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秭归,下列哪个岩组不属崆岭群_______。

北秦岭构造带

本区北秦岭构造带仅出露元古宙的秦岭群、宽坪群和新元古代—下古生代的丹凤群和二郎坪群地层。

1.元古宙秦岭群和宽坪群

秦岭群呈不连续的透镜状分布于太白—桐柏一带,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钙硅酸盐岩和大理岩组成,局部有斜长角闪岩穿插。岩石遭受了至少两次较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游振东,1987),变质作用以中深变质为主,局部可达高级变质程度(如桐柏地区大河组中的麻粒岩)。关于秦岭群的形成时代,游振东(1988)在内乡板厂黑云斜长片麻岩中测得2290Ma的全岩Th-Pb等时年龄;张宗清(1991)在西峡蛇尾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测得锆石U-Pb年龄为2226Ma;斜长角闪岩的Sm-Nd等时年龄为1982Ma,证明它们属古元古代产物。另外,张国伟等(1988)在丹凤—西峡的秦岭群斜长角闪岩测得了2973±295Ma的Sm-Nd等时年龄,表明秦岭群还包含有新太古代的地质体或岩块。

宽坪群呈长条带状分布于北秦岭带最北部,地层出露相对较全,下部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绿片岩和黑云片岩组成;上部主要为黑云石英大理岩。与秦岭群相比,宽坪群岩石的变质程度较低,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宽坪群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较多,但各家年龄值很不一致,因此宽坪群时代归属也存在争议:如肖思云(1987)根据锆石U-Pb法测得年龄值为1974.3-1681Ma,定为古中元古代;张宗清(1991)测得宽坪群绿片岩的Sm-Nd年龄为986Ma,定为新元古代;林德超(1989)测得宽坪群的39Ar-40Ar年龄为1007±18Ma定为中元古代晚期产物。考虑到锆石年龄可能反映的是源岩年龄,多数人倾向认为宽坪群属中—新元古代地质体。

2.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丹凤群和二郎坪群

丹凤群呈狭长带状分布于北秦岭带的最南侧,从西部太白地区至东部丹凤地区均有出露。岩石主要为浅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含有少量中性火山岩。火山岩中夹有少量碎屑岩、薄层碳酸盐岩。地质研究认为,秦岭群南侧的丹凤群与秦岭北侧的二郎坪群等形成于同一时代。同位素资料表明,丹凤群基性火山岩有448±42Ma的Rb-Sr年龄(张国伟,1988)、苏长辉长岩脉的403±17Ma的矿物Sm-Nd年龄等,张宗清(1991)在丹凤群变质火山岩中获得了383±13Ma的Rb-Sr年龄和388±8Ma的锆英石U-Pb年龄。成岩作用与变质年龄过于接近,故认为此数据更可能代表岩石的变质年龄,而丹凤群成岩年龄可能早于400Ma,即属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岩石建造。二郎坪群地层主要出露于河南西峡县二郎坪乡地区,呈狭长带状分布于秦岭群和宽坪群之间。地层由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火山岩以细碧岩、角斑岩、枕状熔岩为主,沉积岩为大理岩、变碎屑沉积岩和硅质岩。火山熔岩上部的硅质岩中已发现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张宗清等(1991)在南召青石峡和西峡长探河地区二郎坪底部的细碧角斑岩中分别获得到708±63Ma和822±80Ma的Sm-Nd年龄,并将二郎坪群置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3.花岗岩

北秦岭代范围内岩浆侵入活动相当强烈,其中以花岗质岩浆的侵入最为发育,时代主要集中于新元古代—古生代,并以后者为主。新元古代代表性岩体主要有德河、蔡凹花岗岩体。时代约为793Ma—695Ma。早古生代代表性岩体有枣园、许庄和石门花岗岩体,时代约为382-485Ma。

此外,本次研究还涉及到南秦岭毛堂群和部分志留纪地层。以及扬子地台的崆岭群、火地垭群等地层。毛堂群出露于西峡—浙川一带,为以石英角斑岩和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建造。根据同位素年龄和地层的接触关系,毛堂群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崆岭群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其次为富炭质片麻岩、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和石榴二辉麻粒岩。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关于崆岭群的原岩,最近高山(1989)的研究认为,它们主要是侵入成因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少量为花岗质和石英二长质片麻岩,只有富铝富炭质的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属于变质的沉积岩。崆岭群的形成时代据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测定为2850±15Ma(刘观亮,1987),属新太古代产物。西乡群为一套变质的火山沉积建造。根据其与上覆的震旦系下统之不整合关系及侵入其中的汉南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年龄为800Ma,锆石U-Pb年龄为868Ma(黄萱,1990),西乡群的形成时代应早于新元古代。火地垭群由下部的后河组由TTG质片麻岩和眼球状混合岩组成(高山,1989)和中部不整合于后河组之上的上两组和麻窝子组变质砾岩、石英岩、硅质白云质大理岩、硅质岩及炭质黑云母斑岩以及上部铁船山组由具双峰特征的大陆裂谷型变质拉斑玄武岩、碱性英安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组成。火地垭群的形成时代据不整合于其上的震旦系灯影组和侵入其中的基性杂岩的K-Ar年龄为690-1050Ma(高洪学,1990),因此应早于新元古代。

