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更多关于青铜器的知识?

青铜器的历史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

青铜器鉴定有哪些小知识?

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细化后便可以分为4种方法,根据铜器铸造、器形、纹饰、铜器铭文辨伪。
1.根据铜器铸造辨伪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而后代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
2.根据器形辨伪
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铭文铸刻在毫不相干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是什么?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及叙利亚古代TellRamad遗址出土的铜珠等。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简介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除了“司母戊方鼎”你还了解哪些青铜国宝?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贵金属纪念币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文化传承载体,对中国青铜器文化做了非常完美的刻画和诠释。鼎被称为国之重器,代表着礼仪世界和政治象征中的绝对权威,于是在金银纪念币上鼎也被塑造为每一组中的魁首——使用最大规格的金质纪念币来刻画。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一组)5盎司金币

2012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青铜器(第一组)一套,其中5盎司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方鼎。纪念币上方鼎的表面有乳钉纹及凸线式兽面纹,还有一些凸起的格子线条将纹饰隔开。直口,折沿,方唇,口部近似正方形,口沿加厚,有台阶状唇边。沿立二拱形耳,略向外张,外侧有凹槽。斗形方腹,腹饰兽面纹和乳代纹。乳钉纹饰于每壁的两侧和下部。足上部饰兽面纹,下部饰弦纹。背景的纹饰带设计,使前景中的鼎图案显得更加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在前后的对位关系中,鼎的分量增加了,稳重庄严的感觉也体现得很到位。从浮雕看,整体雕刻精湛细致。鼎体上非纹饰处的无规则坑洼浮雕处理,使鼎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体现了一种还原、尊重历史的责任感。此方鼎为商代二里岗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器壁匀薄,造型规整大方。鼎外壁在兽面纹带下加乳钉纹框的装饰方法,对晚商和周初方鼎颇有影响。如司母戊鼎的表面凸线就继承了在范面手工起稿后压塑纹饰的方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稿线越画越细,最后只能在范铸遗址出土的陶范面中可以看到,铸件上就难以看到了。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二组)5盎司金币

该系列的第二组纪念币于2013年5月23日如期发行,其他材质规格币种均无规律可循,唯有5盎司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一如既往的采用了鼎。该鼎为商代晚期的司母辛方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高80.1厘米,口沿边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币面上的方鼎四平八稳,圆足方口。粗大的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以扉棱作鼻梁,目字形眼,细眉巨角,浮雕工艺下立体突出,显出神秘威严的气势。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均饰规整的乳钉纹。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四面交接处,饰以扉棱。口部呈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从造型特征看,此方鼎高大厚重,极具气势,而且铸造工艺十分精湛,纹样装饰华丽,司母辛方鼎犹似平放在雕刻着兽面纹图案的平面台上,极具层次感与立体感;而在金币背面采用镜面底面,塑造出了平静的币面效果,更好地衬托出了司母辛方鼎的凝重之感,体现出一种高贵与权力。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三组)5盎司金币

中国青铜器系列金银纪念币的第三组如约而来,将于今年8月8日定期发行,该组纪念币的图案已经公告于世。不出所料,5盎司金质纪念币依然把鼎作为塑造对象,而且鼎的规格影响越来越大。币面刻画的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币上的后母戊鼎立耳敦厚,窄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根坚实砥柱。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鼎后以局部放大形式呈现了鼎身上精美繁缛的纹饰文化。该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笔者相信随着青铜器后续系列的跟进,5盎司金币将呈现更多有重大文化影响价值的大鼎,而5盎司“鼎系列”金币也将成为收藏中一个亮点,甚至是一部珍贵的“鼎族史”。

关于青铜器的几个问题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一块重约一七·八公斤的铜矿原料曾被发现,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铜),矿砂中并夹杂着赤铁矿。熔锅是一种红黄色的陶质器,发现这种熔炉的农民称之为“将军盔”。熔锅可以达到装一二·七公斤铜液的容量。冶炼青铜需要的热度是一千度左右。这样高的温度,可能有鼓风炉的设备,燃料是木炭。 青铜器

文章标签:青铜器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未分类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