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比登是什么东西

金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哪儿

金泉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金泉国家森林公园在哈尔滨东南60余公里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处,有松峰山自然保护区、玉泉、平山狩猎场等。
玉泉有我国最大的封闭式狩猎场,面积3000公顷,景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狍子、黄羊、飞龙等小动物,还有观赏动物马鹿、梅花鹿几千头。可滑雪、骑马、乘雪橇,在茫茫-雪原中套野鸡、打山兔、打野猪等,惊险有趣,每小时每人150元。场内玉泉滑雪场(门票10元),为我国最早滑雪场,面积100公顷,建于上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中国滑雪之乡”。滑雪25元/小时,宿20元/人。还可滑冰、乘雪橇、抽冰猴、马爬犁、狗爬犁、双层爬犁、品农家宴等,价廉,适合一般滑雪者。
玩毕登胜景众多的松峰山,其面积14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27米,陡峭险峻,峰峰各异。北区五峰有名景金源双乳峰及拜头台、山泉井、石宝等景观;尤为稀奇的是崖壁上刻有韩湘子等传奇人物画,线条流畅,清晰俊美,但不知是何年何人所刻画。

《左传·隐公十一年》

【原文】十一年春,滕侯、薛1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2也。薛,庶3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4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5。君若辱贶6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夏,公会郑伯于郲7,谋伐许8也。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輈9以走,子都拔棘10以逐之,及大逵11,弗及12,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13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14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15。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16,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17,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18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19,无置于许。我死,乃亟20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21也,天而既厌周德22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23,经24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25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26出豭27,行28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王取邬、刘、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郑、息29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30,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31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32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33。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34。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35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36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37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译文】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觐,互争谁是宗族里的大支。薛侯说:“我们先受封。”滕侯说:“我,是周王朝卜正官,薛,是旁支外姓,我不能后于他。”
鲁隐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承蒙君主与滕君问候我君主。周国有句谚语说:‘山上有木,工匠就会忖度;宾客有礼,主人就会选择。’周王朝的宗族会盟,异姓排在后面。我君如果到薛国朝见,就不敢与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承蒙君主赏赐于我,那么希望君主同意滕侯的请求。”薛侯同意了,就让滕侯为大。
夏,鲁隐公与郑伯在郲地会见,谋划征伐许国。
郑伯将要征伐许国,五月甲辰日,在大宫授受兵器。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要车辆,颖考叔挟起车辕就走,子都拔出戟就追赶,跑到大路,没有抓住,子都很愤怒。
秋七月,鲁隐公会见齐侯、郑伯征伐许国。庚辰日,迫近许国,颖考叔拿着郑伯的蝥弧旗争先登城。子都拿弓箭从下面射他,颖考叔从城上倒下。瑕叔盈又拿着蝥弧旗登城,向四周挥动旗帜大呼:“君主登城了。”郑国军队于是全部登城。壬午日,全部军队进入许国都。许庄公逃奔卫国。
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君王说许国不供奉,所以跟从君王讨伐他。许国既然已经认罪,虽然君主有命,我也不敢听闻。”于是让给郑国人。
郑伯派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都城东部偏邑,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而借我的手惩罚他。我这儿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共享安宁,难道敢把征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吗?我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协调,而使他四方求食糊口,我怎么能长久占领许国?我的先生(指百里)侍奉许叔以安抚这里的民众,我将让公孙获来佐助先生,假如我得以善终,上天可能又依礼而改悔对许国的祸害,让许公再来侍奉其社稷。那时只有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就象老亲戚一样,都能降阶以相从。不要滋长他族,逼近此处,来与我郑国争抢这块土地。我的子孙挽救危亡不来不及,难道还能替许国祭祀祖先吗?我让先生留在此处,不仅是为了许国,也是巩固我郑国的边境。”
于是就让公孙获居住在许国西部偏邑,说:“凡是器用财货,不要放置于许国。我死后,你们急速离去。我的先君在此建新邑,王室既然已衰卑,周国子孙也日益失去次序。那许国,是周国大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恶周国的规律,我怎么还能与许国争夺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有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人民有序,利于后代子孙的。许国无法度而被征伐,归服而放开他们,度量规律而处置,衡量力量而行为,看清时机而行动,不累及后人,可以说是知晓社会行为规范了。”
郑伯让每卒出一只猪,每行出一只狗或鸡,以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君子认为:“郑庄公失去政事的法度了。政用来治理民众,法度用来纠正邪恶,既无规律之政,又无威慑之法,因此就会产生邪恶。邪恶而诅咒,有什么益处呢?”
