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种货币?分别是哪些?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货币萌芽时期,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例如牛羊、粟帛、珠玉、龟贝等,都曾经在反复的交换过程中充当过交换的媒介,起过等价物的作用,由于计数和携带等诸多不便,作为交换媒介的许多物品逐渐被淘汰,只有海贝,因其身光洁美丽,坚固而用携带方便,又有天生的自然单位,容易计数、被广泛使用,商代曾以贝壳为最主要的通用货币之一。 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金属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交换领域,出现了铜币,这就标志着我国货币开始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周朝初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依据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扩展资料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货币史
从中国的古代都出现过哪些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 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货币文化,并对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货币。我国最早的货币主要是实物货币,当时流通面最广、量最大、时间最长的是贝。贝,光洁美丽,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便于计数。在夏商的遗址中都有大量贝出土,在商周的古文献中也有关于贝的纪录。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青铜仿贝成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随着工人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中国货币(钱币)发展史(历史)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通行货币
贝币
商前中期
1.制作。最早的贝币多用天然齿贝,一牙一牙的纹路十分好看,还能相互摩擦。当时人们规定约二十枚为一「朋」,方便计算。
2.时期。传说起源于夏王国末期,确定的是盛行于商王国前中期。局部地区坚持用到春秋战国末。另据不靠谱传说,明末清初仍有偏远地区坚持使用贝币。
3.使用。当时贝币主要作为零钱使用,大宗贸易不用贝壳,改用玉石、玉器,或直接物物交换。贝壳大概买一笼包子吧(好吧包子也要到汉朝出现宋朝光大),买马车买城池买帅哥美女还是得上玉器。
骨贝(绝对考验匠人耐心)
商中期
1.制作。一种用骨头手工制成的仿制贝币,与天然贝币混用。这一时期出现了陶贝、石贝、蚌贝、绿松贝、角贝、玉贝(真·豪)等仿贝币。内陆缺少海贝,大量出现仿制贝币。或许之前的天然贝壳货币源自沿海。
2.时期。商王国中期因贸易量增加,天然贝壳不够用了,人们开始用各种材料仿制贝币。商末周初时期,这种仿制贝币盛行。春秋时期开始,骨贝逐渐被青铜币取代。
3.使用。和天然贝币一样,人们还是把骨贝当零钱花。
玉贝(最早的土豪货币)
商
1.时期。一种兼具玉器与仿贝功能的财宝。通行于商周时期的大额货币。春秋时期,玉贝的货币功能开始被铜贝/金包铜贝取代。到了布币刀币时期,玉贝干脆退出流通,变成装饰品与收藏财宝。
2.使用。人们或许把之前的玉器与贝币结合了起来,发明了玉贝。成色较好的玉贝属于玉器,是高价值货币,常被贵族用于赏赐臣子。成色一般的玉贝价值约等于骨贝。
石贝
不如骨币流行
铜贝系列
无文·铜贝
商末期
1.制作。一种金属仿贝,形状源自天然贝币。名称无文意思是没有纹路,区别于春秋时期的有文铜贝。
2.时期。商代末期出现,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包金铜贝、金银铜贝、蚁鼻钱等升级版贝币。
3.使用。周孝王时期,五个灭邦奴隶约值一百寽铜贝。一寽近似今天的300克。一百寽近似三十公斤。考虑到当时人均遗留下的铜贝不足1个(含0个),二十个人的全部家当换一个奴隶……嗯,看来干活倒茶给猫铲屎跪搓衣板的奴隶还是挺贵的。
铜块、铜饼
西周
1.制作。一种称量货币,取代了之前的玉器作为昂贵货币使用。
2.西周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汉代逐渐变成收藏品。
