罗伞岭水库相连通, 流域已不闭合;中下游河水已受污染,每年排污量445万吨,占南宁市污水排放量的5.1%。河口建有3×4×4.5米防洪闸,设计流量433立方米每秒。 心圩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早,宋皇祐年间(1049—1054)建的铜鼓陂水利工程,位于老虎岭水库下游, 在峙村河汇口上约400米处,历代曾八毁八修,至民国年间尚可灌溉农田2000亩至4000亩。历代还筑有甘燕、宁村、莫村、丁村、峙村、太平、罗赖、龙门等小陂坝,各灌溉农田百余至千亩。解放后相继建成老虎岭、峙村河、上楞、狗儿渌、龙门等水库,总库容2080万立方米,可拦蓄流域来水量38.4%。安吉、苏卢、心圩一带灌溉面积达1.7万亩以上。1956年建成的老虎岭水库,按投资本属限额以下工程,因省会南宁市在其下游,提升为乙类工程,是解放后广西所建的首批水库中标准最高的工程,也是心圩最大的蓄水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