周桓王拿出邬、刘、蒍、邗的田土给郑国,而给了郑国人苏忿生的田土,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因此知晓桓王会失去郑国。宽恕而行为,是规律的原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纲要。自己不能保有而拿来送给别人,别人不来感谢,不是也应该吗?
郑国、息国有违反的言论,息侯就征伐郑国。郑伯与之战于边境,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君子因此知晓息国将要灭亡。不度量规律,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人,没有征伐宣言,不查察有罪,犯这五错而征伐别人,就要丧失军队,不也是适宜吗?
冬十月,郑伯带领虢国军队征伐宋国。壬戌日,大败宋国军队,以报复其进犯郑国。宋国没有前来报告,所以不记载。凡是诸侯有命令,报告就记载,不报告就不记载。出军是否成功,也是一样。即使灭掉一个国家,被灭的不报告战败,取胜的不报告攻克,不记载于简册。
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官职。隐公说:“从前因为他年少,我代为授受。我已经派人营建莬裘之地,我已经老了。”羽父害怕,反过来在桓公那里无中生有说隐公的坏话而请求杀掉隐公。隐公从前还是公子时,曾与郑国人在狐壤交战,被俘受羞耻。郑国人把他囚禁于尹氏处,隐公贿赂尹氏而在神主钟巫前祷告,于是就与尹氏一起回到鲁国而建立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斋戒于社圃,住宿在寪氏家。壬戌日,羽父派盗贼在寪氏家杀死鲁隐公,立桓公为国君而讨伐寪氏,寪氏家有枉死之人。不记载葬礼,因为没有按国君的葬礼进行。

同崔邠登鹳雀楼原文_翻译及赏析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唐代·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历史 , 写景 , 感慨人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唐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子产不毁乡校颂
唐代 : 韩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
展开阅读全文∨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历史 , 故事寓理一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二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三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两汉·刘向《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两汉 : 刘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
展开阅读全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国小文言文 , 历史 , 故事 , 外交哲理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先秦·左丘明《郑庄公戒饬守臣》
郑庄公戒饬守臣
先秦 : 左丘明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古文观止 , 历史 , 故事寓理

后出师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魏晋·诸葛亮《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 魏晋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型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创作背景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鉴赏
伪作论据
(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
(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 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 *** 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江表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 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标》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再看二表的用辞风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说的是当前的任务,与《后表》“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辞义仿佛,所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说的是自己的职责和决心,与《后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脉相承;所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长远的目标,非认为一举大胜,它与《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三) 诸葛恪不可能伪作。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吴公安督诸葛瑾致书通报军情,言“与贼争竞之计”的《后表》应是此时传送到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诸葛恪看到,再有吴大鸿胪张俨撰《默记》时收录。
