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处事方面我应该怎么做?我在学校较为沉默,同学们向我打招呼我甚至都不知该怎么回应。因为心里没有底
沟通和提高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下面的这些资料望您能详细看完,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谢谢!学会怎样与人沟通
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慢条斯理地沟通,相反,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忙碌中匆匆地达成的。这样的沟通总让我担心会有什么缺陷。的确,有很多人都觉得沟通已经变得困难了,面对一张张匆匆且淡漠的城市面孔而茫然无措,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对沟通的提忧。
说好第一句话
有些人胆子非常小,不敢主动向对方问好。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你为何不抛弃自己胆怯的心理,大胆地跟他说:“我一直想跟你说话,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语单刀直入,会令对方无法拒绝你。这不仅让你能开始以下的谈话。而且还是种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省了一堆繁文缛节。
可以说,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说好说坏,关系重大,总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方式:
(1)攀认式。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
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
“你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你佻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咱们也算得上是‘近亲’啊!”
“你是湖南的,我是湖北的,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碰巧遇见,也算很有缘!”
(2)敬慕式。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有能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
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
“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了,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点一睹作者风采!”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
(3)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X(姓),你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你好”、“王老师,您好。”这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恰当地称呼对方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所以,称呼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我有一位善于交际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他都能结识很多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他对比他小的年轻人总是很亲切地直呼其名,亲如兄长般的态度使他深得小弟、小妹们的尊敬与喜爱。即使在他住院期间,他也能与那里的医务人员打成一片。
此外,应酬中的称呼还要合乎常规,也要照顾到被称呼都的个人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入乡随俗。而根据场合,又可以分为工作的称呼和生活中的称呼两种,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妈妈”、“爸爸”、“祖父”、“叔父”等,都是我们对亲属的常规称呼,而在面对外人的应酬活动中,我闪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取谦称,如“家父”、“家姐”、“舍弟”、“小儿”、“小婿”等;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如“令堂”、“尊兄”、“贤妹”、“令爱”、“令郎”等。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文艺、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均可称为“老师”;而对德高望重的年长都、资深者,可称之为“X老”或“X公”,以示尊敬。另外,“小李”、“大张”、“老赵”也是不算失礼的称呼办法,若要显得更亲近,更随意,还可以采用“大爷”、“大妈”、“伯伯”、“大婶”等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应当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称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强调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总经理”、“王处长”等。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教授”、“张工(程师)”、“陈主任”等。而头衔作为称呼,则能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更加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如“陈博士”、“社会学硕士郑浩”等。
对待司机、服务生,如果你用一个适当的称呼,往往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务。我曾听有些人称出租车司机为“司机老大”,觉得格外亲切。对服务生、跑堂的,你可以称他“伙计”,如果你称呼他“老兄”、“朋友”之类,你会得到更满意的款待。
上面所讲的,目的都是用客气的称呼使彼此愉快。在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地感出对方的名字,也会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果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30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他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没有介绍人的场合
如果没有介绍人,那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按中国的规矩,本来就没有第者作介绍的习惯。在朋友家中遇到,照例一风面就应该打招呼,互通姓名。这是一个简捷明快的方法,可谓高明之至。现代人大都沾染了一些洋规定,大家开始学外国人相互介绍的礼仪。常常在聚会时,因主人忙碌或一时大意未作介绍,便相对无言,犹如英国人的古怪脾气,同未经介绍的人交谈仿佛有失自己的体面似的。在这种场合,还是采用中国的方法,直接请问对方的姓名,并通报自己的姓氏。如果主人在旁边,那么为尊重主人起见,最好请主人来作一番介绍。有时候,你明知道对方的姓名,而没有把你介绍给他,那么不妨上前和他握手打招呼,同时说出自己的姓名,作一下自我介绍。
总之,在交际过程中,坦率、诚实和热情是最为必要的条件。与其畏畏缩缩地弄成尴尬局面,不如索性用大方明快的手法。这种人常常是最受人欢迎的,因为他们易于使人亲近。
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
初次的会面如果让对方回味无穷,自然就盼望有第二次的见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让对方在离去后仍旧不断咀嚼这次谈话。
一般说,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内。
1986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报道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消息:在亲切友好的会见中,邓小平谈笑风生。他说:“这儿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儿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昨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不巧,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
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
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
公爵说:“可以‘借’点儿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儿阳光给我们。”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在谈“天气”,谈“雾”,谈“雨”,谈“阳光”,这是极标准的“寒暄”了吧?但是从这寒暄之中,双方已开始联络感情,为进一步会谈打下良好基础。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言语间流露出英国工业历史悠久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自豪感,而“借”雾、“借”雨、“借”阳光之类的言辞,也委婉而巧妙地传达着双方有着互助互利、友好合作的诚意。这样的聊天,谁能说不值得回味呢?
