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宫御茶在哪里

什么是御膳房、御茶房,它们分别位于哪个角落?

说起御膳房,怕是你眼前已经闪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美味珍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应有尽有,但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御膳房真的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吗?

一、什么是御茶膳房

清宫御膳中,乾隆御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部分。

经由康熙、雍正时期的物质积累,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乾隆年间,御膳有关机构的建设及人员管理制度等发展已趋于完善。

而影视剧中常见的“御膳房”,其实是清朝御膳茶房的简称。

上图_ 御膳房

作为御茶膳房,它包括了御茶房,御膳房及其附属机构。

不同机构各有分工,御茶膳房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饮食以及节令、筵席饮食的加工。

据古籍记载,御膳房“专司上用膳馐、各宫撰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御茶房“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随侍坐更等事。”

等到了乾隆时期,御茶膳房下的机构名称及设置等又发生了变化,由膳房、茶房、膳房库及其下属机构共同构成。

上图_ 乾隆皇帝

二、御茶膳房究竟在皇宫中的哪个角落

据于敏中等所著的《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卷七十一中记载道,顺治十年后,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而乾隆十三年后,则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其内部“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

由于御茶膳房内部机构十分复杂,因此,不同机构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御膳茶房的位置中,并不包括膳房库、内膳房、茶房值庐和清茶房等机构。

那这些附属机构又分别居于何处呢?

我们一一来看。

上图_ 清乾隆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首先来说膳房库,这膳房库离御茶膳房不远,就在御茶膳房的旁边,在陈宗番的《燕都新考》中写道:撷芳殿“东为御药库,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朝房。”

其次来说内膳房,乾隆十五年,内右门内,太监们准备御膳的膳房即为内膳房。御膳经由中和殿东围房里的御茶膳房制作好后,就会被送到这里,而且,为了方便皇帝吃饭,膳房银器库也同时被设置在这里。

然后是御茶房值庐,送到皇帝手中的茶要保证合适的温度,所以,御茶房值庐不能离皇帝日常居住或处理政务的位置太远。康熙年间,御茶房设在乾清宫东北处,在乾清宫的东庑内开辟了三楹房间充当茶房值班处,里面还有康熙皇帝的御笔“御茶房”。

最后我们来介绍清茶房的地理位置,在《清高宗实录》中曾经记载道:“永琅等奏,本月十一日寅刻,西华门内清茶房、外果房失火延烧房屋,所贮乐器经卷多被焚毁。”这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发生的一场大火,从书中的记载中我们得知了乾隆时期清茶房的位置。

上图_ 清 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

三、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御茶膳房主要是由御膳房、御茶房及其附属机构构成,那么这些机构具体又承担着什么责任呢?其人员管理配置又要遵循怎样的规定呢?

1、 茶房

这里所说的茶房可并不仅仅需要为皇帝一人服务,而是负责包括皇帝、后宫的妃子和进宫来办事的大臣们在内所有人的饮品制作。

茶房下设清茶房和蒙古茶房。

而这提供的饮品主要以茶叶和乳茶为主。其中,乳茶的制作由蒙古茶房负责。

清茶房除了要“淘洗果品、办造茶汤、及担水”之外,还要负责制作乳饼。同时,清茶房还要负责内阁和太和门内侍卫大臣的赐茶。

上图_ 养心殿后膳房外景

2、膳房

膳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饭食。

膳房又分内膳房和外膳房,下设侍卫饭放和皇子饭房。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为了照顾那些大臣们在皇宫中的日常饮食,便设下了侍卫饭房,侍卫饭房中需用到的如肉、菜等原材料则由内膳房每日发放。

乾隆十五年,膳房改为外膳房,主要负责皇帝和宫中各位妃子,皇子及福晋等人的日常例用,这里就不包括大臣了。后来,宫中又专门设置了皇子饭房,专供皇子的日常膳食。

3、膳房库

上面介绍的膳房主要负责制作膳食,而膳房库则主要起到一个保管和储存食材的作用。

膳房库又包括了肉房、干肉库和银器库。

肉房和干肉库的区别就在于“肉房以纳腥物、干肉库以纳藁物膏物及谷蔬之物”。

那时的肉房可并不仅仅只有猪肉、羊肉之类,里面储藏的肉类十分丰富。比如鹿、狍、黄羊、野猪、熊、杂色鱼、鲟鳇鱼、鹅、树鸡等。

而干肉库中则有如鹿肉干、獐、腊猪、咸鱼等肉制品,也存放有燕窝、乳油、乳酒、山药、挂面、百合等物。

银器库主要负责存放皇帝日常进食所用的金银餐具和茶具。

上图_ 清朝碗、勺、筷、刀、叉 进膳用具

四、御膳菜品都是如何搭配食器的呢

为了展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御茶膳房中的食器主要以精致的瓷器和金银器为主。

其中,由官窑烧制出来的瓷器是皇宫中瓷器的主要来源。

乾隆二十一年,《清御茶膳房瓷器档案》立档,在其中之一的《珐琅器、玻璃器底簿》中曾记载道:“包括碗、锤、盘、碟、盒、供托、果洗等。”