假使诸葛恪伪作,他当会大赞叔父,贬抑曹魏,决不会造“难可逆见”一类有余之辞;假使他做伪作的目的是为自己伐魏的乐观主张做“旁证”,则会转引其辞以说服他人,然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叹息”而已;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时蜀汉尚在,两国使者频往,知情者均在;又诸葛恪作为吴臣,安肯曰“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所以,诸葛恪伪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张俨伪作,起码首先骗不了诸葛恪这位知情者。
至于张俨将《后表》收入《默记》,一则因为俨是主战派(由裴注引《默记·述佐篇》)可见,二则因为《后表》与《默记·述佐篇》体例相符。张俨曰:“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显然,其“陈进取之图”的,主要当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战并对诸葛亮屡以弱攻强的进取方针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 关于赵云死亡时间,可能是《三国志》有误。今但知建兴六年夏初赵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动一概不见史载,即使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二郡之重大战事亦不见有赵云出现。由此窥测,赵云有可能卒于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上《后表》前,灵柩运回大邑县(蜀汉蜀郡江原县境)安葬时至七年春,陈寿或有可能因此误记卒年。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先秦·左丘明《郑庄公戒饬守臣》
郑庄公戒饬守臣
先秦 : 左丘明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
古文观止 , 历史 , 故事 , 寓理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宋代·苏轼《三槐堂铭》
三槐堂铭
宋代 :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
展开阅读全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
古文观止 , 赞颂 , 写人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两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诫兄子严敦书
两汉 :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
展开阅读全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古文观止 , 劝诫书信

为虎作伥文言文

1. 为虎作伥文言文及翻译 《为虎作伥》故事出自《太平广记》所引传奇《马拯》,原文如下:唐长庆中,有处士马拯,性冲淡,好寻山水,不择险峭,尽能跻攀。
一日居湘中,因之衡山祝融峰,诣伏虎师。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兼列白金皿于佛榻上。
见一老僧眉毫雪色,朴野魁梧。甚喜拯来,使仆挈囊。
僧曰:“假君仆使,近县市少盐酪。”拯许之。
仆乃挈金下山去,僧亦不知去向。俄有一马沼山人亦独登此来,见拯,甚相慰悦。
乃告拯曰:“适来道中,遇一虎食一人,不知谁氏之子。”说其服饰,乃拯仆夫也。
拯大骇。沼又云:“遥见虎食人尽,乃脱皮,改服禅衣,为一老僧也。”
拯甚怖惧,及沼见僧曰:“只此是也。”拯白僧曰:“马山人来云,某仆使至半山路,已被虎伤,奈何?”僧怒曰:“贫道此境,山无虎狼,草无毒螫,路绝蛇虺,林绝鸱鸮。
无信妄语耳。”拯细窥僧吻,犹带殷血。
向夜,二人宿其食堂,牢扃其户,明烛伺之。夜已深,闻庭中有虎,怒首触其扉者三四,赖户壮而不隳。
二子惧而焚香,虔诚叩首于堂内土偶宾头卢者。良久,闻土偶吟诗曰:“寅人但溺栏中水,午子须分艮畔金。
若教特进重张弩,过去将军必损心。”二子聆之而解其意,曰:“寅人虎也。
栏中即井。午子即我耳。
艮畔金即银皿耳。”其下两句未能解。
及明,僧叩门曰:“郎君起来食粥。二子方敢启关。
食粥毕,二子计之曰:“此僧且在,我等何由下山?”遂诈僧云:“井中有异。”使窥之。
细窥次,二子推僧堕井,其僧即时化为虎,二子以巨石镇之而毙矣。二子遂取银皿下山。
近昏黑,而遇一猎人,于道旁张?弓,树上为棚而居。语二子曰:“无触我机。”
兼谓二子曰:“去山下犹远,诸虎方暴,何不且上棚来?”二子悸怖,遂攀缘而上。将欲人定,忽三五十人过,或僧,或道,或丈夫,或妇女,歌吟者,戏舞者,前至?弓所。
众怒曰:“朝来被二贼杀我禅和,方今追捕之,又敢有人张我将军。”遂发其机而去。
二子并闻其说,遂诘猎者。曰:“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二子因徵猎者之姓氏。曰:“名进,姓牛。”
二子大喜曰:“土偶诗下句有验矣,特进乃牛进也,将军即此虎也。”遂劝猎者重张其箭,猎者然之。
张毕登棚,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触机,箭乃中其三班,贯心而踣,逡巡。诸伥奔走却回,伏其虎,哭甚哀曰:“谁人又杀我将军?”二子怒而叱之曰:“汝辈无知下鬼,遭虎齿死。
吾今为汝报仇,不能报谢,犹敢恸哭。岂有为鬼,不灵如是?”遂悄然。
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将军乃虎也,聆郎君之说,方大醒悟。”就其虎而骂之,感谢而去。
及明,二子分银与猎者而归耳。译文:唐朝长庆年间,有一位隐士名叫马拯。
