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是辰时,日落是戌时”这个说法对吗?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称呼如下:
1、夜半
23:00-01:00丨子时
释义: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此时,灯火幽暗,夜色阑珊。
2、鸡鸣
01:00-03:00丨丑时
释义:
鸡鸣,或曰荒鸡。此时,轻风拂过梦境,万籁俱寂。偶有几点寒鸦惊起,绕树三匝,飞掠皎皎明月。
3、平旦
03:00-05:00丨寅时
释义: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此时,天色朦胧,尚未破晓。大地漆黑幽暗,天上微微发白。
4、日出
05:00-07:00丨卯时
释义:
日出,亦称破晓、日晞。此时,太阳跃出地平线,光耀大地。古代官员上早朝。衙门口点名时,恰是卯时。故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5、食时
07:00-09:00丨辰时
释义: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这一时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秦汉时期,民间一天两顿,以”朝食“为主餐。
6、隅中
09:00-11:00丨巳时
释义: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7、日中
07:00-09:00丨午时
释义:
日中,又名日正。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昳
13:00-15:00丨未时
释义: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此时,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
9、晡时
15:00-17:00丨申时
释义:
晡时,或曰夕食、馎时。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
10、日入
17:00-19:00丨酉时
释义: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夕阳西下。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
19:00-21:00丨戌时
释义: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此时,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
12、人定
21:00-23:00丨亥时
释义:
人定,即人静。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此时,二更夜已深,人们安歇入眠。

扩展资料:
养生方法:
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睡眠的好坏,胆“值班”情况的好坏,关系到脏腑,全身气机的生发。胆气,阳气生发的顺畅,人的胆气就壮,胆量就足,人的精神状况就好!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善叹息。
时辰宜忌:宜:睡觉。
忌:熬夜,吃夜宵。
2、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肝主藏血,肝主筋,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因此丑时好好睡觉,可以养血,养筋,可以使人才思敏捷,决策力强。丑时是阳气生发的重要阶段,丑时阳气的生发对全天阳气的生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症状:胸闷、疲倦、黑眼圈、特别容易烦躁
时辰宜忌:宜:熟睡;
忌:熬夜,生闷气,久视。
3、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深度睡眠是对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对人体气血的输布,对人体经络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寅时养生,重在确保深度睡眠!确保气血的输布,确保经络的气血动力,确保人体由静向动的过度,确保新一天工作和生活。
常见症状: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
时辰宜忌:宜:熟睡或导引吐纳,调理肺经;
忌:熬夜。
4、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卯时排大便,是排大便最佳时间。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将废物传至大肠,若此时不解,身体会将毒素和废物重新吸收。同时,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时,肺气实,最容易解出。因此,养成卯时大便的习惯,是卯时养生的重要方面。
常见症状:牙齿疼痛、颈部肿大
时辰宜忌:宜:起床喝温热的白开水,排便;
忌:饮酒,睡懒觉。
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1/c_129032792.htm
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5-09/18/c_128244251.htm

日落是什么时辰

戌时
1、黄昏又叫日暮、日夕,是一天当中的晚上七点到九点钟,是戌时。一天当中,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但是天色还没有全黑,万物呈现出一片朦胧的景色,天地变得昏黄,这时的景色就完全展示出了“黄昏”这一词语的魅力与典型的自然特色。
2、古人根据一天之内对于日出和日落的观察、不同时间段内天色的变化、自然界的其它规律、自己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将时间划分总结成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方法历史悠久,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表现之一。

日出是什么时辰是几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日出时辰被称为卯时,也称作弯穗日始、破晓或旭日,大致对应着现代时间的05时至07时。这个时期标志着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开始缓缓升起。
子时是指深夜,也称作子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大约在现代时间的23时至01时之间。这是夜晚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
丑时是指鸡鸣时分,也称作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大约在现代时间的01时至03时之间。这个时期,鸡开始打鸣,预示着天将亮。
寅时是指清晨,也称作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大约在现代时间的03时至05时之间。这是黎明前的宁静时刻。
辰时是指早餐时间,也称作食时或早食,大约在现代时间的07时至09时之间。在这个时间段,人们通常会吃早餐。
巳时是指临近中午的时候,也称作隅中,大约在现代时间的09时至11时之间。这个时期,太阳升高,一天的光照开始加强。
午时是指正午时分,也称作日中,大约在现代时间的11时至13时之间。这是太阳最高的时候,光照最为强烈。
未时是指午后时分,也称作日昳,大约在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之间。这个时期,太阳开始西斜。
申时是指傍晚时分,也称作晡时,大约在现代时间的15时至17时之间。在这个时间段,人们通常会吃晚餐。
酉时是指日落时分,也称作日入,大约在现代时间的17时至19时之间。这是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是指黄昏时分,也称作黄昏或日夕,大约在现代时间的19时至21时之间。在这个时期,天空逐渐变暗,万物开始朦胧。
亥时是指深夜,也称作人定,大约在现代时间的21时至23时之间。在这个时间段,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开始安歇睡眠。

古代时辰对照表

古代时辰对照表参考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无病法
1、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古人严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从具体入睡时间来看,亥时被认为最佳。亥时自汉代被称为“人定”时分,人定即人静,也即21时-23时之间,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就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语。
传统中医认为亥时三焦经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 具有主持诸气、通调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此时睡觉,百脉可以得到休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如今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要在晚上21点就睡觉,难度恐怕相当大,但再晚也不能晚过23点。因为23点为子时,此时胆经旺。中医理论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即此时不睡觉,第二天就没得少阳之气升起,人就没有精神。
2、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3、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4、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5、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6、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7、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8、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9、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10、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11、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12、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B6%E8%BE%B0

我国古代时辰的别称

古代十二时辰
1、子时: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1时)。
2、丑时: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至3时)。
3、寅时:平旦,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3时至5时)。
4、卯时: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时至7时)。
5、辰时:食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7时至9时)。
6、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此时夜色已深,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B6%E8%BE%B0/524274

文章标签:时辰历史民俗传统生活常识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