稳定陆块

3.2.1.1 西伯利亚陆块

它是亚洲大陆最大的一个陆块,西南大致以鄂毕河-萨彦岭为界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相邻,东部在勒拿河以东与上扬斯克中生代褶皱带毗连,它被划分为若干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陆块固结的时代约在2000~1900Ma以前,基底由太古宇和古元古界组成。太古宇主要出露在阿尔丹和阿纳巴尔等地,是一套由麻粒岩、角闪岩、结晶片岩和混合岩-花岗岩组成的变质杂岩系,伴以斜长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有两组主要的同位素年龄:3400~3000Ma,2500~2300Ma。古元古界为不同程度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贯以卡累利阿旋回和贝加尔旋回的基性-酸性侵入岩。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构成陆块的盖层,中、新元古界多为稳定类型或过渡类型沉积,下古生界为典型陆表海型沉积,泥盆系-下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石炭世以后以陆相沉积为主,二叠纪一三叠纪有大面积暗色岩喷发。

3.2.1.2 塔里木陆块

一个经晋宁期而固结的陆块,南界包括西昆仑山北坡和阿尔金山西北麓,北界达中天山隆起带。地壳表层为3层结构:①前震旦纪基底,包括新太古界麻粒岩、片麻岩、混合岩,古元古界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大理岩、结晶片岩系,以及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系;②震旦系-古生界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海相沉积,震旦系发育有3期冰碛沉积;③中新生代以陆相为主的盆地类型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

塔里木陆块包括5个二级构造单元:柯坪断隆,库鲁克塔格断隆,铁克里克断隆,阿尔金断隆和塔里木台坳。前4个构造单元展布于陆块边缘,塔里木台坳规模最大,广泛分布有新生代地层,内部可划分为若干次一级的隆起带和坳陷带。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塔里木台坳地壳厚度50~56km,一般边缘厚,中央薄。

3.2.1.3 中朝陆块

包括贺兰山以东的华北、东北南部、渤海、北黄海和朝鲜北部广大地区,西界可能包含巴丹吉林沙漠,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相邻,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东南部与扬子陆块相接。这是一个地质历史上活动性较大的陆块,特别是中生代以来遭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强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产生了强烈的板内形变。地壳厚度西厚东薄,太行山以西约38~48km,太行山以东平均34~36km,渤海、黄海约30~32km。

中朝陆块经历了4个大的演化阶段,形成4层结构。前吕梁期阶段经历了多次构造-热事件和地壳的裂解与形变,形成几套变质杂岩系和若干条绿岩带,吕梁期形成陆块的统一基底。最老的岩层出露于陆块北缘,冀东迁西群测得年龄为3720~3650Ma。吕梁-晋宁期阶段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裂陷槽型沉积,构成陆块的第二个结构层。以中国蓟县剖面为代表,主要是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的镁质碳酸盐建造和砂页岩建造,厚数千米到万余米。晋宁-印支期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整体降升和沉降,形成第三个结构层即陆块盖层。普遍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除辽东半岛、皖北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寒武系-中奥陶统为标准的陆表海稳定类型沉积,中石炭统-中三叠统为富含煤系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印支期后阶段(晚三叠世-第四纪)受强烈的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改造”,经历了克拉通“破坏”后,只残留了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克拉通型岩石圈(邱瑞照等,2006),中东部地区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隆起带、沉降带,形成强烈的板内变形和岩浆活动,堆积了巨厚的坳陷盆地及裂谷盆地型沉积,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3.2.1.4 阿拉伯陆块

主体为阿拉伯半岛,西南以红海裂谷为界与非洲陆块相隔,东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褶皱带相连。这是一个由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经远距离漂移而拼贴于欧亚古陆的外来陆块,地质历史上活动性较弱,构造比较简单,地壳表层主要由3个结构层组成:前寒武纪主要经历了1000Ma及700~600Ma两期构造-热事件,形成一套中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古生界主要出露于陆块的东北边缘,为陆相、滨海相并向东北逐步过渡为海相地层;侏罗系-古近-新近系,特别是古近-新近系为重要的含油岩系,在陆块内部为断陷盆地型堆积,在东北边缘为海相沉积,构成陆块向扎格罗斯海的过渡带。

陆块最老的岩浆活动发生在新元古代,可以划分3个构造岩浆活动期,年代分别为10~850Ma、700Ma、570Ma,以中酸性侵入岩及基性、中基性喷发岩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岩浆活动微弱,陆块边缘偶见火山喷发岩。中生代末到新生代主要为陆上火山喷发,西部分布有白垩纪-古近-新近纪暗色岩和第四纪玄武岩。

3.2.1.5 印度陆块

包括整个印度半岛及其邻近地区,北界大致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及印度河谷地,西界在苏莱曼山前带与印度河之间,东界大致位于那加山-阿拉干山。它也是由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一个外来地块,地壳厚度30km左右,喜马拉雅地区50km左右。

