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七八月下大暴雪,全球都是冬天,为什么会这样?
1816年七八月下大暴雪,全球都是冬天,这主要是源自于火山喷发事件。
在前一年也就是1815年,位于印尼的一座火山爆发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火山喷发。当时,火山喷出的物质体积超过了150立方千米,而火山灰将太阳的光给挡住了,所以导致地球的温度骤降。于是原本应该到来的夏天,迟迟没有抵达地球。
1816年的天气情况介绍
在1816年3月,北半球的人们期待的春暖花开迟迟未到,且还很反常的大幅度降温。甚至从6月份开始还下起了大雪和刮起暴风雪,如此异常的天气不得不让人们陷入反思。
1816年此事正是嘉庆第21年,也是在这一年,中国遇上罕见的六月飞雪,这次下雪的时间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在中国东北地区更是在7月份的时候遭遇到了极低气温。
历史上被称为“无夏之年”的1816年,夏天结了冰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其实气候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早已在科学领域被人们加以讨论,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大多和气候的严寒期重叠,而相对繁荣的时段则恰恰较为温暖——当然,这只是中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范例恐怕当属1816年的气候变化了。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受到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北半球普遍气温骤降,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之一使得1816年成为此后1400年北半球最为寒冷的一年。身处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北美洲都广受影响,生活在此的人们无不受到这一场天气变化的波及,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无一幸免。
由历史学家威廉·K·克林格曼和气象学家尼古拉斯· P·克林格曼联合撰写的历史学著作《1816,无夏之年》就把历史的长镜头专门对准了这一极不寻常的年份,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么1816年肯定可以算是这个瞬间里面最为独特的一微妙,由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联合书写,更使得本书成为了一部独具特色的历史著作。
气温骤降,农作物歉收,出现不同程度的饥荒是北半球各地面对的普遍问题,人的肚子一饿,就会“穷则思变”。在欧洲,气候突变带来的是人们信仰的分道扬镳,有的趋向于科学——即使当时年幼的科学还无法对于气候变化做出正确的解释,有的趋向于宗教或者妖术,比如有些人认为这是上帝的警告,有的人认为是女巫们在作祟,是她们对天气施加了强大的魔法。当然,历史最终证明,宗教、妖术最终让位给了科学。
刚刚立国不久的美国在寒冷的驱使之下把目光转向了加拿大,麦迪逊总统说我们必须把加拿大拿下来,不然就只能去南方居住了,这促成了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攻占加拿大的失败,美国人逐渐把目光投向了西部的沃野千里,从而促成了绵延多年的西进运动。
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对歉收的农民实施及时的救济政策,这或许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相对成熟的标志,而中国在1816年就做得很好。还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清廷的统治还算稳定,再加上1816年的寒冷并没有持续到明年年中,所以在中国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我更看重1816年的寒冷气候带给文学的影响,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是一株盛开的岩中花树,而且绽放得尤其绚烂。比如拜伦和雪莱在此时相好,并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使彼此的诗艺达到顶峰,寒冷的天气还直接催生出了名著《科学怪人》,而吸血鬼文学的产生也从此时开始……
六七八月大雪纷飞,全年低温无夏日,1816年到底发生了啥?
6月雪7月寒8月冻通常可以用来形容诡异的气候变化,这意味着是没有夏天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一次。1816年欧洲、北美以及部分亚洲地区发生了大灾难死伤无数,就是因为在1816年是没有夏天的,因为气候原因农作物欠收或者绝收,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
1816年是我国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又被称为无夏之年,例如史籍中就有记载:“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
按照正常的气候变化1816年初冬季逐渐结束,马上就要气温回升春暖花开之际,但气候变没有按照大家预想的来变化,貌似逐渐的开始转冷再次迎来冬季。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天空中出现永久性的乌云密布,阳光非常匮乏。
1816年的天气史无前例。春天照常到来。但是随着寒冷的气温回升,季节似乎开始逆转,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天空似乎永远阴云密布,阳光的缺乏的非常严重,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进入19世纪之后,大家才了解到,1915年4月在印度洋的一个偏僻小岛上,一座巨大火山爆发了,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灰。随着大气循环,这些火山灰覆盖了很大的面积。由于火山灰遮云蔽日会阻挡阳光的照射,因此1816年才出现了无夏的情况。
但当时是信息闭塞的年代,虽然位于这个巨大火山附近的国家居民直接受到影响死伤惨重,但是到了欧美国家就只是间接的影响了,最开始人们没有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但是随着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是可以导致“无夏之年”出现的。
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击到地球表面,导致了90%以上的物种灭绝,恐龙是那一次生物大灭绝的主角。小行星撞击直接产生的撞击破坏力,并不会导致生物大量灭绝,但是后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这颗小行星撞击到浅海之中导致全球性的海啸,同时巨大的撞击引发强烈地震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涌入大气,同时各种碎片混入大气,随着循环遍布全球。因为它们会遮挡阳光,时间如果过长那么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的死亡,最终食物链的基石崩塌了,大量的上层生物因食物短缺而死亡。
可以说1816年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地球的无夏之年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坦博拉火山的大爆发。但科学家认为仅仅是火山爆发它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影响这样这样大的面积。有科学家认为1816的无夏之年与太阳还是有一定关系,太阳的很多活动例如黑子、耀斑等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太阳黑子数量处在极小期的时候,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就会减少,这样地球上的平均温度相对来说就会偏低。
而从14世纪开始地球进入了小冰河时期,这段时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1816年5月太阳黑子的数量是非常少的,科学家推测坦博拉火山爆发在加上时间是属于小冰河期末期,两者的影响之下才导致1816年没有夏季。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16年出现“无夏之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无夏之年,指的是在一年的天气变化中,人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停留在冬天,究竟是怎么回事?在1816年3月,北半球的人们期待的春暖花开迟迟未到,且还很反常的大幅度降温。甚至从6月份开始还下起了大雪和刮起暴风雪,如此异常的天气不得不让人们陷入反思。
这一年可以说是自人类诞生以来最寒冷的时间,根据那时的现场描述,当时的天空一片昏沉,原本炎热的夏天变成了冬天。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因为没有食物,逐渐走上死亡的道路,且人类也面临着饥饿的恐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又是什么导致的呢?