ps.尽管铜饼已经出现了,不过金银饼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能大量出现。
3.一般作为高价值货币,买卖牲畜、土地、兵器时使用。
图-出土于湖北大冶湖的铜饼
包金铜贝
西周
1.制作。铜币外面裹金制成。
2.时期。最早出现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的中原地区,战国之后被小金饼(小金片)替代了。
3.使用。它华贵耐磨,不像玉贝容易钙化老化,逐渐成为顶级保值货币。
有文·铜贝
楚战国
1.时期。俗称蚁鼻钱。通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时间约在楚殊布币之前。在此之前的春秋,楚国仍用无文铜贝。
空首布
西周末期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形状起源于农具铲。
2.时期。西周末期开始出现,春秋末期开始盛行。主要通行于北方周、晋、郑、卫等早期农业国。
3.使用。或许可以1:1等量交换相应农具或源自农具贸易(没出处,我猜的)。
尖足布
晋春秋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形状同样是农具。
2.时期。通行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时期,伴随着他的霸业(维护周天子),使用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
3.使用。刚发行时,由于晋国老贵族在东周时期囤积下了大量贝币,所以刚开始反而在新富群体中流行。
方足布
郑、卫、宋春秋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当时货币发行尚未被国王垄断。诸侯、大夫与民间商人都可以自行铸币。
2.时期。通行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郑、卫、宋诸国。
圆足布
晋战国
铜布币的一种,圆圆的略萌。疑似为尖足布发展而来,磨圆之后扎不到人。通行于战国早期的晋国地区。
桥足布
魏战国
又称釿布。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魏国。相传魏文侯曾下令铸造大量此钱。赵国都城仍在晋阳时,仿照魏国式样铸造的釿布也是这种。
三孔布
赵战国
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赵国。
锐角布
韩、魏战国
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地区。
楚殊布币
楚战国
楚国铜布币的一种。主要出土于楚国晚期遗址,东南地区。
铜钱牌
楚战国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零星出现过一种“视金一铢”的铜钱牌作为货币。这种铜钱牌本身并不重一铢,而是用文字规定为一铢。或许能按比例兑换一铢重量的铜。
铜钱牌实际上并不是春秋战国通行的货币,只是零星出现。秦汉之后才正式出现,南宋初期与辽金两朝才成规模发行了一批。
刀币系列
齐刀币
田齐战国
1.制作。铜刀币的一种。
2.时期。田氏代齐后大力推行。之前,在姜氏执政的齐国早期,曾通行刀币、布币、圜钱多种铸币。
尖首刀
燕中山战国
铜刀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燕国、中山国。这两国可能受齐国影响而开始铸造刀币。
针首刀
西周
一种特殊的尖首刀。又称锐锋刀。形状源自武器。西周时期诞生雏形。战国时期在燕国重新出现并广泛使用。
明字刀
燕战国
铜刀币的一种。又叫明刀。有多种不同变体。通行于战国时期燕国。通行时间约在尖首刀之后。
成白刀
中山战国
铜刀币的一种。战国时期中山国所铸。形状受燕国影响很深。
赵刀
赵战国
铜刀币的一种。有多种不同变体。赵国迁都至邯郸后开始铸造,铸造时间晚于齐国、燕国。
圜钱系列
圆孔圜钱
魏战国
铜圜钱的一种。比刀币更容易携带。
周朝已有雏形。正式起源并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后被赵国、秦国,齐国、燕国仿制,并逐渐开始流行。秦国半两钱便是一种圆孔圜钱。
方孔钱系列
方孔圆钱
秦战国
铜圜钱的一种。较圆孔圜钱更容易被绳索固定,且不容易打滑滚动,减少了相互摩擦磨损。
正式起源于秦国。秦半两钱是最早的方孔圆钱之一。秦惠王商鞅变法时开始铸造。后来受秦国影响,魏国等国也开始铸造方孔圆钱。
秦统一六国后,下令一概废除其他货币。秦半两成为通行的钱币。
战国时期出现“爰金”,可看做早期的金饼。秦国把金饼金镒定为大额货币,与秦半两铜钱搭配使用。到了汉朝时期,金饼依然盛行。汉武帝大量铸造小片金饼,俗称为马蹄金、麟趾金。
麟趾金约250克,即汉代的一斤。
榆荚半两
西汉
一种铜质半两钱。西汉初期沿用秦朝货币铸造。因重量不足、薄如榆荚而被称为榆荚半两。该种货币允许各地自由铸造,因而五花八门。相对富庶发达的关中与东方沿海地区中间的孔较小铜多,反之中间孔大铜少。
