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进化掉爱恨情仇吗?

为何人世间会有爱恨情仇

1. 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源自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2. 人类的情感受到七情六欲的驱动,这些内在的欲望和情绪深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3.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而六欲涉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需求。
4. 佛教中的六识引发六尘,进而产生七情,说明情感与欲望密不可分。欲望催生情感,情感又加剧欲望。
5. 若无情感和欲望,人便接近于超脱尘世的尼姑、和尚、神仙或鬼怪。
6. 七情六欲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人间生活的基本情感色彩。

爱或是恨、留还是离开?

爱与恨的边缘是什么,为什么失恋如此痛苦?人类学家说,这全是你大脑构造和进化的残酷现实造成的。我将在本文和大家探讨关于爱与恨的边缘,用科学化的方式解析失恋观。
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不过,这是一般的爱恨,凡人的爱恨。有些不寻常的爱恨,爱得愈深,恨得愈久。当然,爱恨无定律,也有一种爱,爱到深处无怨尤,就是当事人已在心底将悲恨轩为大爱了。
男女之间的爱情到底如何产生?一见钟情之外,朝夕相处,长久厮磨,爱就产生了。
爱情神秘,恋人近在咫尺,双方未必会有感觉,等到远在天涯,反而七拐八弯,却突然谈起恋爱。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无论爱情的花最后是否结果——结婚、同居或分手——爱的起源离不开缘。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会之后,擦出爱的火花。
至于恨,是爱的孪生兄弟,经常联结在一起,纪缠不清。
爱恨情仇,就像太阳日升日落,同一个太阳,有时升起来,有时落下去。爱情会产生仇恨,甚至爱到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同一个爱字,会产生喜剧和悲剧,一方面是双方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大环境——两人背后的家庭,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会使爱转为恨。一方要分手,一方不甘心,更是由爱生恨的原因。男女之间一旦发生了性关系,爱的甜蜜和悲苦或恨的鞭打和相思,就像晴时多云偶时雨。大自然的风雨阴睛,就是男女之间的甜酸苦辣——一旦搅和在一起,再想区分开来,回到各自最初的原味,是绝不可能的。
当然,男女也有分手分得漂亮的,从爱情升华为友情,默默在旁给予祝福或帮助,到达这种境界,无论男女,几乎都像天使。大多数爱情,结局不堪闻问。凡人的世界,爱情总是蒙尘居多。
爱情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千回百转不舍昼夜。爱恨就像一种意识流,他传递着人们的情绪。
日思夜想的爱让人消瘦。爱到无奈而分离,有时也让人发胖。失恋的人,常以吃来泄恨,愈恨愈吃,愈吃愈胖。爱情无解,爱得不够会分手,爱得过头,也会因误解而分离。
爱情无理,才会生恨。爱情神圣,有时无怨尤,反而变成相思,相思由泪成河,但仍然不让对方知道,宁愿独自哭泣。
如果把我们流在血液里的爱情抽走,我们的身体会走样,人会变得难看。当我们仍然在呼吸,请留一个角落置放爱情,至少要有一颗爱情的心,身体才会保持轻盈。请让爱情与我们同老。
从来没有人说得清楚爱情,爱情要自己品尝,不过如果能从爱情中抽身,到小说和电影里旁观爱恨,爱恨变成艺术,反倒会让我们回味,甚至美化自己的爱情。
甜蜜的,是爱情。苦的爱情,仍然是爱情。珍惜自己曾经的付出,爱情还是美好的。
爱情到最后如果只剩下恨。那是人间最大的遗憾。懂得爱的人,不会让人生变成空白。
空虚、绝望、恐惧、愤怒:几乎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某个时刻失恋时都要忍受的痛苦。为什么我们要受到这种折磨?悲伤和愤怒在生理上是昂贵耗时的。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一种方法摆脱失恋痛苦,轻松地再次寻找适合繁衍后代的伴侣?
我研究浪费爱情已有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它是一种进化适应性。进化出坠入爱河的能力是因为,那些将求爱心思全神贯注地用在一个心仪对象身上的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并能改善他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遇。
不幸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爱的阴暗面。当我们被心爱的人出于进化的理由而拒绝时都很脆弱,难受不已。
