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创做者是谁

宣德的碗王

明宣宗
朱瞻基
青 花

郑和七下西洋从地中海地区带回了制作青花瓷器的主要原料——苏麻离青料,由于皇帝的支持和开明,青花瓷器在明代宣德年间迅速的发展到了巅峰。
碗 · 王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重器
在近日结束的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不负众望,以2.02亿港币天价寻得新主人。在这场拍卖会上,共有3500多件分属于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及瓷器、珠宝钟表及佳酿等领域的拍品在此次春拍中亮相。最终,整体成交率达到了87%,总成交额共计31.7亿港元,比早前预估高出了逾三成。
而本季最受关注的拍品,莫过于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苏富比专家将其称之为“宣德的碗王”。鱼藻纹属中国瓷器的常见饰样之一,这次上拍的宣窑青花鱼藻纹大盌,器型正、画意自然、发色艳丽明亮,无论纹样、画工、器形、尺寸,都极为出色,是目前市场可见的最顶级的宣德碗之一。
在4月5日举行的专场拍卖会上,这只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以6500万港元起拍,经过数轮激烈争夺,最终以2.29亿港元成交。据相关人士透露,成功拍得这只“名碗”的买家正是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中国瓷器及工艺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其祖父是有着“南下香港第一代藏家”之称的仇焱之。
众所周知,宣德是青花瓷黄金时代,不仅器型优美,种类也很多,前朝有过的,它产生了,前朝没有的,它也创烧了,其品类之多,色釉之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为何一个小小的宣德碗就拍出2.2个亿呢?
首先它是一件传承有序的孤品。这件器物是一件传承有序的孤品,极为罕见。而且体量巨大(超过台北故宫的藏品),品相全美,就连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都难以与之相媲美,同时,它早在1963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公开展出,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宣德之王”了!仇国仕曾说:“第一次见到这件藏品的时候,激动得心脏都快要停止跳动了。”
二是型正、色绝。这件宣窑青花鱼藻纹大盌,纹饰比较罕见。鱼与荷叶,互映交辉,添绘游鱼栩栩如生,诚陶冶神品。器型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让人不禁倾心。所以,无论纹样、画工、器形、尺寸,都没有谁可以与之媲美。
三是大势所趋。宣德青花瓷历来是收藏界的宠儿,陶瓷界素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之说”。宣德青花釉层内有较多气泡,棕眼;胎质较永乐时要厚,且器物有分段接的痕迹,用手一摸就有感觉;宣德官窑青花器的底款多用楷书,而且宣德的“德”字,中间的“心”字上少一横;此外纹饰线条笔划,自然浑化,很像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晕散味道,艺术效果优美。
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董事、中国瓷器及工艺部资深专家沈恩文此前在预展现场介绍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对该件拍品介绍颇有诗意:“窑大盌,陶冶之巅,妙作十瓣花式,犹若荷叶半绽未放,捧于掌间,刚中带柔,抚之如脂,爱不释手。外壁起伏延绵,神绘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嬉泳水藻池莲之间,寄清白廉洁之德。白瓷为纸,青料作墨,妙笔挥毫,线条清劲流畅,栩栩如生,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宣德重器,传世孤品,独一无二,殊为珍稀。”
传世绘相同鱼藻纹宣德盌,该碗保存至今仍然完美无损。同类的明宣德年间鱼藻纹碗如今仅有台北故宫有收藏,但尺寸小于此次拍卖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足见此碗的独一无二,珍贵无比。此宣窑大碗,早于1963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公开展出,著录甚丰。之后约有五十年没有在市场露过面。
宣窑青花鱼藻纹大碗,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让人不禁倾心。无论纹样、画工、器形、尺寸,举世无能出其右者,传世绘相同鱼藻纹之宣德盌,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例可资比较,然尺寸皆较小。鱼藻纹虽属常见中国瓷器饰样,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碗,起伏之间,互映交辉,彷佛水光潋滟,添绘游鱼栩栩如生,诚陶冶神品。
北宋末年,宫廷画师刘寀擅画鱼,或因此造就宋代以降绘鱼藻图之风,自此以鱼为题之水墨作品,即使未必俯拾皆是,却为人所识。当中传为刘寀笔下者,又以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落花游鱼图》最负盛名。鱼居水中,不便微察细观,因此画鱼又较其他禽鸟写生更艰。凭空想象却能捕捉箇中神髓,画得游鱼自得,难能可贵。
艺匠绝技巧工,擅用钴青浓淡分五色,层次丰富多变。靛蓝画骨,浅青敷色,尽写游鱼研姿。至于莲叶,则以针剔钴蓝,露纤白脉络,大叶曲沿上更缀苔点,巧匠或蓄意增其窑烧黑疵,营造盛极将枯、夏尽临秋之势。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自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满清宣统退位一共出了137位正牌皇帝,这其中有英明神武的,有昏聩无能的,有庸庸碌碌的,也有才华横溢的,特别是到了大明朝的时候,那可真是一个皇帝一个特色,其中最有艺术天赋的毫无争议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史称宣德皇帝。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对于青花瓷器的进步和发展宣德皇帝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郑和七下西洋从地中海地区带回了制作青花瓷器的主要原料——苏麻离青料,由于皇帝的支持和开明,青花瓷器在明代宣德年间迅速的发展到了巅峰。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作为青花瓷器中的鼎盛时期、黄金时代,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自明清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在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就占50%以上,只有两件书款。故宫博物院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在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只有两件带款,可想宣青是何等名贵。这种青花骤见之下能使人的神情猛一振奋,因为它已超越一般人的视觉经验,那种色调既浓艳明快又雅倩清丽,并带有幽静娴宁的韵味,再配上闪烁的斑点,流光溢彩,无美而不臻,确实可称之人间神品。
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价格涨势如火如荼,涨幅几乎难以估算。在近几年收藏界,宣德青花瓷独领风骚,价格也一路走俏。
2017年香港苏富比: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2.29亿;
2006年香港: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726万;
2009年香港: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梅瓶635万;
2009年上海: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花口大盘890万;
2013年香港: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582万;
2013年纽约: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瓣口盌665万;
2013年北京:明宣德青花龙凤纹洗671万。
纵观近几年宣德青花瓷的漂亮的成交记录,这些宣德时期的传世上品皆以高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古瓷专场上抢尽风头,频频出现高价成交。可见宣德青花瓷的收藏价值之高,一直受到买家的追捧,行情可谓始终不衰。
关注 · 艺术品鉴
品古 见今
艺术品鉴传媒