三铢钱
汉武帝
武帝铸造的一种铜质铸币。首次以铢为名。它是日后五铢钱的雏形。
五铢钱
汉武帝
一种铜铸货币。个别时期个别地区也用铁进行铸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以后历代或多或少均有铸造。该货币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时期才被废除。
五铢最初由郡国铸造,成色不一。后来武帝发行赤仄五铢,兑换郡国五铢钱。最终武帝收回铸币权,令三官铸造武帝三官五铢,通行至西汉末年。
东汉光武帝时期、东汉晚期、董卓时期、三国魏蜀、西晋东晋、南北朝存续较长政权、隋代等均铸造过形式各异的五铢钱。每一次铸造都可以看作缺钱了,增发强行从民间买东西。
白鹿皮币
汉武帝
武帝的白鹿皮币一般作为财宝收藏,不进行流通,相当于纪念币。
剪轮五铢钱
东汉末
一种剪轮钱。
东汉晚期因金属不够发行了一种边缘粗糙、方孔很大的五铢钱,是为剪轮五铢钱。董卓五铢、沈充五铢、梁代公式女钱等都属于这种劣质钱。
就历史时期来看,东汉末至群雄时期,铸钱成色较差。三国鼎立与西晋时期好转。其中,蜀五铢厚重,魏五铢制作精美。南北朝初期,北方政权铸币精美,南方东晋宋齐梁铸币成色较差,除宋前废帝刘子业时期偶有佳作。南朝梁武帝更是发行了十分廉价的小铁钱。直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齐与南方陈朝对立,双方铸币日趋精美。到了隋朝,五铢钱终于达到了工艺高峰。
一刀平五千
王莽新
王莽时期发行的大额虚值铸币,看似制作精美,但规定一枚当作五千5000枚五铢钱使用。本意可能是省去人们携带大量货币的麻烦,但与金属脱钩导致可能滥发,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栔刀五百
王莽新
同为王莽时期铸造。规定一枚当做五百500枚五铢钱使用。
蜀·直百五铢
蜀
刘备入蜀后铸造的虚值货币。规定一枚等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与定平一百类似。
意思是用文字规定价值,并不是假币,刘皇叔才不造假币呢,尽管日后打仗烧钱真的贬值成狗了。
大泉当千
吴
吴国孙权末期发行的虚值货币。一枚等于一千枚五铢钱。也有大泉两千,大泉五千。
开元通宝、各式元宝
唐
唐太祖李渊时期废除隋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不再以‘铢’这种重量单位为名,而是冠以‘宝’。开元通宝设计精美,正面书法流畅,背面装饰以月纹、云纹等。
开元通宝主要为铜质,也有一些金银质地的。
唐代历帝、安史政权、唐末节度使、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大顺、清等均发行过类似通宝、元宝。与铜质开元通宝兑换比例不一。
此类通宝一般正面书法精美,李煜时期更是发行了对钱,成双配对,用于欣赏。
永隆通宝
闽五代十国
闽国领主王延义铸造。分为铜、铁、铅几种。其中铁钱最多。显然,铁是相对便宜的材料。
宋元通宝
宋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铸造,分为铜铁两种。十枚铁钱等于一枚铜钱。
宋仁宗时期逐步出现了折二、折三、折五等面值钱。相对地,基础的铜钱称为小平钱。明代洪武与永历年间出现了当十五钱。
大朝通宝
元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汗国自称大朝。此即为当时铸造。此后元朝的铸币上有蒙汉两文。
崇祯通宝
明
崇祯通宝形制极杂,品种极多,有精有粗。
此时期出现了折十四钱。
光绪通宝
清
光绪年间发行。后引进西洋铸币机铸造。书法多样,语言有满汉回各种。
元宝锭
大明银元宝
明
明代的法定货币始终是纸钞、铜钱,尽管多数时候大宗交易仍然使用金银,但金银元宝从未被正式规定过价值。所以明代银元宝一般为民间铸造。
明太祖禁止用金银进行交易。英宗之后解除禁令,开始用银收税,并以银两对钱粮金属定价。
大清银元宝
清
大清国规定一两银子等价于一千文铜钱,同时铸造纹银元宝作为法定货币。其中户部库平十足纹银。各地官府与民间也能铸造元宝,但需以户部纹银为标准,进行成色鉴定后兑换。
纹银元宝作为货币之后,纹银中的‘两’脱离了重量意义,而带有了虚银单位的色彩。各地同样“两数”的元宝,因与户部纹银成色有别,形成了不同的兑换比例。
银元
清
清末,清朝因对外贸易大量流入国际银元,道光年间(初年)正式承认了银元。
早期的银元如墨西哥鹰洋、荷兰银币、西班牙银币、法国法郎金银币。其中墨西哥鹰洋约占三分之一。晚清上海各大银行发行纸币,均以鹰洋为基础,比清的货币体系更能实现币值稳定。
龙洋
张之洞
因上有龙图案得名。张之洞以抵制外国钱币为由,奏请朝廷自铸钱币。一时间各省纷纷效仿,未曾想各省成色不一,还不如采用之前的银元。
袁大头
袁世凯
因上有袁世凯头像图案得名。袁世凯时期发行。
北洋银元
北洋