为什么大脑系统会强调这些奇怪的行为呢?精神病学家则认为,这种抗议是哺乳动物对任何社会关系破裂的基本反应。他们相信这种多巴胺有联系,和神经传递素去甲肾上腺素也有关系。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提高会导致警戒性的提高,并刺激被遗弃动物寻求帮助并找寻遗弃者——通常是它的母亲。
多巴胺水平的提高可能帮助我们解释受挫折的生物学。由于我们的研究表明多巴胺系统在恋爱早期处于活跃性在抗议期间增加,失恋的人甚至可能感到更有激情。而另外一个大脑机制在受挫后的阶段接通了——压力系统。简言之,压力引发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产生,并抑制含于血液中的复合胺活动性,后者是和恋爱有关的、能令人兴奋的神经传递素复合物。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当相爱的两个人分开后,大脑网络系统中最有可能产生强烈恋爱感觉的化学物质素增加了。
失恋还会引发大脑惊恐系统的活动性。神经学专家相信,这个大脑网络系统使被母亲抛弃的幼年哺乳动物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分离焦虑”反应。当它们的母亲离开后,它们变得不平静。它们用狂跳的心脏、吸奶的动作和尖锐的叫声表达它们的惊觉。
然而当一个人不愿意和爱人离别的时候,另外一个大脑系统经常变得活跃:愤怒。即使当要离开的恋人对这段感情带着诚意和怜悯,并尊重社会和家庭职责,很多失恋的人还是会从心碎转向愤怒。心理学家称之为“爱之恨”。无论你怎么称呼,这都是一种奇怪的反映。恨和愤怒通常不能挽留要离去的爱人。为什么爱会变成恨?
最初我猜想恨是爱的反面,其实不是。爱的反面是冷谈。而且我认为爱和愤怒在大脑中是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也是,基本的愤怒过程和额叶前部皮层中心紧密相连,后者是跟“回报”有关的结构,包括赢得爱人的回报。事实上,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已经证明回报和愤怒是如何紧密缠绕在一起。刺激一只猫的回报反映区,这猫会感觉到强烈的快感,如收回刺激它就会咬人。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普遍反应被认为是“受挫——敌对假设”。
因此恋爱中的爱与恨可能都和大脑有密切联系。当爱的动力受到阻碍,大脑就会将激情变成愤怒。
为什么我们祖先进化使我们能够愤恨我们珍爱的人的大脑活动?愤怒对健康有害:使血压升高,心脏压力增大并抑制免疫系统。因此爱之恨肯定是进化来解决一些决定性的繁殖问题的。其中,现在我相信它的进化是为了让被抛弃的恋人将自己从已到绝路的恋情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
让人悲伤的是,被遗弃的愤怒不一定就能熄灭爱火。心理学家对100名恋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浪漫爱情和愤怒的感觉是独立的,而且能同时存在。因此,你可以异常愤怒,但是同时也能深陷爱河。
然而,被遗弃的恋人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么他或她肯定经受着新的折磨:屈服和绝望。沉迷在深深的痛苦中,他们恸哭、躺在床上、目光呆滞、酗酒或把自己孤立起来看电视。愤怒和抗议的感觉或好的念头有时候还是会重新露面,可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陷入无边的忧郁中。
屈服和绝望在其它哺乳动物中也是常见的。当幼小的哺乳动物被它们的母亲遗弃后,一开始它们会抗议并恐慌。然后它们就会陷入心理学家称为“绝望反应”的感情之中。
和被遗弃的愤怒一样,绝望反应似乎也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为什么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闷闷不乐上?一些科学家现在相信“消沉”在几百万年前是作为一种应付机制进化而来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理论很多。专家认为,消沉带来的高度新陈代谢和社会代价事实上是它的好处:消沉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可信的信号,表明了某种东西不可救药地出错了;它是一种求救地的哭喊,强迫受到很大压力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
因此,当失恋的时候我们就是受折磨——最初抗议恋人的离开,试图赢回爱人的欢心,接着彻底放弃,将自己重新准备好,养精蓄锐准备下一次恋爱。
爱与恨的边缘是什么,其实也什么不是,他只是人们对情绪的一种外观表达方式。从科学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人们通过各种情绪的宣泄,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从失恋中走出。但面对一个新的现象,频繁的爱恨或失恋后,人们的感情思维会麻木,他会更加成熟,这时责任就取代了一切。标志人们从年青走向年老,但可惜的是,许多珍藏的记忆不能将青春的美丽唤回而遗憾。这时数次的失恋和曾经的恨也许又会变成一种美丽的“爱”——回忆。