青花瓷作者是谁?

1、《青花瓷》 词作者是方文山。
2、作者简介
方文山,1969年1月26日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华人版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台湾男导演、作词人。
2001年因创作歌曲《娘子》提名第12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2003年凭借创作的歌曲《威廉古堡》获得第十二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同年创作的歌曲《直来直往》获得第三届香港音乐风云榜港台年度最佳填词奖。2005年出版书籍《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2007年出版《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2008年获得第十九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同年出版《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并参演舞台剧 《六义帮》。2010年出版《方道·文山流》,参演电影 《混混天团》。
2011年出版书籍《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同年参演电视剧 《冲吧宅男》和执导《中国风演唱会》南昌站。2013年执导电影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2014年执导《中国风演唱会》沧州站。
3、歌曲简介
《青花瓷》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07年11月2日周杰伦制作发行音乐专辑《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杰伦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该歌曲。2008年7月5日该歌曲在第19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最佳歌曲奖、年度最佳作词奖和年度最佳作曲奖三项奖项。

宣德青花

明宣德青花瓷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中文名
明宣德青花瓷
时间
公元1426—1435年
评价
“开一代未有之奇”
主要烧制窑
景德镇御窑厂
特点
精雅古朴,浑然庄重,青花有渗青
快速
导航
胎釉青料造型纹饰款识宣德年款仿宣德年款
概述
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仿制宣德官窑青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4]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宣德青花缠枝花卉对碗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壶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13]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14][15][16]
宣德年款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后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17]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如何鉴别真伪呢?