印度陆块是地球最古老的陆块之一,受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的控制形成典型的棋盘格式构造格局,大体可以分为3个构造区。

陆块南部为地盾区,广泛出露太古宙和古、中元古代基底。太古宇大致以3000Ma为界分为两套岩群:下部为深变质杂岩系,上部为伴以酸性侵入岩的浅变质岩群。陆块南端出现大量片麻状、混染状紫苏花岗岩,较老年龄达3200Ma,马德拉斯紫苏花岗岩全岩等时线年龄2600Ma。东高止地区分布有著名的孔兹岩系,区域变质年龄2600Ma左右。新太古界-古元古界达瓦尔群为变质绿岩系。下、中元古界不整合于太古宇之上,主要为浅变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系,贯以同期花岗岩体。在陆块中部、东南部分布有新元古代盖层沉积,经历了1000Ma及700Ma两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在断陷盆地零星分布古生代沉积,西北部覆以大面积晚白垩世-古近纪德干暗色岩。

陆块中部、西北部为印度河-恒河盆地,覆以大面积第四系,在苏莱曼山、喜马拉雅山、那加山-阿拉干山山前带出露古近-新近纪以磨拉石为主的沉积。

陆块北部为喜马拉雅构造带,主要为古生代稳定类型海相沉积,上古生界多为海陆交互相,石炭系-二叠系含冰海相沉积,在喜马拉雅出露前寒武纪高、中级变质岩系,形成一系列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并有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穿插其中。

3.2.1.6 扬子陆块

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相连,西以青藏褶皱区为界,东南以“江南古陆”南缘断裂带与华南褶皱系相邻,向东没于南黄海。这是一个经晋宁运动而形成的陆块,具有3层结构。前震旦纪基底构成第一个结构层,由两套变质岩群组成:新太古代变质杂岩,以康定群、崆岭群为代表,崆岭群中岩组底部和上部分别获锆石U-Pb一致曲线年龄为2855±15Ma和2432±28Ma;中新元古代以昆阳群和四堡群、板溪群为代表的浅变质沉积岩及火山-沉积岩系,被四堡期、晋宁期花岗岩类所贯入。第二个结构层为震旦纪-古生代沉积盖层,为典型的稳定类型沉积,大部分为海相地层,下震旦统、下泥盆统及上二叠统出现陆相沉积,晚二叠世有大面积玄武岩喷发。第三个结构层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以四川盆地为代表,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为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古近-新近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盐的红色岩系。

秭归旅游景点介绍

秭归旅游景点介绍:

1、屈原祠:

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屈原祠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

2、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新县城,占地面积约500亩,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崆岭纤夫、战国铜马车、骚坛遗韵及雕塑、牛肝马肺复制、滨水景观带等景点。

秭归的地形地貌相关介绍:

秭归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

县境内为巫山余脉盘踞,层峦叠嶂,岩高谷深。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本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秭归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秋季节多阴雨,盛夏酷热期短,雨热同季,冬暖少雨雪。

2017年,秭归县年平均气温17.1℃,年总降雨量1535.4毫米,年总日照时数1271.0小时,年总蒸发量810.5毫米,无霜期285天,雷暴日数32天,轻雾180天,大雾8天,结冰日数3天。

关于屈原故里秭归的有什么民居特色

屈原故里秭归是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三峡古民居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巴、楚、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其民居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多变的风格。三峡建筑的个体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了峡区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

三峡民居多元多变的风格,是历史上大规模长期移民的结果,也是三峡地区以巴楚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进而融入中国建筑体系的结果。干栏式、井干式、碉房式、四合院式等等,在三峡两岸的传统民居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扩展资料:

秭归县,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

秭归县境内交通有“一纵”、“两横”、“五环”、“数支”等道路,构筑境内交通网。 著名景点有:屈原故里、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等。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故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民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秭归县

宜昌有哪些景点?求推荐。

宜昌的景点有: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车溪民俗旅游区,三峡大瀑布旅游,中武当·天柱山景区,世外桃源风景区,仙人溪风景区,鸣翠谷风景区,三游洞风景区,高安楼等等。


1、高安楼;

宜昌境内少有的清代徽派建筑,2015年4月,因文物异地保护从安徽黄山搬迁至湖北远安。走进高安楼,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一木一石皆为风韵。透过眼前精致奢华的雕梁画栋,我们看到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风骨。来高安楼,一起重回古时徽州。


2、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清江画廊风景区位于三峡·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百里的清江画廊,境内峰峦叠嶂,数百翡翠般的岛屿星罗棋布,灿若绿珠。犹如黛江水烟波浩渺,高峡绿林曲径通幽。绿水青山、江上泛舟看风景,好不惬意。


3、三游洞风景区;

每个宜昌人都知道三游洞。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三游洞的风景可以说是非常吸引文人墨客了。现代的爱好诗词文学的人也可以去领略一下三游洞的美景。


4、中武当·天柱山景区。

景区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二十五公里,与国家5A级景区清江画廊风景区毗邻,海拔1445米。其风景优美,集秀、奇、险、峻于一身,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文章标签:主题旅游历史旅游生活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