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发行银元作为银两符号,逐步统一各地银元。但是出于担心引发通胀、兑换成本过高等多方面考虑,北洋政府并未废除银两制度。银两、银元宝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船洋
民国·蒋
民国政府于三十年代发行的银元。起初可以按面值兑换银两。但是不久世界进入经济危机,各国有意与金本位脱钩,使货币贬值刺激出口与经济。银本位的民国担心贵金属外流,随即宣布银元停止兑换银,并且禁止使用银两货币。从明朝延续下来的元宝金银宣告终止。
纸币
飞钱
唐
唐宪宗时期出现了一种票据,可异地存取款,但尚不具备货币功能。
交子
四川
北宋四川地区商人发明,有时称为钱引。他们先是各自印发记账票据,然后十余家大商人联合发行这种交子。他们互相约定,可以按上面写的金额自由兑换回铜钱。
北宋政府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借口商家滥发交子,收回交子发行权官办。但是北宋在四川之外推行交子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四川之外的居民并不认可这种纸币。
南宋
南宋时期,政府继续发行交子,但是兑换年限一再延长,直到永不兑换。
南宋中期,政府因战事频发滥发交子补贴财政,引发通胀。
两淮
有趣的是,南宋一度禁止两淮使用铜钱,推行交子,理由是防止铜钱流向金国。但是后来遇到阻力而作罢。交子铜钱通行于两淮之间,引发了两淮货币混乱。
中统元宝交钞
元
忽必烈废除了银两通行,统一使用这种交钞,但是忽必烈允许用交钞兑换相应数额的银两。
交钞一直延续到元末。元末可能滥发了交钞,造成通胀。可见纸币这种新发明,如果没有配套担保,有时反而阻碍扰乱经济。
大明通行宝钞
明
明洪武时期开始发行,同时下令禁用金银货币,将宝钞作为唯一货币。不过因明初国库空虚,不用等额银钱作为担保,也不能兑换银钱。
经过几代皇帝之后,终于发生贬值。到了英宗、孝宗时期,宝钞基本失去信用而无人使用。英宗、孝宗不得不一定程度上默许铸造元宝。
大清宝钞
清
清代早期很少发行纸币。直到咸丰时期,为剿灭太平天国,海量发行大清宝钞以筹措军费。当然,不久因宝钞滥发而扰乱经济。同治时期宣布停止使用。
花票
晚清
晚清时期,尤其在洋务运动鼎盛的光绪时期,南方商业极度发达,钱庄商号财力丰富,各自发行花票作为货币。该货币可以到指定钱庄兑换银钱。
通商银行银行券
上海·盛宣怀
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能够兑换银钱,同时具有货币功能。
大清银行兑换券
清
大清户部银行改编为大清银行以后,发行这种银钱兑换券。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法币
民国·蒋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凯申同志下令停止银元兑换的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货币外流。于是,1935年,民国政府统一发行法币,回收银元。不久法币先后与英镑、美元挂钩,终于保持稳定。可见法币在当初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的。
不过,到了抗战爆发前夕,英镑、美元等相继与黄金脱钩,导致与之挂钩的法币币值陷入不稳。在一些地区零星出现了重返银元的现象。
金圆券
民国·蒋
内战期间,因筹措战费需要,凯申同志大量发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后匪谍顾问向凯申同志提出建议:发行金圆券,准能回流金银外汇稳定物价。凯申采纳。不料此举酿成更大规模的通胀。
解放区银行币
解放区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各解放区相互孤立,货币发行相对独立。各解放区成立了多家银行与贸易公司,各自独立地发行货币与贸易券。
内战后期,为了应对国统区滥发法币,各解放区同样超发货币以筹措战费。虽然此举在解放区同样引发物价暴涨,但解放区多为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乡村,打击不大。同时因法币名声已臭,大家仍以为是法币干的。
为了消除滥发通胀,中央决定收回各解放区货币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初成立,负责发行人民币,并按比例回收各解放区银行货。
最初,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北平附近最低,华北东北次之,西北最高。各地通胀水平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http://news.baotounews.com.cn/baotounews/sh/2015/0801/470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