要让谈话留有余韵,必须使用优美的言词,假如为了加强印象,故意讲些粗鲁的话,则反而会增加对方的不愉快,弄巧成拙。所以为了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脱口说出伤人的话,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
擅长谈话技巧的人,能够利用言语使对方产生好感。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和乡绅一样,只晓得说些芝麻绿豆之类的琐事。眼界要放得远些,谈话内容不妨从大事着手,注意速度的平顺流畅,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感
对有些人来说,谈话的艺术就在于毫无艺术可言,犹如穿衣,宽松舒适即可,这种情形常见于朋友闲谈;而在更为高雅一点的氛围内,交谈就变得深奥,时时会流露出人们的真知灼见。若想成功地进行交谈,必须调整自己,以求和对方达成默契,不要对他人的修辞表达过分挑剔,否则交谈会不欢而散。
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每天在汽车上,在电梯内,在行走中,当我们开口与擦肩而过的人们谈话时,你是否意识到你们的友谊可能就在此时产生呢?这种体验也许你也曾经有过吧。
毫无疑问,沟通的最形式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善意,可以激发对方的好感。当你说话时,如果能使对方谈到他感兴趣的事情,就表示你已经很巧妙地吸引了对方。此时,我们再以问答的方式诱导对方谈论有送他个人的生活习惯、愿望、兴趣等问题。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存有戒备和疏远心理。此时,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推断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或引以为毫之处。因为这些话题。会在对方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知音感,从而愿意向你倾吐自己的心声。话匣子一打开,陌生人就会逐渐变得熟悉了。
假如你在车站、码头上与人初识,一时没有话说,这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从眼前你与对方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
如果你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张女孩子照片,你就可以和她谈谈这女孩子的事;如果朋友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就可以和她谈谈衣服的色彩、款式;如果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谈谈盆景的栽植和装点……凡是这一类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最容易发展谈话的内容。
如果你参加一个多数都是陌生人的聚会,不防也利用一下你的观察力。先坐在一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在声的人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再决定自己接近的对象,并选择合适的接近方式。观察之后,就要主动出击了,此时,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话题。
倘若你不想东谈一点儿西谈一点儿,而想抓住一个主题把它谈得详尽些,那么,你就提出一个题材作为中心展开。这种谈话,以把题材分解出许多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发展、丰富你们的谈话内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
一个退伍军人与一个陌生人乘同一辆车,位置正好在驾驶员后面。汽车上路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故障。
这位退伍军人感到他的这个绝活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便试探地问道:“你在部队待过吧?”