为什么人类不进化成所有的婴儿出生都带着父母的记忆呢?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看来发问的朋友一定没看过刘慈欣先生的短篇小说《人生》,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在读刘慈欣先生的短篇小说《人生》之前,我也一度想过这个问题。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如果人类能够遗传父母的记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知识不会断代,人类的 科技 将会发展的更快。譬如说爱因斯坦如果能将自己的知识遗传给他的孩子,那么对人类来说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事情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这样做的代价同样非常惨烈!
刘慈欣先生的短篇《人生》就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科学家抱着同样的思路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她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让一个女清洁工怀了孕,使孩子在出生之前具有了母亲的记忆,刚开始孩子是快乐的,他看到了母亲刚出生时的小村庄,看到了母亲快乐的记忆。 但随着他越来越多的解锁母亲的记忆,他得知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得知了母亲为了生活不得不辛苦的劳动……于是,这个孩子最终选择在母亲的子宫中扯断了自己的脐带,他不愿意出生,他不愿意面对艰辛的人生,这就是记忆遗传的代价!
刘慈欣先生的额《人生》只是站在一个极小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层面的原因:
第一、记忆遗传从生物层面来说不可实现: 人体掌管记忆的大脑皮层细胞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如果人类能够继承父母的记忆,那么经过一代一代的累积,这些细胞只会越来越多,所需的养分供给也将越来越庞大,直到人体不可负载。事实上,即便是现实中人类的大脑,也会主动抛弃一些不重要的记忆,以减少大脑的负荷。
第二、记忆遗传会给人类这个物种带来严重后果: 我想不仅是刘慈欣先生在《人生》中的描述,即便是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都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不会满足,所以人生充满艰辛、挫折、悲观和无奈。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哀叹下辈子不做人,如果可能不从事自己的职业,不选择自己的配偶等等。如果人类的记忆可以遗传,一个新生儿为什么要去迎接这样的命运呢?所以记忆遗传对人类这个物种而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会导致人类大规模的减少,甚至灭亡。
第三、记忆遗传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从阶段上来说记忆遗传确实能给人类 科技 带来快速进步,但一旦将时间阶段放大到人类的文明史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就是充满偶然性,不断犯错误又不断创新造成的结果。如果人类的记忆能够遗传,那么权威将变得不可挑战,强权也将变得不可颠覆,人生来就分为三六九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个人类世界变得极端的僵化、枯燥,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将停滞不前。
所以就像刘慈欣先生在《人生》中所言:“ 一个物种,为什么要在进化中丢弃自己的一项巨大的优势呢?但大自然做的事总是有它的道理,它肯定是意识到了某种危险,才在后来的进化中关闭了人类的记忆遗传。” 所以人类在进化中之所以关闭自己的记忆遗传功能,实际是对人类最大的保护啊。
致力科学、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又是个荒唐的问题,婴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只有成人大脑的四分之一,如此小的大脑要装其父母的爱恨情仇家长里短的记忆肯定装不进,要想装进就得有其父母一般大的头这样势必难产,人类如今由于婴儿头颅直径已经大于其它灵长类动物,所以孕妇生育时都比较困难需要助产,假如又要弄出个要人类婴儿进化成代有其父母的记忆势必要增加婴儿的大脑体积这就会增加孕妇的难产率,婴儿来到人间的意识如同白纸在其母爱的呼唤声中感觉这个世界,假如让其生下就带着其父母的琐碎杂乱的记忆生下来就知好坏岂不令人毛骨悚然,人们还想要孩子吗?因此这是个荒唐的和不存在问题。
因为大自然向来是非常克制与吝啬的,它只会给予生物它们最为必需的技能与特长。
大自然从来不会集诸般爱意于一物,也不会给予它们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果人类的婴儿必须要带着父母祖辈的记忆才能够生存,那么大自然才会赋予他们这个功能。否则的话,无论你怎样痴人说梦,它自是充耳不闻的。
俗话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绿 ”(郭德纲语),婴儿刚出生时之所以大脑一片空白,是因为他虽然没有遗传父母的记忆,但是在后天的发育和成长经历中,他才更有可能突破父母的基因与局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一个婴儿遗传了父母的所有经验与教训,的确,错误是少犯了,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他也几乎没有了可以成长、成为他自己的空间和余地了。
因为在自然长期的演化中,分化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殖策略,即 早成与晚成 。
越是早成的动物,其刚出生的时候,就越像个“小大人”,比如早成鸟刚孵化就全身绒羽、一两天就会到处跑自己捉虫子吃了,可是其生活史也就几乎仅仅限定于此了,后期大脑几乎停止发育(成鸟与雏鸟的大脑差不多大)——即后天努力不再变得重要,基本上就只靠先天发育的那些功能聊此一生了(生活技能较为简单,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精进的空间)。
而晚成的动物,虽然刚出生的时候比较脆弱,并且极需父母的精心照顾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在随后的发育期,其大脑也在不断地生长增大,从而达到比早成的动物更加完善、更加高级的一种状态。 这是晚成的优势。
大多数聪明的动物的幼儿期都比较漫长。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了遗传父母的记忆,那么你的大脑就只能发育到鸡蛋那么大(做个假设),而如果你选择了一纸空白与后天努力,那么你的大脑就有拳头大。这是一道鱼与熊掌的单选题。
如果让你做个取舍,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人类的一生都是需要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长过程的,这样才能有人生的各种快乐的、痛苦的、感性的记忆来丰富。
假如婴儿一出生就有了成熟的记忆力,那是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同理,也就没有了新生儿、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了。
大家伙儿一出生都是老年人…………好吗?
科学家认为,人类没有婴儿时期的记忆,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更是一片空白。
因为在人类生命初期,许多记忆存储需要的大脑结构还没成熟。
