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一个人的一生都必然经过幼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这个问题往往是青春期时面临的问题,而恰恰是刚刚或将要进入社会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理想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梦,这个梦往往伴随自己的一生,只要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对刚刚踏入社会门槛的年轻人,更觉得困顿、迷茫。这与每个人成长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你成长过程中有幸遇到比较睿智的长辈、老师或者是同事、上级,在你感到迷茫时,会设身处地地帮助你分析成长的环境、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何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及时帮助你解惑,为了指明前进的方向,那么,你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就会走得顺利得多,否则,就会大大打击你的上进心,甚至有很大的挫败和失落。理想和现实存在相当的反差,这是现实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随着每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会逐渐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你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你生活、工作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不断获取生存的能力,产生的成就感分不开。一个人离不开生活的集体和团队,你和你的集体、团队和周身的环境越融入,你会发现,原来感觉到的反差就会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发现,个人的理想和集体或团队的目标越是融合,你取得的成绩就越大,你逐渐会建立起来足够自信心,甚至会自我完善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你越可能取得成功,从而实现你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反之,则会更加迷茫、更加失落甚至萎靡不振。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根据现实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不断的加以修正;有不断追求自己幸福和理想的热情,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相信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阔。如何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1. 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2. 青春期时,人们常常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即将步入或刚刚进入社会时。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理想是内心深处的梦想,只要意志坚强,这个梦想就能伴随一生。
4.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5.这种差异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6.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智慧的长辈、老师、同事或上级的指导,他们就能更好地分析环境、预见困难,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7.这样的指导可以帮助个人明确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8.没有这样的指导,个人可能会受到打击,感到挫败和失落。
9.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这种差异会逐渐减少。
10.这是因为个人逐渐融入了社会环境,通过努力提高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11.个人与集体、团队和环境的融合程度越高,感受到的反差就越小。
12.当个人的理想与集体或团队的目标融合时,个人取得的成就越大,自信心也会增强,理想和目标也会得到完善。
13.反之,个人可能会感到更加迷茫和失落。
14.树立人生目标时,应根据现实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断修正。
15.保持追求幸福和理想的热情,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相信未来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结合原则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连贯性原则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因素原则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七、实践结合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传授;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要教育学生懂得理论来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道理;要注意补充乡土教材,联系当地实际。
八、集体教育原则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教育。
九、正面教育原则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十、共产主义原则
贯彻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教师在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把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方向的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中小学德育内容
一、热爱祖国
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
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
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
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
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讲礼貌懂文明。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小学德育纲要/2003480#5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学德育大纲
https://baike.baidu.com/item/德育原则
个性发展的少年期
进入少年期,在个性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产生一种成人感,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完成社会义务,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开始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表明少年的个性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少年日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能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标志着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这方面的特点是:少年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但在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时,还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少年的道德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道德信念的形成。从少年期开始,在学校集体、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教育影响下,少年逐渐掌握更多的道德知识和概念,并在道德实践中体验着一定的道德情感,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形成使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少年道德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道德理想的形成。稳定的道德理想是与道德信念的形成密切联系的。少年的理想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某些具体人物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把理想人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此评价自己的行为。这是少年期的主要理想形式。另一种是以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总和的概括性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只是在少年后期才表现得较为明显。但是少年所形成的道德理想还不稳定,容易变化;往往不善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理想人物的强烈的模仿倾向往往带有片面性;对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在认识上还比较笼统、肤浅。
少年期表现在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相互关系上的特点是:富于激情,道德行为的冲动性比较大。有人对此作了具体研究,发现大致有4种情况:①约四分之一的对象表现为言行一致;②约十分之一的对象的表现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发展水平均很低;③约三分之二的对象对道德标准有一定理解,但理解不很透彻,言行尚不完全一致;④有极个别的对象只是掌握一些道德概念,但自己并不准备去执行。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把握哪几个重点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3.67亿,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学校、家庭的神圣职责。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上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的下一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战略工程,是民心工程。全党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这一工程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治思想淡化。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反思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其政治观点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认,在青少年中的确存在着政治思想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入党、入团的强烈愿望.二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感到厌倦、没有动力。有些青少年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态度不明确,对这一理论的掌握和认识不容乐观。三是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越改越乱,越改越糟”。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尚不能深刻地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而是盲目地归咎于改革,并且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人生价值观念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确实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学习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传播,影响、诱惑着青少年。从青少年思想实际看,他们正处于思想道德成长的困惑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还不能达到全面、辩证、深刻的认识和辨别,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呈现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集体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崇尚自我、崇尚权势、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具体表现在:一是盲目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呈膨胀趋势。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就有一切”,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二是贪图享乐,崇尚拜金主义。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挣很多钱,成为富豪,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把有钱、升官掌权、有宽敞的住房和建立幸福家庭当做人生最大的幸福,暴露出少数青少年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三)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淡薄。总体来看,大多数青少年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也要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缺乏思想道德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感。在紧要关头,不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抱着“与己毫不相干”、“别人不管,我也不管”的消极态度,“旁观看热闹”或“绕道走开”。二是在对待父母方面,不能恪守传统家庭伦理思想道德,热爱、关心、孝敬父母,在生活上帮助父母,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慰籍,甚或向父母伸手要钱。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思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二)思想道德教育空泛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主体、内容、形式分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如目前思想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上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教育机构主要是灌输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参与率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果知行分离。目前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青少年在思想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思想道德认知上都知道怎么做,但思想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三)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脱节。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思想教育的功能。很多家庭也都在奉行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的智力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把孩子推给学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社会合力尚未形成。没有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也尚未建立健全。结果是,“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口径相互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如白纸般单纯的孩子。据研究显示,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在三岁以前养成的,俗话说的“三岁看老”一点都不为过。孩子在入学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之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人生的习惯,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在入学之后成年之前,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相处得最为紧密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素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而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很难指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形成诚信的美德和坚持诚信的作风,也很难让其养成自觉遵循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父母及成年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父母的思想道德表率作用以及富有思想道德感染力的家庭影响。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爱、自律,努力成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榜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养不教,父之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古训就要求家长应当承担起这“启蒙导师”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意“三突出”:一是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充实适应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新内容,重视个性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教育,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健康人格意识;重视适应未来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增强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的智力水平。二是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中,突出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给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使人充满美好的憧憬,面对艰难而依然奋进不止,乐于奉献,乐于牺牲。因此,要从培养民族精神入手,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活教材,让青少年耳际始终回荡历史洪流中从未停息过的图强振兴的呼唤,从培养爱国情感入手,树立远大志向,因势利导,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激起有远大理想的行为。三是在选择具体教育内容中,突出年龄特点和教育层次。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必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最适宜的时期,把最需要和最可能接受的东西教给他们。比如,我们可以按照童年期(10岁以前)、少年期(11-15)、青年前期(16-18岁)这一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方法,确定内容,实施教育。童年阶段要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和健康人格,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谐交往的技能。少年期要重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人做事遵循思想道德原则。青年前期应当以生涯教育和社会责任为重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另外,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也要讲求层次,正如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个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教育内容分层次,有利于不同思想层次的青少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思想道德取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思想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的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思想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思想道德楷模,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界、学校、家庭要一道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