科学家们对此做了很多调查,发现罪魁祸首竟是“火山爆发”。众所周知,火山爆发会带来一些次灾害,导致生态严重失调。而那年的火山爆发足足持续三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地球内部的有害物质不断被排出地表。
1815年,位于印度尼西亚亚松巴瓦岛的火山全面爆发,其威力指数达到7级。而爆发后形成的冲击波以及火山碎屑流、地震,让附近的7万余人直接丧失生命。此次火山的大爆发,使得大量的细小颗粒和二氧化硫气体涌入大气平流层中。
火山爆发的原因正是因为二氧化硫,我们知道二氧化硫极其容易产生气溶胶,而气溶胶很容易将阳光给遮挡住。此外,细小的颗粒也有这同样的效果。遮挡住阳光后果,是直接减弱太阳给地球输送的光与热,这也让那年成为最冷的一年,出现“夏天变冬天”的奇怪现象。
或许有的人会好奇:火山在1815年爆发,但无夏之年却发生在1816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遮挡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毕竟地球的面积不小,甚至三年的时间已经算是很快的扩散过程。
或许你有可能不知道,这次的火山爆发据说是酝酿几千年的时间,算得上难得一见。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即这个活火山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或许在未来的某天,历史将会重演,就类似新作品《天火》的情节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火山并不是最大的威胁。目前威胁最大的是黄石火山,据科学家们的调查发现,这个火山一旦爆发,其威力不可想象。只希望人类可以早点研发出预防的技术,减少灾害的程度。
1816年是历史上最冷的一年,盛夏的季节为何大雪纷飞?
1816年3月,地球北半球的气温开始回升,人们期待的春天似乎就要来了,然而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1个月以后,天气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回暖,反而开始不断地降温,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种情形也没有停止,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6月下雪,7月结冰的异常天气,在北美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暴风雪。
(上图为1816年的夏天)
这一年在后来被人们称为“无夏之年”,也是人类所经历的有记载以来最冷的一年,根据相关记载,在这段时间里天空一片昏暗,夏天变成冬天,本该盛夏的季节却是大雪纷飞。如此异常的天气让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大量的动植物被冻死,耕地大面积地减产甚至是绝收,从而导致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饥荒,数以万计的人类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那么地球在1816年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次灾难呢?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了导致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火山爆发。
研究表明,从1812年开始,地球上的火山运动就开始变得活跃,它们不断地将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释放到大气层中,而在1815年4月5日,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将地球上的这次火山运动演绎到了极致。
相关数据表明,坦博拉火山爆发指数(VEI)高达7级,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记载到的威力最大的火山爆发。坦博拉火山的猛烈爆发从4月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当年的7月中旬,火山爆发形成的冲击波、火山碎屑流以及地震毁灭了附近的一切,大约有6万人因为此次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丧生。
根据统计,在此次火山爆发事件中,总共有150至170立方公里的物质从坦博拉火山中喷涌而出,其形成的烟柱可以高达三四十公里,大量细小的火山灰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入了地球高空中的平流层,然后随着大气的流动扩散到整个地球的上空。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很容易形成气溶胶,这些气溶胶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细小的火山灰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之前的火山运动已经使地球大气层中累积了不少的这类物质,而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更是使大气层中这类物质的总量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因此可以说,正是这些物质在地球上空遮天蔽日,极大地减弱了太阳输送给地球的光与热,才造成了1816年时地球的天空一片昏暗,夏天变成冬天,从而成为了有记载以来最冷的一年。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一个疑惑:坦博拉火山是1815年4月份爆发的,为什么“无夏之年”是1816年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地球是很大的,火山喷出的物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扩散到全球的过程。
为了这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坦博拉火山“酝酿”了差不多5千年的时间,在此次爆发平静下来之后,人们发现坦博拉火山的山体高度降低了1千多米之多,还形成了一个深约700米、直径约6千米的巨型火山口。在1913年的时候,坦博拉火山还发生过一次规模很小的喷发,这说明了它依然是活火山,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它会再次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似乎不用太过在意这座火山,因为地球上还有对人类威胁更大的火山——黄石超级火山,科学家的估计,当黄石超级火山爆发的时候,至少会喷出1千立方公里的物质,这可比坦博拉火山“区区的”1百多立方公里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