这意味着生理上,人类不可能将婴儿时期发生的事保存到成年。
而我们所认为的模糊的“记忆”,其实是假的!
是我们靠家人的经历或陈述拼凑成的虚假记忆...
改变体温可以帮助提高记忆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记忆由“环境”决定,曾经有一组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
科学家先找了一组参与者将手浸入冰水,并让他们背诵一张纸上的单词。
最后发现,考试时再次浸入冰水的参与者,比没有在考试浸冰水的人记忆力水平更高。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脑洞大开,又引发许多思考的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先从字面意思来说一下,记忆和犯错误之间的关系。
记忆的内容分为很多种,我想这里题主的意思,主要说的是知识。知识,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类和 社会 科学类。
所有的知识在婴儿刚一出生就全部已经内置于他的大脑里,那这么多知识,首先存在能否处理得了的问题。
假设婴儿可以处理得了这么庞杂的知识库(当然这并不符合婴儿的发育规律,但是既然前提都已经这么脑洞了),那么又有一个是否能认可和接受的问题。
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对于 社会 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论前辈多么牛B闪闪,不论家长多么苦口婆心,我们都未必会接受,至少不会全盘接受。其他的大的问题不说,就说小的方面,比如,如何跟别人相处,在集体中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展现自己等等,恐怕都不是父母灌输给我们,我们就可以直接接受的,“你走的桥确实多,你吃的盐也确实多”,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所以既然不能接受,灌输进来又有什么价值。
另外, 社会 学方面的很多知识,也本就没有统一定论,没有对错,所以是不是还要选择到底灌输什么样的回忆内容?--这简直比给孩子选什么学校、上什么培训班都还要难太多了。
也许等孩子长大以后,过了叛逆期,二三十岁成家立业以后,他会发现父母及其他前辈说的很多话是正确的,那也是经过了他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结果,不能把功劳归功于提前的大量灌输。
其实自然科学也有它的问题,且不论每个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智商也不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有对有错的。就算大家都是同一个知识模板,在家长和老师教我们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哪一个不是都说了无数个“为什么”或者“我不是这样想的”以后,才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呢。
所以,有了事先内置的知识,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理过程,形成自己的东西以后才有可能不犯错误。 社会 学方面的东西,更是很多都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总之,从逻辑的角度,一出生就自带知识,并不能保证不犯错。
二,来谈谈携带着父母的记忆这个事情,有可能会引起什么问题。可选的角度应该比较多,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1 、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和人性的角度:
父母的记忆具体指哪些记忆,他们人生中所有事的全部回忆,还是只是知识类的?知识类的弊端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是全部回忆,那就牵扯到两个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希望别人知道的。人人都有隐私。如何选择性的灌输记忆,这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方面的问题,这是人性方面的复杂问题。
再者,人不会记住全部的事情,而有遗忘的功能,不管是时间的原因,还是年龄的原因,正常的遗忘都是有好处的,不论是对大脑或者是心理。自己都希望遗忘的东西,为何还要添到别人的脑子里?
孟婆汤,其实是一碗好汤~该忘的就是要适时的遗忘~~
2、脑容量的问题
婴儿带着父母的回忆,父母婴儿时又带着他自己父母的回忆……感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呀,一个小小的婴儿,出生时把祖宗十八代的记忆都带着了,这个脑容量还够用吗,汗~我读书少别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呀~
第三,再多说几句进化学角度的理解:
人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动物,他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比如简单的吸吮反射之类的,我想这个倒是可以称之为事先就内置好的回忆或者功能。
因为大脑功能太复杂,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后天慢慢学的,大脑也随之慢慢发育,直到二十几岁时大脑才完全发育完成,这就是人类的养育过程。没有父母长辈的养育,人的智商等方面跟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而动物就不一样了,他们天生就带有很多技能,比如出生以后短短几天内或者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战立跑跳等动作,甚至已经掌握了一生所需的全部技能,但是他们的大脑容量和功能和人类相比却少的可怜,智商也无法匹敌。
我想人类之所以智商高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刚出生时并没有携带太多的回忆和技能,,绝大部分东西要靠后天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才得以更好的发育,所以这就是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
所以婴儿不需要携带那么多记忆,人类轻装上阵,奔跑的更快更好。
和动物相比,我们也许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我们赢在了终点。
族祖两家男女婚;
父母精卵世袭新;
改日换月地生命;
头身肢数大同雷;
除非胞在一胞内;
皆属微观新个体;
孕育出生经纬地;
只能学古今记忆。
你希望买一个电脑,保存很多别人的文件吗?
雨林木风,番茄花园,深度,都是克隆别人的记忆,很好用吗?那还只是操作系统,没有很多数据文件。
人生下来带来的本能也就是呼吸,心跳,吃奶,哭喊。
就像新电脑的bios一样,至于操作系统,那是装了18年才能出厂使用的。
你这样的想法,多可怕,相当于两个人的结合生出一个有无数个人的脑袋记忆的人,你想有多少垃圾,脑袋能存储得了吗?
从伦理方面来想,你觉得这样好吗?你祖祖辈辈的好坏事情记忆都在你的脑袋里,你不觉得害怕和害羞吗?
这种现象才是人类得以进化的核心,因为空白所以会去 探索 ,质疑,思考。因为空白所以才能摆脱固有思维的局限发现新的事物。拥有无数的选择和无限的可能性。如果变成提问者所说,估计人类会停流在拜火层次和奴隶制无法寸进。
欢迎你们的要请,我科学的回答你这个问题。人类只有进步,没有进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伪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侮辱人类的一个论述。婴儿出生都是选择双方大人的优秀基因,所有都代有父母的基因记忆来到这个世界。

