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的于连的人生道路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也使用了各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具体的人生经历:
1、于连出生在维埃尔小镇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他的两个哥哥都很粗俗。清秀瘦小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
2、成年后,于连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互相产生了感情。后来为避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藏松神学院学习。
3、后来受人推荐,于连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并且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最终的成功时,雷纳尔太太写信告发了他。于连因愤怒变得疯狂,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他自己也因此被判处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扩展资料
于连人物性格:
1、于连极端细腻和敏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
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
2、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
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
结局赏析:
于连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
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连
小英雄于连的故事
小英雄于连的故事是
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全城的人都跑出来唱歌跳舞,欢庆自己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钟声、礼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织成雄壮的乐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荡。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残敌悄悄溜进了市政厅的地下室。
地下室里放着许多火药,只要一颗火星溅到火药上,就会引起爆炸,城市将毁于一旦。残敌堆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点上火后慌忙溜走了。着了火的导火线,正“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进去,谁也没发现这危险的火花。
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正在危急关头,偏巧有个叫于连的小男孩到小院里玩耍,他在墙角边发现了闪着火花的导火线,燃烧的导火线正在一寸寸变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药,并且在战争中懂得了导火线在火光中变短是怎么一回事。
他想去用水扑灭,可这里没有水,到远处去打水已经来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来,恐怕也已救之不及。正在危急时刻,小于连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墙角边,朝导火线上撒了一泡尿。真灵,这泡尿竟把导火线浇灭了。一场灾难消失了,布鲁塞尔城在顷刻间化险为夷。
人们把这个撒尿的小英雄高高地举到头顶,欢呼起来。有人提议为小英雄于连塑一座铜像,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城人民的拥护。他们请来全国最杰出的雕塑大师捷罗姆克思诺,一座高50厘米的光屁股撒尿孩子的铜像从此便矗立在了布鲁塞尔城里,并且提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
扩展资料:
1815年,在拿破仑被击败后,荷兰吞并了比利时。1830年,受法国七月革命的鼓舞,布鲁塞尔人民发动了起义。最终在其他列强的干涉下,比利时获得了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法国,从比利时先开始入侵,6天比利时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法国,又从比利时先开始入侵,这次好点,18天亡国。
直到盟军开辟西线战场,比利时才有了复国的希望,不过此时的比利时在双方的不断轰炸下,已经是满目疮痍了。为了提醒自己的国民曾经的悲惨历史,树立了这个“撒尿小孩”的铜像,使国人在生活的不经意间也能勿忘历史!
谈谈对《红与黑》中于连的看法
我读出的是一个年轻人追求理想的旋律。 作为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他正是在这种盲目中走上了歧途,迷失了自我。他为了所谓的“幸福”,不止一次地放弃了真正的幸福。对于连来说,有一个信念成为他活着的全部意义,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值得去牺牲,甚至于爱情。总之,于连是要“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这是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性格评析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6年5月9日22:15 -------------------------------------------------------------------------------- 一颗孱弱而勇敢的心 --------《红与黑》于连性格评析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位复杂而生动,矛盾而真实的主人公形象----于连,他的矛盾的性格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与野心,他的过人的才华,他的与时代和贵族阶级抗争的充满艰辛的路,他的悲剧,无疑会给品读过于连的读者以深深的思索,为于连的性格和命运扼腕叹息,为《红与黑》:有野心的于连,为什么最后放弃上诉一心求死?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也翻译为斯丹达尔)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出生于底层的人物,但是他却十分有野心,想一心往上爬,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十分憎恨贵族阶级,于连的阶级意识十分强烈,并经常因此生气发怒。那么,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为什么于连作为一个十分有野心的年轻人,最后却放弃了上诉,一心只求一死呢?
于连最开始是到市长家里去做家庭教师的。但是,由于他强烈的阶级意识,生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有一次德瑞纳夫人,也就是市长夫人的手不小心碰到他的时候,他却以为是市长夫人瞧不起他,所以却反倒要握住德瑞纳夫人的手。德瑞纳夫人因此喜欢上了于连,可是德瑞纳夫人是有夫之妇。后来,于连又到了侯爵家,侯爵家的女儿玛蒂尔德也喜欢上了他,但是于连并不喜欢玛蒂尔德小姐。由于德瑞纳夫人写信告发了于连,于连一时冲动便开了一枪给德瑞纳夫人。
后来于连入狱,被判了死刑。然而,于连此时已经不再想要上诉了,他甚至只求一死。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于连的母亲其实一直在文本中处于缺席状态,用弗洛恩德的精神分析来说,于连有很强的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节。而且,于连的确与可以做他妈妈的德瑞纳夫人有一腿,并且于连不喜欢玛蒂尔德小姐。在狱中的日子,于连也是要德瑞纳夫人陪她。另一方面,于连已经放弃了他的往上爬的梦想,他不再对拿破仑有理想了。
所以,《红与黑》中有野心的于连,之所以最后放弃上诉,一心求死,一方面是他不再妄想自己努力往上爬到社会阶级的高层,一方面则是喜欢上了德瑞纳夫人,但又知道这种爱情没有好的结果。