他性情冲和淡泊,喜欢游览山水,行路不选择是否险峻,他都可以登攀。有一天他住在湖南,就来到衡山祝融峰,拜访一位伏虎师。
佛室内道场庄严整洁,水果食品散发出馨香,又在佛床上陈列着一些白金器皿。他看见一位眉毛雪一样白的老和尚。
这老和尚身材魁梧,朴素粗放,很高兴他的到来。他让仆人拿着行囊。
老和尚说:“借您的仆人到县买一点盐和乳酪可以吗?”他答应了,仆人就拿着钱下山去了。老和尚也不知去向。
不多时有一个名叫马沼的山人也独自走上山来。山人见了马拯非常高兴,就告诉马拯说:“刚才在来路上,遇上一只老虎吃一个人,也不知道吃的是谁家的孩子。”
山人说了一下被害者的服饰,原来是马拯的仆人。马拯大吃一惊。
山人又说:“我远远地望见,老虎吃完了人,就脱掉虎皮,改穿禅衣,变成一个老和尚。马拯非常恐惧。
等到山人马沼看到老和尚,就告诉马拯说:“就是他!”马拯对老和尚说:“马山人上来说,我的仆人走到半路上,已被虎害了,怎么办?”老和尚生气地说:“贫僧这个地方,山上没有虎狼,草里没有毒虫,路旁没有蛇蝎,林中没有凶恶的鸟。你不要听信这类虚妄的话。”
马拯细看老和尚的嘴唇,还带有殷红的血痕。将近黑夜马拯和马沼二人宿在老和尚的食堂里。
他们牢牢地关闭了门窗,点亮了蜡烛等待着。夜深时,他们听到院子里有虎。
老虎愤怒地用头撞了三四次门窗,全靠门窗结实没被撞坏。两个人害怕,就烧香,在一个叫宾头卢的泥像前虔诚地叩头。
好久,听到泥像吟诗,说:“寅人但溺栏中水,午子须分艮畔金。若教特进重张弩,过去将军必损心。”
两个人听了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说:“‘寅人’就是虎;‘栏中水’就是井;‘午子’就是我;‘艮畔金’就是银制器皿。”那后两句没能理解。
到了天亮老和尚敲门说:“二位先生,请起来吃早饭啦!”两个人这才敢打开门。吃完早饭,二人核计说:“这个老和尚还在这里,我们怎么下得了山?”于是二人欺骗和尚说井里有异常的声音,让老和尚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见老和尚来到井边,他们就把老和尚推下井去。老和尚立即就变成老虎。
两个人用大石头把老虎打死了。于是他们俩就取了银制器皿下山。
将近黄昏,他们遇上一个猎人。猎人在道旁张开弓弩,设下暗箭,在树上搭了一个棚子,住在上面。
猎人对他们两个人说:“不要触动我埋伏的机关。”又对二人说:“离山下还有挺远,老虎们正凶残,何不暂时到棚子上来。
2. 为虎作伥的文言文如何翻译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 释】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出 处】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邹韬奋《我们的灯塔》:“但同时不要忘却~的封建残余的势力。”
【近义词】 为虎添翼、助纣为虐
【反义词】 为民除害
【传 说】相传虎啮人死,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则迁道往。人遇虎,衣带自解,皆伥所为。虎见人 伥而后食之。
【典 故】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3. 为虎作伥的文言文如何翻译
为虎作伥wèi hǔ zuò chāng 【解 释】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
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出 处】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邹韬奋《我们的灯塔》:“但同时不要忘却~的封建残余的势力。” 【近义词】 为虎添翼、助纣为虐 【反义词】 为民除害 【传 说】相传虎啮人死,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
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则迁道往。
人遇虎,衣带自解,皆伥所为。虎见人 伥而后食之。
【典 故】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
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
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
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
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4. 多音字都有哪些,最少10个
长 cháng (形容词) 很长 长远 长久 zhng (动 词) 生长 成长 长知识 数 shǔ (动 词) 数落 数不清 数得着 shù (名 词) 数据 数量 数额 shuò (副 词) 数见不鲜 为 wéi (动 词) 大有可为 认为 成为 wèi (介 词) 为人民服务 为虎作伥 的 de (助 词) 谁的书 我的祖国 dí (形容词) 的确如此 的当(恰当) dì (名 词) 目的 有的放矢 降 jiàng (动 词) 下降 降雨(降:下落之意) xiáng (动 词) 投降 降龙伏虎(降:归顺,使驯服之意) 殷 yān (形容词) 殷红 朱殷(指黑红色) yīn (形容词) 殷实 殷切 殷勤(丰盛,深厚,周到之意) 以上列举的六个字中,前四个字词性不同时,读音也不同;后两个字词性相同,但词义不同,因而读音也不同.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在白话文中没有人给它冠以这个名称.在六百多个多音字中,这种类型的多音字约有五百个,掌握了这种类型的多音多义字,就意味着掌握了大多数的多音字.这类多音字的数量虽大,但由于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只要认真加以比较,它不同的读音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代而形成了多音字.