人的本性是什么

人的本性是复杂且多面的,它涵盖了生物性、社会性、心理性和精神性等多个层面。
从生物性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性包括求生、繁衍后代的本能。这些本能是人类作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以确保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例如,人类天生具有对危险的警觉性和逃避的本能,这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威胁时保护自己。同时,人类也有寻求食物、水源和庇护所的本能,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在社会性方面,人的本性表现为对归属感和社交互动的追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这种社会性需求促使我们形成家庭、社区和社会结构,并通过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例如,人类会通过各种社交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如聚餐、聚会、庆祝仪式等。
心理性层面上的人的本性则涉及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复杂心理过程。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人类也有情感上的需求和表达,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这些情感和动机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使我们成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生物。
最后,在精神性方面,人的本性表现为对意义、价值和信仰的追求。人类不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我们通过信仰、哲学、艺术等方式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撑。这种精神性追求使人类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综上所述,人的本性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它涵盖了生物性、社会性、心理性和精神性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独特的本性和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的本性归结为单一的因素或特质,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它。

如果有了一个进化的机会,你会选择放弃人类这个身份吗?

人类的这个身份不要也罢,人类总觉得自己是统治世界的主宰,殊不知最悲哀的物种就是人类,真想进化成一个没有欲望没有烦恼的神仙。

文章标签:感情爱情恋爱生命科学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