“嗯,待了六七年。”
“噢,算来咱俩还应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
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据说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而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
当然,通过察颜观色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感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只有在感觉比较投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沟通,而所谓投缘,经常是由于两人之间有一些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和陌生人的相似点,表达自己对于巧合的喜悦,给对方造成“志趣相投”的印象,鼓励其冲破互不相识的隔膜,乐意与自己谈话。
交谈要恰到好处
交谈要恰到好外,就是说既要不卑不亢,又要热情谦虚、温文尔雅和富有幽默感,这样的谈吐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亢就是谈话时不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如果你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也不要轻视别人,要用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别人的意见不见得全不可取,而自己的意见不见得全都可取。如果你随时以高人一等的口吻或专家的姿态出现,好像处处要教训别人,这样只会使别人反感。
当然,反过来交谈时有自卑感也是要不得的。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是难以得到别人的重视和信任的。比如在交谈中,你处处都表现得畏畏缩缩,说什么都不懂,或者是“驴唇不对马嘴”,显出一副未经世面幼稚无知的样子,这也是很糟糕的。
自卑与谦虚,两者是大有分别的。谦虚在谈话中最受人欢迎,又不失自己的身份,更不等于幼稚无知。“虚怀若谷”或“不耻下问”,这就是交谈中的谦虚的态度。明白地说,就是不自大自满,碰到自己在交谈中不了解的话题,不防请对方作简单的解释。这种做法是聪明的,因为这样既可避免误解别人的谈话,又可表示出常识、尊重对方,这样,自然使对方也觉得你很可爱了。
交谈时诚恳、亲切阳很受别人重视的。如果你碰到一个油腔滑调、说话飘浮不实的人,你一定会觉得异常不快,敬而远之,甚至会从内心上引起反感。自己的心情如此,别人的心情也是一样,因此,在社交的谈话中也须警惕注意。
与人交谈要直奔主题
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交流或开工作会时,若是大家都悠闲自在,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生意肯定会失败,这种散漫的习气和低效的工作作风,就是唾手可得的机会也抓不住,现代企业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出手如闪电,或取或弃,快刀斩乱麻,不能拖拖拉拉。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事业有成,口碑极好。每次他给我打电话时,没什么多余的问候、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他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不去烦你,更不会无端耗费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社交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有损于自身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趣盎然。冗词赘语、不得要领,必然令人生厌。擅于交际的人惜语如金、言简意赅,而且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1984年7月17日,法国新总理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厅,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可是有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在交谈中讲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例如,你说:“我到一家里发店去理发,在XX街和XX街的转角处,门牌是四三五号,XX街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让是五年前开的……”
说了一大套,别人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也许认为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多余的。其实,你要说的是你走进了一家理发店去理发,有一个理发师是你大学的同学。这才是你想说的问题。
说话要能直奔主题,这样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浓厚兴趣。在与人交谈中,少用对话,节奏快一点儿,在重要的地方,讲得详尽一些,其他的细枝末节则可以用一两句话交代一下就行了。
应付沉默寡言者
当对方是敏感、害羞而内向的人时,你要表现得比他更内向,但这并不表示你不需要主动和对方交谈。而是在言谈之间表现得迟疑、不肯定,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意见,询问对方的看法,鼓励他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一来,等于给对方提供了一个谈话的方向。
为什么这种人不愿与别人沟通呢?分析起来,大概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他呆能是一般人中年纪较大的或较小的。或者学问品位较高,而同时在座的其他人则比较市侩,所以他才躲在一边。只要你知道症结所在,是不难应付的。你可以在几句谈话中了解他的兴趣是什么,然后再和他展开话题。他见你谈吐不俗,一定会把你当成知己,这样一来,僵局就打开了。
第二,还有一种人,他们沉默寡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并非特别高超,只不过生来古怪,不合群。你和他谈上几句,了解了这类原因后,就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进攻他。“某某球员近来更不行!”比方你了解到他对篮球感兴趣,这一句话是很好的挑战方法,因为十个球迷中会有九个拥护这名球员。你这么一说,他必不肯甘休。你当然要在后来表示屈服,不过在战略上你已经胜利了。
把握好说话的语速
你说话的速度是否太快了,像机关枪一样一下子就把话说完了呢?说话速度太快的原因,可能是你太过紧张,而不自觉地加快说话速度;或者是你想表达的意思太多,而急于一时把它说完。如果你属于前者,在说话前不妨先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情绪再开始讲;如果你是因为心急,那你必须提醒自己“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因为对方无法消化你的话,你急于表达反而叫人更难明白你的意思。