例如: 隽 juàn 隽永 jùn 同“俊” 隽秀 隽茂 隽拔 龟 guī 乌龟 龟缩 龟鉴(喻借鉴) jūn 同“皲” 龟裂 佃 diàn 佃户 佃农 佃租 tián 同“畋”(打猎) 拽 zhuài 把门拽上 拽不动 yè 同“弃甲曳兵”的“曳”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只有极少部分在白话文中继续使用,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中学生,掌握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并不困难. 3、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例如: 单 dān 单位 简单 菜单 单纯 shàn 姓单 单县(地名) chán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 柏 bi 柏树 松柏常青 柏油马路 bó 柏林(地名) bò 黄柏(中药名) 朴 pǔ 朴实 艰苦朴素 俭朴 piáo 姓朴 pō 朴刀(一种旧式武器) pò 朴树(树名) 厚朴(中药名) 这种类型在文言文中叫作“古音异读”.这类字的读音自古代沿袭下来,大多没有改变,因为专有名词具有固定性. 以上三种类型与文言文中的异读情况有一一对应关系.理清这种关系,对学生掌握白话文中的多音字是大有裨益的. 4、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例如: 剥 bāo (限于单用)剥花生 剥羊皮 bō (用于合成词)剥夺 剥削 剥离 削 xiāo (限于单用)削果皮 削铅笔 xuē (用于合成词)削弱 瘦削 削除 薄 báo (限于单用)薄纸 穿得太薄 bó (用于合成词)薄弱 刻薄 轻薄 逮 di (限于单用)逮老鼠 逮蜻蜓 dài (用于合成词)逮捕 这类多音字数量很小,之所以把它列为一类,是因为这类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读错率也高,而且不太容易从字义上辨别.明白了应该从用法上去区别,掌握起来就容易了. 5、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例如: 血 xuè (读书音)血海深仇 血压 血脉 xi (口语音)流血了 吐了两口血 核 hé (读书音)核桃 核心 细胞核 hú (口语音)杏核儿 煤核儿 寻 xún (读书音)寻觅 寻常 寻章摘句 xín (口语音)寻开心 寻死 寻思 落 luò (读书音)落伍 降落 落后 lào (口语音)落枕 落炕 落色 6、方言词汇的存在而造成多音. 忒 tè 差忒(差错之意) tuī (方言)风忒大 房子忒小(忒:太) 拆 chāi 拆信 拆被子 cā (方言)拆烂污(喻不负责任) 轧 yà 倾轧 轧棉花 gá 轧帐(查对帐) 轧朋友(结交朋友) 人多轧得很(拥挤)。
5. 姑妄听之三 为虎作伥伥鬼这篇文言文中哪些细节能表明交者遇到的不是
《姑妄听之三 为虎作伥 伥鬼》这篇文言文中,以下两个细节能表明樵者遇到的不是人。
1、履险阻如坦途,其行甚速,非人可及。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仔细观察他,发现他走险路如走平路,速度很快,不是人能达到的。——从行为上看,走路特别快,人无法做到。
2、貌亦惨淡不似人,疑为妖魅。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并且面色苍白,暗淡无光,不像人样,就怀疑他是妖怪。——从外貌上看,面色苍白,没有人样。
《姑妄听之三》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一部分。《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6. 虎伥亡文言文翻译
手打翻译,以下译文,请采纳。
有种说法,人被老虎吃了,他的魂魄就会依附于老虎,记载在书里面称为虎伥,就是死了之后,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的意思。依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凡是老虎出没的时候,会帮助老虎避开危险,逢凶化吉。
所以猎人在捕虎之前,都会摆上衣服、鞋帽和饭食,供鬼魂享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鬼魂在享用期间无心旁故,这样老虎就没有鬼魂帮助,不知凶险,落入猎人的陷阱。
要是不供奉给鬼魂酒食,鬼魂就会帮助老虎避开凶险,猎人的布置的陷阱一无用处。老虎被猎人捕杀后,鬼魂会在被猎杀的地方,日夜哭号,以为再也不能帮助老虎吃人了,哭声真是震天动地,就好像要为老虎报仇似得。
对于这事,我将信将疑,认为是无稽之谈,但前几日看到了一本名叫《说郛》的书里收录的一篇东坡记载的老僧能变化成老虎的故事,才知道这事是真的,我不觉得感叹啊,“鬼魂啊,鬼魂,你真是不看到你的尸身就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啊。你生前被老虎吃了,死后还变成鬼被老虎奴役驱使;幸亏老虎被猎人杀了,你反倒为老虎痛哭,真是愚蠢啊,难道不知道自省么。
哎,与此我想到了那些宵小之辈,他们仰人鼻息,竭尽所能侍奉权贵,甘为走狗鹰犬,残害良善忠良之人;一旦权贵倒台,这些人仓皇不知所以,终日惶惶,唉声叹气,为那些权贵的死而悲痛可惜,真是死不悔改,难道不知道正是那些权贵、你的谄媚 *** 才让你落入如此境地的么,你们啊,不就是依附于虎的鬼魂么,这不就是依附于虎的鬼魂么。
7. “为虎作伥”作何解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自】:《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示例】: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 ◎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
【近义词】:为虎添翼、助纣为虐
【反义词】:为民除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文章标签:文学学习翻译地理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