明代瓷器在永乐王朝有所创新和发展,至宣德朝而至于鼎盛。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青花瓷器均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蓝中泛紫,在纹饰上凝结有“铁锈斑”,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已知器物比较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总体来说,宣德时期瓷器较永乐时期无论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永乐瓷器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火石红斑重于永乐。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帮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存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从大量出土的传世品和出图器物来看,此时景德镇执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创造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颖品种。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成为交响辉映的璀璨明珠,备受国内外认识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旨。

宣德瓷器鉴别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阁下
第一明代宣德瓷器的造型
宣德瓷器的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形很大也不会觉得吨重笨拙。而且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经典器形:梅瓶、小口梅瓶、玉壶春瓶、瞻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琼式瓶、小壁瓶、背壶等等。

第二明代宣德瓷器的图案特征
宣德时期的瓷器清华问世,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书法惆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的青花瓷器始于宣德,现在根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追溯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德青花”中很少描绘人物,先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结合后来的成化瓷器中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了宣德时期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第三明代宣德瓷器纹饰
此时常用的工艺装饰有:印、刻、画、雕、绘画等。常见的图案纹饰:龙纹、凤纹、缠枝花果类、折枝花果类、人物、其他。(具体到什么纹饰,日后我会特地再写一张关于纹饰细分的经验)。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第四明代宣德瓷器胎底特征
宣德时期,瓷土淘练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时期胎骨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形,宣德胎骨比永乐的重。同时,宣德胎土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部是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五旋痕,常有火石红斑,于砂底处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骨开白色片纹,视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盘碗的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大盘的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盘心有塌底现象;宣德朝青花的颜色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蓝中泛紫,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在色泽浓深处,形成黑色结晶斑点、并深陷胎骨中,在阳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自然分布,像墨点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毛边现象;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还有用国产料和进口料结合使用的,以国产料绘海水,以进口料绘龙纹。

第五明代宣德瓷器釉面特征
釉质与永乐相比,乃独细润,但是多桔皮纹。就青花瓷来说,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蒙釉”,又俗称“唾沫釉”。清代仿宣德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宣德瓷器的高温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纹和气泡密集现象,少有例外。啄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均,可见垂流痕。除了大器为无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足底多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色则往往不一。
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第六明代宣德瓷器底款特征
德”字“心”上无一横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宣德款识曾有遍器身的说法,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三行款。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德”字“心”上无一横。

还有另外一个鉴定技巧,辨别宣德瓷器的一个方法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镜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较小,比永乐瓷密集,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偶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鉴定瓷器一点要火眼金睛,多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

吴祥瑞是哪个朝代的人

“吴祥瑞”是出自“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吗?其实,吴祥瑞是日本人。五良大甫吴祥瑞的故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五良大甫指的是日本陶艺家伊滕工郎大夫·伊滕五良大辅,日本伊势松阪人,亦说日本松坡人。明·正德年间(1510~1511),他跟随日本的僧人了庵、桂悟、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在景德镇学艺期间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吴祥瑞。他在中国学艺五年,五年间他刻苦学习,(亦有史料记载为三年)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师傅、工匠们请教、取经。在师傅们的传授和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全套的制瓷技术,并在中国景德镇亲手制作了上万件瓷品,于正德十年(1515年)回国。同时,他带回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把中国的青花制瓷技术带到了日本,开始了日本青花瓷器的制作年代。他为日本民族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瓷圣”。
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瓷器胎质细白,器型规整,釉层亮丽;青花发色优美,图案内容变化繁多;纹饰表现出了强烈的日本式审美特色,自古以来就倍受称道。因为当时烧制青花瓷器的青料非常昂贵,当时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贵族使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后来,在日本的有田发现了制瓷原料,并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初始的产品多是仿制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以后逐渐融合日本自身的岛国文化,形成日本大和民族的美学风格。瓷品重视内在的高雅,甚于外表的装饰。当时,伊万里窑烧制的瓷器,大多刻画或书写“吴祥瑞”或“三郎大夫祥瑞”,“五良大甫 吴祥瑞造”等款识。
后世仿“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类款识的瓷品也较多,最早出现在明末崇祯年间。由于当时国库匮乏,景德镇官窑瓷业衰落,生产的大部分瓷器质量粗糙,官窑瓷陷入了低谷阶段。然而,民窑在这时期却有较大的发展。在一路销往日本的外销瓷器中,出现了一批“五良大甫 吴祥瑞造”款识的青花瓷器,制作极其精良。其复杂精湛的工艺,新颖实用的造型,清新雅致的青花,和独特而多变的图案、纹饰,深得日本人民的喜爱。被日本称作为“祥瑞”或“祥瑞手。只可惜这些瓷器精品大都销往国外,国内极其少见。
希望能够帮到您!

文章标签:未分类收藏历史文学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