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无情难奏凤求凰。
2、释义:长着眼睛却辨别不出荆山玉,没有感情的人难以奏出《凤求凰》。
3、出处: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出处不详。但追根溯源,“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原来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谐音而讹传而来的。“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其实是出自韩非子和氏中一个凄婉悲戚的故事。
4、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鸟落在荆山上的一块青石上,古时相传凤凰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把它开采下来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楚厉王。楚厉王下令叫来玉石工匠前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下令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就又把这块青石献了出去,楚武王又命玉工仔细辨识,玉工,仍然断定这就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青石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青石,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宝玉。
“有眼不识金镶玉”,是什么意思?
“有眼不识金镶玉”形容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
这句俗语原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谐音而讹传而来的。“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荆山玉优质特点
1、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多种艳丽色彩汇集一体,多以黄红色为主;
3、荆山金玉富含贵金属黄金等微量元素;
4、因光合作用、温差作用或人体佩戴会产生色彩变化。
有眼不识金镶玉下联
下半句是“无情难奏凤求凰”。
下一句形容的是是《凤求凰》,这是汉朝司马相如,写给他心爱的女子卓文君的一首诗。
“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这句话的意思,看字面很好理解的形容人没什么见识。这句俗语原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谐音而讹传而来的。但其实这句话的典故是这样的:
“金镶玉”原本是说“荆山玉”,“荆山玉”是什么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氏璧,大家肯定都听过,这个“荆山玉”,就是和氏璧的玉种。
战国时期,卞和在荆山上看到有凤凰落下,觉得肯定有宝物,玉石把他在荆山上找到凤凰落的地方,哪里只有一块石头,玉石献给楚国的王,先开始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来玉石匠人,匠人说这只是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当时就勃然大怒,你个刁民敢戏弄本王,抬手砍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上位,卞和继续献宝,于是被砍了个对称,右脚也没了,等到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玉就在楚山下哭,眼泪流干了,滴下斑斑血泪,传说卞和的泪水滴进玉里,留下了一点殷红,始皇打磨成玺的时候怎么都去不掉这滴血泪。
楚王听到了,把人招进宫里,问他为什么哭的这么厉害,说天下被砍了脚的人大把,你也是犯了欺君之罪,卞和说:“我不是哭我自己的脚,我是哭明明是美玉却硬把它当成是石头,是忠臣却被说成目无君王,惨遭杀戮,我不能不感到很悲伤。楚文王于是让工匠刨开,绝时间,没有就这样出世了,为了纪念卞和得到忠诚命名为“和氏璧”。
扩展资料
“有眼不识金镶玉”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人们通常用来形容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
金镶玉原是指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镶嵌工艺,将黄金和美玉镶嵌在一起。这种金镶玉黄白颜色分明,原本是特别容易识别的,分不清就是有眼不识了。
跪求“有眼不识金镶玉”典故的原文。是原文哦!!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 中即有句云:“人人自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意思
意思:“有眼不识金镶玉”多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句俗语,“金镶玉”并不是指镶金的玉,而是指荆山玉。
正确的句子为有眼不识荆山玉。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荆山玉历史悠久,当前保康发现的荆山玉矿。最为珍贵的是荆山金玉(又称“金镶玉”)不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贵金属黄金等。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今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壁命名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
百度百科-韩非子·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