这些瓷器大部分都被存储在广储司瓷器库中,而一些时常需要使用的瓷器则被存储在御茶膳房,方便使用。

而食器中的金银器则主要由内务府制作,先从广储司领取银两,待银两融化之后再将其打造成金银器,以供使用。后来,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于是金银器的制作任务就又由造办处负责了。

一般来说,做好的御膳要使用什么食器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里面却也逐渐形成了某种自然的搭配习惯。

上图_ 清 康熙款黄釉菊瓣盘

有学者将御膳食器大致分为了碗类、汤膳碗和盘类三种。

就碗类而言,比如说,像咸肉槽鸭子、肉丝酒炖鸭子等一般就会搭配八仙碗,水晶丸子、山药炖肉和火熏猪肚等则会搭配二号黄碗,而豆腐片汤、奶酥油野鸭子等则会搭配五福珐琅碗。

此外,还有红潮水碗、青瓷碗、青水海兽碗等常用食器,它们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肴。

就汤膳碗而言,比如鸭子粥,它一般就会搭配三阳开泰珐琅碗,又比如元宵和燕窝金丝汤,这些则会搭配五谷丰登珐琅碗。

盘类食器主要用来呈放一些面点和小菜,比如荤素馅烧麦、荷叶饼等一般会搭配珐琅盘,而南小菜和粽子则会搭配银盘,至于我们常听说的冰糖炖燕窝,它则搭配了春寿宝盘。

所以,御膳房可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单是那些色香味浓的御膳,就已经令人垂涎欲滴了。

糖尿病可以喝苗宫御茶吗

可以喝,糖友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意饮食习惯,控制每顿饭的热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证血糖的稳定是很有帮助的,你可以关注血糖高管app

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什么茶

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扩展资料: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

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湖龙井

《延禧攻略》御茶膳房是什么机构?

在这部剧中出现了一个叫做御茶膳房的机构,在荔枝被毁后,魏璎珞为了挽救局面,将掉在树下的荔枝送去了御茶膳房,做成了典型,御膳房大家都知道,那么御茶膳房是什么?

其实御茶膳房就是膳房和茶房的合称,由于御茶膳房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所以说皇后的荔枝宴上的荔枝才会被送到御茶膳房来处理。

御膳房是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茶膳房的下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干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设有银器库,御茶膳房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下属人员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笔帖式等。

该剧前期用了5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筹备,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于正更是带领团队探访了江浙一带做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并参观考察了诸多博物馆,以全方面深入了解当时的服化道风貌。

该剧服装设计宋晓涛介绍,他在查阅史书典籍后发现,真实历史上的清宫服装和我们理解的不太一样,“它其实是非常简约,而且有一点点汉化的感觉。”因此真实性较高,极具参考价值。

“之前拍的清宫剧虽多,但将东方美学与清廷文化相结合深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禧攻略》却是第一部。”制作人于正认真地向媒体与观众推荐了这部剧,直言从服装设计到场景道具都参考了大量史实资料,是一部体现中国文化之美的“精心匠作”。

剧中也特别花了不少笔墨,来展示恢复古制后的人物造型,像此前没有在影视中表现过的“一耳三钳”式耳饰戴法,就特别由剧中秀女阐述出来。“淡扫蛾眉”、“点绛唇”的中国风妆面,也改写了国产古装剧无论任何年代都是韩式一字眉的尴尬场面。

清朝紫禁城里吃饭是御膳房做了分给皇上、太后、皇后、各位妃嫔吃还是由各个宫里的太监自己做?

各吃各的。

紫禁城膳房分为“御膳房”和“膳房”。

1、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膳房”叫御茶膳房,俗称“御膳房”。御膳房共有两处:一处在“前朝”的“景运门”外,俗称“外御膳房”,一处在“内廷”的“养心殿”侧边,俗称“内御膳房”。

2、专门为后妃们服务的“膳房”分布在“内廷”许多个宫院里,分为八个等级。

扩展资料:

御茶膳房下属各机构的地址为:

膳房:紫禁城内的膳房众多。景运门外的膳房,称“外膳房”,又称“御茶膳房”。另一座膳房是专为皇帝服务的膳房,位于养心殿正南,称“养心殿御膳房”,又称“大内御膳房”,为一独立院落,院内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排房,其南侧为南库。

此外,在圆明园、颐和园等等御园内,也设有膳房,称“园庭膳房”;在热河、泺河、张三营等行宫设膳房,称“行在御膳房”。紫禁城内还设有膳房库,其位置在熙和门西南,《国朝宫史·卷十一·宫殿一·外朝》载,熙和门“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

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

用膳的规矩:

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

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

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

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待会儿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道: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

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膳房

文章标签:历史养生保健理工学科美食烹饪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