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在向董事会汇报工作时,提到他打算更换秘书的原因。他说:“这位女士工作经验丰富,处理问题他十分老练。但她说话的速度快得让人跟不上。几年前我还不怎么在乎,可是随着业务负担和压力的加重,她的说话速度对我的刺激越来越大。我实在不愿意辞退她,但如果她还是不能放慢讲话速度,我就不得不考虑更换秘书。”
其实,这位女士也有其难处。她整天总是忙个不停,各项文书工作、各界人士来访洽谈、紧急事务的处理把她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渐渐地她说话的速度就与一天工作的节奏同步起来。
说话速度太快会使对方听起来很吃力,因为必须追着你的话,还来不及理解一句话的意思,你就已经把第三句话说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说话速度没有必要急如风雨,也不要拖泥带水,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重要的是让语言流畅自如。使听者不感到过分吃力。
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便问:“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控制好说话的音量
如打雷般的说话方式,会造成听众情绪及听力上的负担,形成疲劳轰炸。接听电话时,如果听筒传来的声音太大,我们通常会将听筒拿远一点儿。同样,如果你说话音量太大,也会令人刻意与你保持距离。而且大声说话也容易产生误解。有位邻居天生就是“大嗓门”,说话声大得叫人难以忍受。记得刚与之为邻时,有天晚上突然听见门外有人大声嚷嚷,心想是不是起了什么争执,事后才知原来是“大嗓门”的邻居在和朋友谈天。
说话音量过大,虽然没有敌意,有时却会让人误以为你在生气或是想吵架,这是不是挺冤的。所以说话声音不宜太大,对方能清楚听见即可。反之,音量太大也恰当。有些人声细如蚊子,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即使竖起耳朵听也听不清楚。而上台说话更是忌讳音量太小,因为台下的人如果无法听清楚你所说的内容,一般会索性不听,在台下聊天或休息。说话的目的就是与人交谈、沟通,如果无法让对方听清楚,你的话就不具有意义,只能算是自言自语而已。
让对方充分领会你的意图
遇到有事情和别人接头,或有事情需要跟别人合作的时候,说话流利的人总能愉快地谈成很多事情,使人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图。
有个人为了庆贺自己的四十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来家中吃饭。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下一人不知为何迟迟没有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说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在座的一位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个客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在说他们。”
这位朋友听后,再也按捺不住了,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明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
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一个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案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一启示,增加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产良好的友谊。
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
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每个人都有紧张、陌生感、这就要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形象。
你们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外在形象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会在这一瞬间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为什么事都那样得心应手,动顺人从,似乎鸿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的整体“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浒传第22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的情节概括,急!急!急!
知县想庇护宋江,只把唐牛儿问罪;阎婆再三哭闹,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宋江藏于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横不捉拿宋太公。两人只抄宋江和父亲断绝关系的执凭公文回县回话。宋江与兄弟宋清到柴进庄上躲避,撞见正发疟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后去拜访他。阎惜娇,即阎婆惜,是小说《水浒传》人物。郓城县最有名的妓女,挂着天香楼的“头牌”,歌舞辞赋琴棋书画可谓样样精通,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后为宋江所杀。
朱仝,绰号美髯公,郓城县人氏,出身富户,原为县马兵都头,曾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后改任当牢节级,又义释雷横,被刺配沧州。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上梁山落草。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十二位,上应天满星,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后授保定府都统制,最终官至太平军节度使。
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天魁星。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辗转上了梁山。并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
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反映了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起义的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发展而来的。
另外,《水浒传》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很多国家流传开来,如18世纪流传到日本、朝鲜,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19世纪,《水浒传》又流传到了欧美各国,出现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译本。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6%B5%92%E4%BC%A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