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猜谜:欲知平直必准绳(打一2字纪检用语)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怎么看

没错。 原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语出《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释文: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 “准绳”和“规矩”原本表示具体的测量和绘图工具,后表示抽象的“准则、法度”之义。 据说大禹治水时,左手持“准绳”,右手执“规矩”。 “规矩”一词用来表示一定的标准、法则,也形容一个人行为端正,合乎标准或常理;“准绳”则比喻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出自哪里

出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意思是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

全诗(节选)如下:

三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於不自知。

译文如下:

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有水准墨绳;想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有圆规和矩尺;君主要了解自己,就一定要有耿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设置师保,是用来举发天子的过失。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国家和自身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部寻求,关键在于自知。

尧设置了一面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一根供书写批评自己的木柱,商汤有朱门主管纠错的官员,尚且害怕不能自知,现在的君主,贤明不如尧、舜、汤,却采用遮蔽视听的做法,靠什么来了解自己呢?楚成王、齐庄王不自知而被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自杀,所以没有比不自知更大的坏事了。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论·不苟论》是战国时期吕不韦创作的一篇散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

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苟论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的翻译 又快又好的追加100

想确定平面和垂直面,就必须要有水准依和铅垂绳,想确定方和圆,就必须要有圆规和直角尺。当皇帝的想要了解自己,就必须要有正直敢言的人。所以天子要设立辅弼、师保之类的谏言官,就是为了让他们指出自己的过失。所谓人,总是不能了解自己,当皇帝的尤其是这样。存亡安危,不比寻找客观理由,首先要确保有自知之明。尧设置了鼓,想进谏的就可以敲,舜立有木牌,谁有不满都可以写上去,汤有专门负责指责过错的人,武王有警告自己审慎的小摇鼓,他们还害怕这些不足以让自己了解自己。如今皇帝没有尧舜汤武四个皇帝那样的贤明,反而讳疾忌医掩饰自己的错误,哪里算得上是有自知之明的呢?

君子以反修德 什么意思?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解释:君子以道为根本,进行品德修养,端正品德链而创作音乐,音乐和谐而后通达理义。 【相关名言】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欲知平直 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 则必规矩 怎么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准绳,何来平直? 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排队这件事情,很多的时候会被‘加塞儿’惹得气恼。打架?不愿意,忍气吞声?又不甘心。只有闲嘀咕几句聊解心中的烦闷。 加塞儿,就是不守‘先来后到’的规矩。人人都应该遵守。不愿意被别人‘白眼’,就要维护这个方圆。

文章标签:文学学习内容人文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